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授課的有機結合論文
論文關鍵詞:心理學 多媒體 機械制圖 教學
論文摘要: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授課在機械制圖教學中的利弊得失,探討如何將這兩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合理安排教學形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機械制圖教學質量的目的。
0 引言
機械制圖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一門工程類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操作性。而傳統的教學形式表現為比較呆板,授課內容比較枯燥,所用的教學時間比較長。為了解決傳統機械制圖在教學上的這一不足之處,我們目前采用了現代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利用多媒體信息量大的特點和集知識、操作、娛樂為一體的優勢,以培養學生對機械制圖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但是在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卻事與愿違,常常聽到學生“課堂里的知識淺而易學,課后習題卻困難重重”的反映。這引起筆者對教學形式產生了探索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多媒體教學有悖于初衷的現象呢?多媒體是否適用所有的教學內容呢?傳統教學是否過時?帶著這些疑問,筆者運用心理學原理(學習過程其實是一個心理活動的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等),對多媒體與傳統教學這兩種方式的差異進行分析、比較與探究,找出解決的方法,以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所產生的困惑。
1 從認知過程進行分析
認知過程要經歷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想象、思維、言語等幾個階段才能完成。本文就學習的注意和記憶展開探討。
1.1注意過程的分析
多媒體教學是將課程的全部內容預先制成課件,在大投影上播放的一種教學形式,它以豐富的信息、多彩的畫面、優美的音響等效果,把抽象的內容變為生動具體、將繁瑣過程變為簡單易懂、把枯燥乏味轉變為生動活潑,令人從知覺上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其目的之一是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根據心理學就注意穩定性研究發現:注意力集中是有階段性的,隨年齡不同,存在較大差異。一般成人在最初的巧分鐘后注意力開始下降,同時注意發生轉移。未成年的學生的注意穩定性一般只有8-10分鐘,轉移的次數也比成年人要多得多。由此可見,在90分鐘的上課時間里,多媒體所傳輸的信息之多,信息出現的時間之短暫,前后信息內容之連貫,連一般成年人都很難做到注意力連續集中,何況是活潑好動的學生,注意力集中就更難了。因此學生在聽多媒體課時,所聽到的內容是斷斷續續的、不連貫的,知識的獲得是部分的、間斷的。所以對學生“課堂里的知識淺而易學,課后習題卻困難重重”的反映,也就不難理解了。
傳統教學是以說課、板書為主要形式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方式。雖然授課內容有限,信息量沒有多媒體 、那么多,但知識出現的時間相對較長,前后知識內容連貫較緩,能符合學習的心理規律,在教學中能將學生有限的注意穩定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師分析解題手寫板書的過程中,學生有時間進行想象與思維,能夠將知識點及時有效地進行吸收、消化和整合。
課件是多媒體教學的.工具,一般要求教師按照事先準備的順序播放與講解內容,其教學內容濃縮,因果關系明確,形象直觀清晰。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記憶能力的目的。
心理學研究認為記憶需要識記(瞬時記憶)、保持(短時記憶)和回憶或再認(長時記憶)的過程來完成。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保持曲線研究表明:保持對記憶是非常重要的,對識記的保持有效時間一般在24小時以內,一般保持率在80% --40% ,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量日趨減少,許多識記的信息在有限的保持之后被遺忘。同時又由于在學習過程中抑制干擾的影響,一般保持率將會更低。由于多媒體信息量大、內容多、節奏快。對記憶中的保持是個挑戰。從保持曲線來說,多媒體大量的信息是否能得到及時的再認或回憶(長時記憶),也是因人而異的,不僅由學習的動機與態度來決定,而且要靠及時的復習來保證。如果學生來不及復習,尤其對知識要點和重點的復習,那么大部分知識在保持2.4小時后逐漸被遺忘,這就是學生會有“課后作業做不.來”的感嘆。由于這種負性的情緒體驗,剛因多媒體新穎的教學模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受到減弱。如果整個課程連續使用多媒體教學,這對學生掌握知識是不利的。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傳授知識量的多寡,而應關注學生實際掌握知識的多少。"
筆者在機械制圖教學中,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效果比較理想。因為傳統教學方式是教師通過在黑板上講解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走,而且通過板書的間隙,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與想象時間(符合記憶中保持與回憶的特點),引導學生吸收和消化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記憶,若有疑問之處,還可以直接向教師提問,以求得真正搞通弄懂知識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表現與反映,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控制教學的節奏,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突出重點,澄清錯誤、講透要點,使學生真正學到課堂所講的知識。
2 從情緒情感過程分析
心理學認為,情緒情感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生,情緒情感的適應、動機、組織和信號功能將對認識過程產生重大影響。
