- 相關推薦
德、法兩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比較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介紹了德、法兩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主體內容:1.重視新生入學前的咨詢和指導;2.幫助學生聯系實習單位;3.為學生提供就業前互補性專業培訓和綜合能力培訓的服務.4.搞好畢業前的咨詢服務及就業信息服務。5.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確定職業計劃及目標。指出了我國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德國,法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
在德法兩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是作為學校學生咨詢服務中心工作的組成部分來開展的,一般設有專門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學校是把學生就業納入到學生整個人生規劃或職業生涯設計中來進行引導和幫助的。與我國情況不同的是,德、法兩國學生(只要取得了上大學的資格)對學校、專業的選擇是自由和自主行為,學生對職業的選擇,對就業時間、地點和單位的選擇也是自由的,不受政府和學校的約束。學校對畢業生是否就業,能否就業沒有責任.但是學校仍然重視學生就業指導,而且做得比較好。
一、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主體內容
1.重視新生入學前的咨詢和指導。
德國和法國的高校非常注重為學生提供入學前的咨詢服務,每年都舉辦面向社會廣大高中畢業生(職業技術學院則面向初中生)的入學咨詢服務活動,其內容主要是為廣大學生提供包括學校專業設置情況介紹、專業就業前景、學生如何根據自己特長、興趣、愛好及綜合素質選讀相應專業、設計自己職業生涯等等咨詢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專業和今后所從事的職業。即使入學以后還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調整就讀的專業或專業方向,為今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幫助學生聯系實習單位。
高校把為學生提供實習位置作為一項辦學過程中的重要工作來抓,他們通過與各企業聯系、合作等形式,積極為在校學生提供實習的位置,這些實習的位置,大多數都是未來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因此,接受學生實習的公司在對學生自身的能力要求,團隊合作精神、技術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嚴格,一般進入實習的公司后都要進行嚴格的培訓,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公司對每一位實習生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最后根據公司的業務發展和實習期間考核情況來確定是否錄用實習生。有的學校在安排學生到各個實習位置時,學校會根據有關方面專家、教授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評價意見來確定某個學生相應的實習位置。一般來說,通過實習后,在原實習單位工作的成功率都非常高,所以學生就業指導部門用人的公司和學生都比較重視就業前的實習。這種學校為學生提供實習位置而最后過渡到公司接收畢業生就業的形式在德國高校是非常普遍的。
3.為學生提供就業前互補性專業培訓和綜合能力培訓的服務。
學校每年對畢業生都進行的互補性專業知識培訓和綜合能力培訓,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畢業后更容易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其做法主要是對某些專業的學生進行互補性很強的課程訓練和綜合能力的培訓。因為這些專業的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要涉及到這些方面的知識而在學期間其專業課程是沒有開設的,因此,開設互補性的專業知識培訓對學生今后就業非常有好處同時,還加強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畢業后就業顯得特別重要。德國很多大的公司,都非常注重員工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而學校在培養人才時,都注重把用人單位的需要與學校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使學校與社會接軌、相互適應。隨著社會對畢業生的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德國,畢業后參加繼續培訓的人數亦越來越多。
4.搞好畢業前的咨詢服務,幫助學生盡快找到第一份工作。
高校除了對畢業生進行必要的崗前培訓外,還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提供各種咨詢服務。一般由學校組織各方面的專家、教授,在畢業生個人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比如對某個人的長處、短處進行分析,提出某人今后就業的領域或方向。使畢業生在擇業就業時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擇業、就業成功率更高。同時也對畢業生個人的才能發揮,綜合能力的提高更有好處。
學校在整個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包學生就業,而是盡力幫助畢業生找到其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所以學校非常注意與各大公司的聯系,邀請用人單位來校招聘畢業生,同時,也積極推薦畢業生到各大公司面試,適當時候還召開校內招聘會,使畢業生都有機會參與就業競爭和找到第一份工作。學校對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視。他們認為,第一份工作是人生重要的起點,也是職業生涯的開始,有了第一份工作為基礎,今后的擇業就有了良好的開端.因此,學校注重幫助畢業生找到第一份工作。
5.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
學校注重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尤其對各大公司、企業用人信息的匯總、發布等工作做得非常成功,他們特別注意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個人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詳細地向學生發布。同時畢業生對用人單位有什么期望或要求也盡快地向用人單位傳遞,真正起到了溝通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橋梁作用。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有效的幫助。所以,法國的大學對用人單位的情況了解得非常細微,而對本校畢業生情況也掌握得很詳細,就業信息與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幾乎都與全校畢業生單獨談話來了解學生的情況。以便更好地向用人單位提供畢業生的,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幫助。
