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寫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論文
摘要:在教學中,由于能注意有機地挖掘課文中可以培養學生想象的“孔隙”,讓同學們在想象中邀游,因此同學們非常喜歡上語文課,閱讀理解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作文平均得到較明顯的提高。
關鍵詞:讀寫教學想象能力
在語文讀寫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一條可行的途徑。因為想象,是構成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維的發展不能離開想象的發展。針對小學生富于想的心理特征,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正是促進其思維全面發展的契機。
訓練想象能力的語文教學中還有其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為選入教材的極大部分課文屬文學作品,作者所創設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與想象結下了不解之緣,而教師組織學生閱讀這些作品時,又必須以自己的經驗,憑借想象來還原并充實作品的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內蘊。至于學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聲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現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而加一方面,豐富的想象活動,還能剌激語言的發展。
基于上述所廛,在讀寫教學中,用什么方法訓練學生想象能力呢?
一、擴想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用擴想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所謂“擴想”,就是對教材文句的內涵作開拓,或將課文故事擴展。如教看圖學文《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課時,在分別指導學生初看圖和初步讀文之后,抓住文中十一個纖夫的逐個具體裁描繪,圖文對照,使學生認識徒刑文作者是怎樣對圖進行“擴想”。的。讀完以后,我又結合寫作的片斷訓練,要學生在十一個纖夫中自選一個進行再次擴想,寫成一篇短文。這樣由看圖到作文的兩次擴想訓練,有例有據,有仿有作,讓學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見聞與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聯想出來,以增強作品形象的具體可感性,這對發展他們的想象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又如教古詩《三衢道中》時,我指導同學們先理解每句詩意,然后把每句意思連起來理解全詩意思中的.擴想訓練,于是我對每一句的內涵都對學生進行指導擴想,使作品的總體結構,使主題的“發酵”,豐富細節,增大作品的容量,使內容更趨具體化。
二、續想能激發起學生的聯翮浮想
有些課文的結尾,言猶未盡十分含蓄,能激發起學生的聯翩浮想。在學習這些課文時,我往往因勢利導,誘發學生開展“接續想象”,如教《窮人》時,抓住課文的結尾“‘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帳子。”這一句,我設計了“難能可貴娜拉開帳子以后怎么樣?”為題,讓學生討論,續想故事情節。這時同學們有的說漁夫是多么激動,稱贊難能可貴娜做得對;有的說難能可貴娜是多么高興,一切擔憂都煙消云散;有的說七個小孩子醒來后,無憂無慮地玩得多么快樂……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用想象進一步煥發了窮人美的心靈。學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為題作文,讓學生展開接續想象,順作者寫作旨意寫了凡卡種種可能發生的更為悲慘的遭遇。還有學習了《三人行》以后,我又以“黃元慶、小周就這樣拉著王吉文吃力地拖著往前看爬”為開頭,讓同學們繼續展開想象,把故事情節想象下去。這樣的想象,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鍛煉。
三、聯想能誘發學生的思維,對體會課文含著思想感情有進一步的理解
聯想是此物想到有某一點相關的某一物的心理過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聯貫的思想片斷聯接在一個思維的鏈條上。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是訓練聯想的好材料。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讓同學們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了窮苦孩子們的希望,在大年夜這些窮苦的孩子們,應當得到應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當時的丹麥,這樣的理想,還只是窮孩子們的希望,誘發同學們從丹麥想到我們的舊中國,想到我們的前輩也是這樣,只有在中國共主黨領導下,建立了社會主新中國,才使這樣的希望變成了理實,從而懂得文章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常常會給讀者帶來希望,帶來理想,并鼓舞人們去創造它,去實理化。在教《幸福是什么》一文后,我要求學生寫《讀〈幸福是什么〉后想到的》讀后感,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理解,聯想自己的親身經歷,也舉一個實例來說明幸福是什么。
在教學中,由于能注意有機地挖掘課文中可以培養學生想象的“孔隙”,讓同學們在想象中邀游,因此同學們非常喜歡上語文課,閱讀理解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作文平均得到較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