在多媒體教學中由于信息量大,學生在認識過程中不宜完全掌握,又受到課后作業不會做的負性情緒情感的體驗,使情緒情感的適應功能下降,產生對多媒體教學適應不良而出現學習的焦慮,削弱對學習需求的愿望,進而影響到學習的動機。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互動性較強,學生在認識的過程中,通過吸收(感覺、知覺的過程);消化(記憶、思維的過程),將知識進行及時有效地整合,在對知識理解和運用的課堂練習中,對不清楚的地方進行質疑以及教師進行提問,根據質疑與提問所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澄清,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要點,體驗對知識“弄懂學會”的正性的情緒情感的體驗,提高學生對本學科的適應能力,增強學習的動機,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3 意志過程分析
意志是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根據目標來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認識過程是意志的基礎,情緒情感是意志的動力,意志行為是認識與情緒情感的表現,三者是密切聯系的。
由于學生在多媒體課后,有作業不會做的負性體驗,因此會影響到自覺地確定目標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對是否能學好本課程的目標產生懷疑,對學習的意志力就會受到影響。學校不僅要授予學生科學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這對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是極有幫助的。因此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在培養學生積極排除問題的同時,作為教師要換位思考,及時改變教學的方式,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4 結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式各有特點和所長,應相互取長補短,拾遺補缺,優勢互補。那么如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合理安排教學的授課形式呢?根據兩種教學方式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提出以下想法供參考。
4.1以多嫌體教學為主遵守系統原則
根據多媒體的特點,在本學科的開始以及各個章節的開始,應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發揮其信息量大與博覽全書的特點,將本課程的結構一覽無余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對于本課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便于學生更好地進行預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
在小結與總復習時,利用多媒體高效的特點,對本課程第一堂課的概述進行全面的復習與回顧,將第一堂的概述課貫穿本課程的主線框架中,以豐富其內涵,把全部知識點進行一次大盤點,使各個章節的知識點相互關系串連在一起,以及與其他相關課程的聯系點進行疏通,從局部單個的學習到全部系統的整合,從而將各學科的知識點連成一張大網,以便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4.2兩種教學方式兼而有之遵守理解原則
4.2.1傳統教學為主
在講授基礎知識、習題解法時,應發揮傳統教學的啟發、互動的優勢,在講授基本知識內容后,通過課堂練習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本堂課內容的吸收、消化與理解,并使其切實掌握制圖的方法與技巧,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目的。
4.2.2多媒體與傳統結合
在上完一次機械制圖的多媒體講課后,就及時地安排一節習題課,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通過實例的講解,啟發學生的思考,強化對知識的理解。然后留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做課堂練習,教師巡回檢查每一個學生的課堂練習,及時解答不同學生的疑問,將共同的疑點記錄在案,在下一次課中重點分析與講解。通過巡回檢查,了解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的差異,因人施教,對掌握較好、完成作業較快的學生,增加一些有難度的習題,培養其知識深度學習。對一些掌握能力較弱的學生,重點放在掌握基本概念與內容上。
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同時使用傳統的板書方式,使其兩種教學方式交替使用,真正把握現代與傳統的結合,使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提高教學質量。
初步探討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將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有機的結合,避免一種新生教育形式的出現,不管是否適合本學科而盲目使用,對以往的教學模式則采取全盤否定,這種思維有悖于繼承與發展的道理。
應該辨證對待每一個新生模式利弊得失及相互間聯系,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我們應該用辨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現在與過去不同的教學形式,使之符合心理學原理,使我們的教學真正符合“以人為本”這種人性化教育的理念。真正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變化對教學的要求,符合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
【淺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授課的有機結合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體育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論文07-09
淺談多媒體教學的論文07-24
體育教學與游戲有機結合論文03-01
淺談多媒體課件教學論文07-19
實力與技巧有機結合的論文05-09
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論文01-09
淺談數學教學中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論文11-23
淺談多媒體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7-09
淺談多媒體軟件教學之初心論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