6.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確定職業計劃及目標。
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注重幫助學生確定今后的職業計劃和目標,這也是法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特色。學校非常重視每個人今后的職業選擇問題,他們通過對個體傾向性就業目標的測試,如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喜歡做什么?等等內容的就業目標測試來分析畢業生對職業的選擇傾向,并通過專家進行指導和幫助。使畢業生在擇業、就業時更有針對性、目的性。同時還通過成立老校友聯誼會,請事業有成就的校友回校介紹其創業史,為畢業生進行現身說法教育,這對畢業生今后自主創業起了重要的作用。
總的來看,德、法兩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是貫穿在對學生職業生涯和人生規劃之中的。從選擇學校、專業開始,學校就依據對學生個人能力、志趣、發展潛力的了癬,指導學生選報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一般而言,指導針對性強、目的明確、手段先進且指導工作人員都具有較高學歷,持有經過國家考試獲得的咨詢師證書,因此,咨詢本身值得信賴、效果好,受到學生普遍歡迎。
二、幾點啟示
1.有關就業問題或與就業有關的一些思想、觀點值得我們深思:①教育的目標不是使學生都達到某一知識水平,而是使每個學生都能開發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最佳領域,達到自己的最高水平。②學校不是工作介紹所,但是要為學生找到合適工作展開有效的工作。③學校既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生存、自我發展的本領。④“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與其稱為一種教育制度,不如稱它為一種‘思想夕,是一種注重實踐、技能為未來工作而學習的思想’(德國教育專家胡勃先生語)。⑤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教學研究等與社會需要無關,專業就是專業與學生就業沒有直接關系,但學校與社會的整體發展關系密切。⑥學校培養學生不以就業為目的,但教會學生就業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成份。
2.德、法兩國將職業指導工作前移,在學生注冊入學之前進行咨詢服務。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以及自身的綜合素質來選擇學校和專業,并依據社會需求來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設計咨詢,既有利于學校個性化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開展又能使學生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個性,發揮潛能,學其所好,專其所長等方面擁有一個更廣闊的空間,還為更有效地進行人力資源的配置提供了最基礎的平臺。這相對于我國的高等學校要面對更大區域的招生、教育和就業,將就業指導前移到招生的宣傳和指導環節中,更有利于發揮我國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3.德國高等教育所推行的學生實習和打工制度,體現了德國教育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的重視。一方面為在校學生學以致用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另一方面也使德國大學生的就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第一,通過學生的實習,打工活動有利于學生與企業之間的充分了解,使學生了解了企業的組織結構、經營狀況、生產流程、發展前景等,為下一步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通過學生的實習、打工活動,.有利于學生的社會角色轉變,從而使學生的職業意識得到加強。第三,通過實習、打工活動,有利于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更緊密的結合,使學生自己的學習更有目的性,更有針對性,使學生更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總之,這種實習制度有利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了解生產實際,并具備初步的生產理論與生產技能;有利于人才就業,并滿足了單位的人才需求,避免了學校培養人才的盲目性,為畢業生就業做了積極的準備。德國教育的這一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4.德、法兩國注重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并在教育過程中滿足學生對專業的再選擇和調整。把就業指導和咨詢作為一種高層次的職業和崗位來予以肯定。這對兩國的高等教育不以學生就業為目的,但以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素質為己任的觀念得以有落實的渠道。這在我國的高等學校中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尚未形成充分肯定的氛圍,且往往把就業指導工作視為權益之計和附帶性工作,對從事該項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予以一定認可和重視的現狀,反差較大。值得我們對此項工作有新的認同和舉措予以應對。
5.德、法兩國高校對既將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和已畢業尚未得到就業機會的畢業生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和選擇職業的能力培訓,并列為高校教育培訓的常規內容,有效地提升了畢業生就業的比例。相對于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重就業技巧的準備,輕適應崗位要求的能力培養;重對就業市場的分析,輕對用人實體需求能力的研究;重推銷的增強,輕基地建設的功能深化。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同時,德、法兩國經驗亦可引為我用,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