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

時間:2021-07-03 15:47:46 論文 我要投稿

試析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

  一、無邊界職業生涯的概念架構

試析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

  無邊界職業生涯是指員工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組織就業的職業生涯,是指超越單個組織邊界的一系列工作機會。無邊界職業生涯是一種多角度的概念,包括甚至超越了多種邊界,而且涉及了實體和心理、主觀和客觀等多種分析層面。Arthlu"和Rousseau提出了無邊界職業生涯的六種具體內涵,也即是通常意義上的無邊界職業生涯類型。第一,跨越了不同雇主的邊界,像硅谷職業生涯,以及北京中關村那樣的彈性職業;第二,像學者或木匠等職業那樣從現在的雇主之外獲得從業資格的職業;第三,如房地產商那樣受到外部網絡和信息持續支持的職業;第四,發生于包含等級報告和進階原則的邊界被打破的時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破格”;第五,由于個人或家庭原因令其放棄現有職業機會的職業,強調了對“職業與個人”或“組織與家庭”之間邊界的跨越;第六,基于從業者自身的理解,其可能認定一個無邊界的未來而不去理會組織的約束。所有這些類型中一個共同的因素是獨立于而非依賴組織的職業生涯安排。

  二、無邊界職業生涯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

  (一)職業生涯成功標準的個性化

  與無邊界職業生涯轉變相一致的是員工對個人職業生涯成功標準認識的變化。傳統職業生涯成功的.標準主要是作為職業生涯結果的薪酬增長、職位晉升,以及外在的社會評價因素,如社會稱許等。無邊界職業生涯的成功標準則發生了方向性變化:從看重結果轉變為看重過程;從看重外在評價標準轉變為個人內在感受標準,如工作是否與興趣一致、工作與家庭的平衡等。無邊界職業生涯在多個組織中演繹著知識生成的循環模式,個體通過權衡自己將運用的知識、技能專長,或者說以自身的職業經驗和知識基礎為背景來調節在組織間的流動,確立自己對組織的貢獻。與傳統職業生涯相比,無邊界職業生涯更為重視個人心理感受的職業成功,更重視工作與生活的雙重滿意感,呈現出個性化。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要素的多元化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傳統職業生涯時代,員工大多在一個單位工作終生,基本沒有職業變動,員工只要掌握一項專業技能即可實現就業需求,掌握了專業技能就等同于具備了就業能力,專業技能構成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要素,高校也異常重視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來臨,職業變動較之以往越來越頻繁,大學生單純掌握專業技能已不足以實現就業理想。

  職業生涯的無邊界促使了職業成功標準的變化,也增加了職業成功的難度。員工要取得職業生涯的成功就要增強自身的可雇傭性,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對大學生而言,就業能力不僅僅是指學生獲得暫時性的工作,而是指學生在畢業時具有獲得持續工作職位的能力。英國就業能力研究權威Yorke和Knight認為,雇主視大學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水平為聘用的必要條件但并非充分條件。在某些狀況下,學科知識甚至不是很重要。學生具有超越學科邊界的知識通常被認為是聘用高校畢業生的重要因素。 在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就業能力所包含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雇員對無邊界職業生涯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與自我意識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職業取向。只有那些能預見并主動去適應變化的人才能在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生存,即表現為高的自我意識和高的適應能力。就業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個體特質的組合,這種組合可以使學生更有可能在他們選擇的職業中獲得就業和職業成功,使學生個人和社會均受益。可以認為,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不再是單一的專業知識結構,而是一系列能夠適應就業的素質群,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綜合素質,而且這種素質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素質的開發而形成的,是一種可以塑造和培養的能力。

  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做好無邊界職業生涯規劃

  首先,認識并確定職業錨。簡單來說,職業錨即是職業傾向性,是個體對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態度、價值觀與天賦的自我認知,它體現了個體“真實的自我”。職業錨決定個體會選擇什么樣的職業與什么類型的工作單位;決定個體是否會喜歡所從事的工作。明確的職業錨可以幫助大學生有效地識別個人的職業抱負模式,指導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其次,確定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大學生在確定職業生涯發展方向時要契合自己的性格、特長和興趣。在未來的求職過程和職業發展中,大學生選擇的職業方向和現實可能性的交集點成為適合大學生的職業方向,這一交集受就業形勢、大學生自身發展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具有可變性。再次,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成功目標。無邊界職業生涯引致了職業生涯成功標準的變化,在這種容易引起大學生迷茫的形勢下,大學生應在職業錨的指導下,正確認識職業生涯成功的衡量標準。在追求薪酬和職位晉升的同時,更關注工作意義、工作滿意度等主觀成功標準,這既是大學生自主意識增強的體現,也有利于大學生體會到職業成功的喜悅,形成積極的工作和人生態度。最后,設定多維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職業生涯的跨邊界性決定了大學生必須在多個崗位、多個組織,甚至多個職業中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同一個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存在多條不同的實現路徑,多維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既體現了無邊界職業生涯的本質特征,又是大學生實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

  (二)積極主動培養就業軟實力

  就業競爭軟實力,體現出強烈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對大學生的順利求職、成功就業起著重要作用。軟實力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以通過日常的學習和開發活動而獲得的。不同學者對大學生就業軟實力有不同的認識,Yorke和Knigh認為大學生就業軟實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人特質,如自信、情商、適應力、學習的意愿和反應力等;第二,核心技能,如計算能力、口頭和書面溝通技能、傾聽技能、關鍵分析和自我管理能力等;第三,過程技能,如計算機技能、商業意識、對公司政治的敏感性、對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處理能力、團隊工作和談判能力等。另外,Lees通過在國際范圍內的比較研究表明,雇主所認可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包括學習的意愿、承諾、可靠性、自我激勵、團隊工作、口頭溝通技能、合作性、書面溝通技能、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25個方面。我國學者戴國強,經過對50多家用人單位的調查結果顯示: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人際溝通能力等“軟實力”已經成為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畢業生素質。歸納起來,大學生就業軟實力主要體現在思想道德素質、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人際溝通能力和創新精神等五個方面。

  (三)培育社會資本

  大學生就業社會資本是指有助于大學生獲取就業機會,并幫助其就業的各種社會聯系的綜合及運用這些聯系的能力,在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大學生應充分開拓并利用好社會資本,為自己就業提供人際保障。

  社會資本作為一種關系型資源,在大學生就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關系本位型的社會中,這種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它根植于社會關系之中,隨著社會資本積累的增加,社會資本在大學生就業中的作用也隨之增加,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社會資本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著諸如權力因素的介入等一些負面的東西,妨礙了就業公正原則的實現,但從資本的本質屬性來看,社會資本是社會性的、有用的。因此,大學生應正確看待社會資本,培養自己的社會資本意識,真正做到趨利避害,實現自己的就業夢想。

【試析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12-06

試析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與引導論文01-05

心理資本理論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論文08-20

高職生講演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12-06

閱讀教學中的能力培養教育論文12-06

小學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教育論文12-06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內涵論文01-02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研究論文10-09

重視學法指導突出能力培養教育論文12-0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 |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三区 | 最新国产精品大片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 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