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學立足審美教育的探討論文
【摘要】作為大學公共科目的大學語文,無論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為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素材,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審美情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多方面探討了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大學語文 人文精神 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 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原因
大學語文教學對于全面培養和提高人文素質,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而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中,審美教育的培養更顯得尤為重要,它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想象力,思辨力以及感悟力都有直接的推動作用。而現在的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 在全國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學生開設的大學語文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有人認為大學語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簡單重復,戲稱之為“高四語文”,教學中過重強調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再加上考核體系的單一,就把本應最具人文內涵,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大學語文變成了支離破碎的傳授知識和枯燥乏味的機械重復的應試技巧訓練,大學語文課堂出現了“教師侃侃而談,學生昏昏欲睡”的局面。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面對多元利益的驅動,對尚顯幼稚,一臉迷惑的大學生,如何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培育他們的審美情趣,教會他們怎樣做人,做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代教育亟待解決的既敏感又現實的緊迫問題,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勢,立足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凈化自己的靈魂,提高他們崇美向善的本性。
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每一個民族的職責是保持自己心靈永不熄滅的明燈,以作為世界光明的一個部分。
2 審美教育的內涵
審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審美意識形態,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并與學校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懂得欣賞美,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并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摒棄。使學生成為既有知識、又具有智慧,既有技能又具有審美教育的新人。大學語文首先屬于文學,文學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審美。大學語文的傳授必須按照文學的特性來講。關于如何提高大學語文的美感效果,很多論者提到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可否認,隨著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的生動性,但是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手段一樣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它可以增加教學的審美效果,但不能代表文學教學應有的審美性。作為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明確文學首先是審美的,文學教學是心靈化、個性化的。無論運用何種手段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該用深邃的思想、個性化的語言、飽滿的熱情,不拘一格的教學方式,營造出生動的課堂氛圍,帶領學生遨游于惟美的文學世界。
3 如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
3.1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保證審美教育的順利開展
過去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只關注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考試這根指揮棒進行,在課堂上滿堂灌,學生成了被動的“吸收器”,學生中普遍的產生厭學情緒。而在新課程的理念中,要求教師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就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這是學生樂學的關鍵。這一教學觀念的貫徹落實,有助于審美教育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激發起學生對作品中真、善、美的追求。需要更正的是大學語文不是“高四語文”很多大學語文教師教學方法模式陳舊,常常把教學放在選文字,詞,句、文的一般性講解上,活生生把一篇充滿靈氣與性感的選文肢解得支離破碎。與中學教學如出一轍,毫無新意,讓學生聞而生厭,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側重于它的工具性,大學語文教學側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賞,讓學生辨別出文學的趣味,領悟到人文的意蘊,盡情觀賞文學美景。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深入發現和理解文學作品中的那些包含著優美、和諧、崇高、激情、想和愛的因素,讓他們在日漸豐富的藝術體驗中培育自己的心靈。
3.2 精選優秀的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教學首先應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審美情趣為目標,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不僅是讀者和作者之間對于世界認識與感受的一種情感交流,而且因為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讀者在閱讀和接受時要進入到作家所創造的藝術世界中去,常常會達到物我交流,讀者和作者交融的境界,因此同欣賞音樂、繪畫、戲劇等藝術作品一樣文學閱讀也是一種審美活動。大學語文精選的優秀文學作品,熔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于一爐,具有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一些人生感悟的短章小說、一首詩歌就能激發起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摒棄,從而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感受美、鑒賞美的和創造美的能力。如唐詩的和諧典雅,宋詞的飄逸靈動……既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空靈之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師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詩的境界,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春的和煦,江的悠遠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潔嫵媚,夜的寥廓恬靜,沉寂在作者所創造的優美的'藝術境界中,獲得美的享受,這些作品可以使學生審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從而激勵學生熱愛生活,去尋找美的靈感,去發現美的真諦,去創造美的生活。
因此大學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層進入作品的深層,以獲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純凈心靈。
3.3 開辟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的審美實踐
如果說學生是大學語文教學運轉的軸心,那么實踐則是大學語文教學開啟的關鍵,教學必須采取全方位的開放模式,大力開辟第二課堂,去尋找更為優化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學習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當幾個學生在一起交流、探究后,可使每個學生的文學體驗更深一層。認識到這一點,語文教師這時需要做的就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用信任感去鼓勵每一個學生,學生在自主互動學習中,不要急于公布所謂的正確答案,諸如“沒有道理、不夠確切”之類的說法,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要用成功感去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另外要把大學語文的教學延伸到對有關文學、書畫、音樂、影視等藝術名作的欣賞中,鼓勵學生關注當今文學的動態,同時指導學生從事文學創作、演講與辯論、審美文化研究等創造活動,并且對學生的創造成果給予獎勵與宣傳。
總之,現在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的探討都在發掘它的多重含義,但是我們不要忽略文學首先是審美的,它的多重意義都寓于審美之中,否則,大學語文會迷失它的本性。
參考文獻
[1] 徐同林.中國文學人文風景——大學語文導讀[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 童慶柄.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大學語文教學立足審美教育的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討論文01-08
高校體育教學中審美教育探討論文01-20
中職語文審美教育探討論文01-10
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探討論文01-10
審美教育作文教學的論文08-05
初中語文小說審美教學探討論文09-20
高職學生的審美心理探討論文09-15
瑜伽教學中審美教育研究論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