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眾化下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教育論文
【摘 要】 本文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分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下的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及其原因,提出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的心理調適途徑,主要是自我調適為主,學校調適為輔,同時社會要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關鍵詞】 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業心理;就業壓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地位、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國家大力的倡導下,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重大改變。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神速”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許多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的問題。通過對陜西師范大學的調查研究,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一、陜師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的問題
在對師大1000名不同專業、年級、性別的學生進行調查訪問之后,發現師大學生就業心理表現如下:
1、急于就業且就業期望值高
根據調查結果,49.73%的同學表示應先就業再擇業,39.24%的同學表示要先擇業再就業。由此看出:大部分學生選擇先就業,而待業以及考研都只是在不能找到合適工作時的選擇。在回答“您認為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什么問題”時,居首位的是“就業期望值太高”,占到56.22%。
2、看重工作發展前景、工資及待遇
調查結果顯示,43.03%的同學會選擇行政事業單位,31.46%的同學則會選擇國企,5.73%的同學選擇民營企業。由此可見:學生的就業趨向是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國企,看重的是它們較好的福利待遇和較強的穩定性。
3、就業過程中焦慮心理突出
調查發現,師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焦慮,占到45.0%。被調查的學生中68.22%的認為面對就業情形有一定壓力,17.08%的人認為面對就業會感覺迷茫或不知所措,僅有11.24%的人會對自己的就業前景很自信。調查顯示,有超過調查人數一半的同學表示高等教育大眾化是造成自身就業壓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他們就業過程中焦慮心理的原因之一。
4、免費師范生的就業心理
相對于非師范的同學,免費師范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有著自己的特點。
(1)在職業的選擇上,免費師范生的就業目標比非師范的同學更加的明確,在擇業的過程中盲目心理相對較小;
(2)在就業地域的選擇方面,免費師范生從哪里來回哪去,跨省有條件的原則下大多數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這樣就業過程中的焦慮心理也會有所緩解;
(3)在薪酬的考慮上,由于職業的確定,免費師范生在就業的過程中考慮更多的是學校各方面環境的好壞,對于薪酬待遇不做太多的考慮,就業期望值明顯小于非師范的同學。
二、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就業形勢的影響。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深化,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生一次性就業難度不斷加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許多用人單位提高學歷錄用標準,增加畢業生求職的難度,無形中給畢業生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2)高校師資不健全,課程設置和機構不合理是影響畢業生就業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高校招生的規模擴大了,師資、教學設備就日趨緊張了,全日制高校師生的比例逐漸擴大,專任教師的缺失嚴重。加上在擴招之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壓力也在增強。就業心理指導缺乏系統性、實效性。
2、內部因素
(1)認知能力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或盲目自信或保守怯懦。 其二,對就業形勢分析的欠缺。不能準確把握機遇。
(2)自我調適能力不同。從調查結果來看,就業心理與個人性格有很大關系。有些畢業生性格外向,遇到問題能及時發泄,得到調整;而另一些則因為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調整。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期望值高”、“焦慮”等心態的.出現是很正常的,當人們想去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出現這樣的心理。然而當這些“期望值”和“焦慮”的程度達到一個值的時候,就顯得不合適了。這些心理若是等不到及時的調節就會帶來長久的負面情緒從而產生不良的影響。
三、師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調適對策
1、自我調適為主
(1)樹立正確就業觀,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調整就業期望值。
從社會需要出發,把社會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主觀需要。所謂大學生就業難,是難在找一份理想的同時也跟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大學生要想順利實現就業,需要從社會需求出發,當前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多在中西部地區和一些小單位。要處理好物質需要和精神追求的關系,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生存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
(2)調整自我,保持心緒平衡。遇到工作難找,受挫折的情況,需要大學生接受客觀現實,保持心緒平衡,及時調整因就業受挫而引發的心理失衡問題,及時進行自我調適。一方面要冷靜對待。要認識到就業形勢嚴峻的普遍性,增強自信,用心理暗示法進行自我調節,尤其要認識到自己的優勢、特長;另一方面要適度宣泄。找家人、老師、同學朋友傾訴,宣泄不良情緒,放松自己的心情。
(3)對于免費師范生而言,應該加強自身的教師教育修養。堅定從教的信念和無私奉獻的決心。培養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就業心理。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是要依靠大學生自身調節,這樣的情況下,高校所能做的也就是引導了。
2、高校調適為輔
(1)將就業指導、就業心理納入必修課,實現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把就業指導作為年級的必修課程,重點做好職業意識、職業選擇、職業發展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做好職業規劃。
(2)拓寬心理咨詢和指導的渠道。 一方面,通過電話、網絡心理咨詢;另一方面,與學校的校報等其它報刊合作開辟就業心理健康專欄。可以介紹畢業生心理咨詢案例并對案例進行分析和點評;也可以邀請輔導員或心理研究人員針對學生當前遇到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說明和排解等。
(3)給予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以必要的支持。學校應該從政策上和師資上對心理咨詢和就業指導提供必須的方便,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確保就業指導和心理指導有序、有效地開展。
3、社會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在就業的過程中需要社會給予一些必要的關注。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基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與變革而導致的社會環境的變化。政府應嚴格執法力度,加強大學生就業市場良好環境的建設,統一當今存在的各種性質的招聘會,提高就業的效率。用人單位要建立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因為高校培養的人才是為用人單位服務的,而這不單純是高校本身的事,所以用人單位也應成為大學生培養的主體,更多地為大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幫助其提高實際的操作能力,并積累工作經驗。
四、結語
現今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凸顯并不是由某一個原因引起的,它是隨著個人成長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只是其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撇開其他因素不談,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加劇,我們應該更加明確高等教育大眾化并不是簡單的數量擴張,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條件作基礎,要有高度完善的高等教育自身體系作保證,更要形成尊重個人,敢于張揚個性,個體平等發展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 李 濤.畢業生就業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05.
[2] 王運彩.大學師范生就業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
【高等教育大眾化下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高等教育下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研究論文08-16
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論文08-17
高等教育改革下實踐教學管理研究論文07-29
幼兒心理教育研究論文09-21
高等教育之創業教育現狀研究論文01-27
高等教育開展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分析論文01-08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論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