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概念與銅礦山的環保事業論文
介紹環境和環境科學的概念,并回顧環境科學的由來和發展歷程,結合江西德興銅礦的環保實際,提出一點建議。
最近幾年江西德興銅礦發生了幾起較大的環保事件,如大塢河水質污染而影響了樂安江的水質;如銀山礦的污水泵損壞停機而致污水回灌田地,致使田地暫時不能耕種;等等這些環保事件反映了礦山環保事業的艱巨性與嚴峻性。
人們不能局部的看待與單方面的處理環保問題,應從科學的角度全面的看待和分析礦山環保事件,用“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的觀念來指導礦山的環保事業,促進礦山生產和環境保護事業和諧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后,由于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環境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環境”一詞及相關概念的使用頻率增高,如生物環境、社會環境及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等等。所謂環境是指與體系有關的周圍客觀事物的總和,體系是指被研究的對象,即中心事物。
環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以某項中心事物作為參照系,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中心事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相互關系。
環境科學是為了解決環境問題而產生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的交叉邊緣科學,是由3多學科到跨學科組成的龐大科學體系,國際上高等學校環境科學的學科體系呈現理工和人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的趨勢。
它的產生和發展表明了人類正確認識自然的決心,為人們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持。
雖然古代就已經產生了樸素的環境科學思想,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環境科學誕生于20世紀的60年代,70年代得到了迅速發展,90年代學科體系趨于成熟,21世紀學科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更全面的拓展。它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環境科學分化發展階段
20世紀50年代,環境質量惡化,環境功能退化,公害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問題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為了迫切解決這些問題,歷史上第一次把人為活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同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災害”區分開來,迫切的任務是減輕污染,所以這個階段主要是進行大量的污染源治理工作,因此環境科學主要是偏向于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交叉。
環境科學的誕生說明它在各基礎學科內部有關環境問題的研究已孕育成熟,逐漸走向獨立發展的新階段。由于它們是不同學科內部分化得到的產物,對相關學科具有一定的繼承性。
各學科分支僅局限于用各自不同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和解決原有學科范圍內不同性質的環境問題,并沒有從一個整體的角度出發。由于各學科還是處于分散研究的統一體系。因此,這一階段也稱為多學科發展階段。
(2)環境科學交叉與整合階段
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問題主要是來自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原因,必須使人類社會活動適應環境的演化規律,這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飛躍。因此,環境科學的研究在與自然科學交叉和分化之后,開始擴張到了社會科學、經濟科學和人文科學等領域。
確立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即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合理利用資源、防治環境污染,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道路。此階段的特點:一方面,新的環境科學分支學科在不斷的產生,而各分支又在新的層次上進行新的交叉,這樣就形成了多學科多層次上的滲透和交叉。
另一方面,研究對象的整體性要求它向整體化發展,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環境科學發展到與當代科學技術水平和社會實踐需要相適應的新階段,在環境科學快速發展的同時,又促進了其他學科和技術的發展。
如3S技術是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核心的技術集成,主要是對空間數據進行采集、更新處理、分析及為各種實際應用提供科學的決策咨詢。過去是在小層面上應用,大多是對植物進行監控,由于環境科學發展的要求,迫切要求3S技術能夠在更廣的層面上更精確地進行遠距離監控,因此大大促進了該技術的發展,同時在環境問題的導向下,環境科學理論和方法的框架急需整合和提升,眾多分支學科開始為解決復雜的環境問題而共同努力。
(3)從環境問題全球化與定量環境模型構建階段
進入21世紀,全球環境變化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大尺度下環境問題的不確定性成為科學難題,環境科學大學科的特征日漸明顯,各分支學科進入了逐漸脫離其母學科,形成獨特的學科特點和思維模式,并與系統科學、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等跨學科交叉滲透,進入定量環境模型構建階段。
本階段的特征如下:大尺度下與環境問題相關的環境信息巨大;環境問題表象背后的環境本質問題與規律急需探索;復雜環境系統內部及外部各要素間關系復雜,具有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環境預測以及環境管理急需理論、方法與技術支持;國際上全球環境變化與環境安全方面的合作與沖突,急需共性的環境模型成為比較研究與溝通的基礎,因此,現已進入了反思環境問題本質和構建環境模型階段。
德興銅礦成立于1958年,在20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當初建設和生產時沒有進行環境保護,根本沒有環境意識;在高速發展的八、九十年代,由于發生了幾起較大的環境事件,才建立了環保部,在邊生產同時邊興建環保設施,建立了工業水處理站,對工業污、廢水進行處理達標排放;建立酸性水集液庫,收集酸性廢水;設立尾礦儲存庫,誕生了亞洲最大的尾礦庫—四號尾礦庫;在近十年又引進了先進的水處理技術(HDS水處理技術)處理污水,又從采區的污染源頭治理出發,設立了采區酸性水收集和分流的措施減少大塢河的污水流量;
但在百年一遇的大雨來襲時,由于水量超過水處理站的處理量,則有部分污水繼續流入大塢河,進而污染樂安江里水;另礦區生活用水幾乎就是經化糞池簡單處理后直接進入大塢河,造成大塢河水質污染等情況。
針對這樣的情況,首先我們要樹立環境科學的概念,要從政策和法律的高度看待環保事業,并成立相關的責任部門和環境科學研究部門,要將環保行為與礦山的生產結合起來,和諧相處;要遵從“三同時”制度,狠抓落實;要建立生活污水處理站,將居民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后再排入大塢河;
要對礦區雨水、污水合流制給以改造,變成雨水、污水分流制,雨水直接入河,但污水必須經處理后排放;對百年一遇及以上的大雨,最好將礦區的污水、廢水與流入的雨水實行截留制,減少污水直接流入大塢河流量;最后一點很重要,要加強環保理念的宣傳和教育,讓大家都行動起來,共同加入環保事業中,為礦山的和諧、綠色發展盡一份力,實現花園式礦山能夠可持續發展,造福大家。
【環境科學概念與銅礦山的環保事業論文】相關文章:
礦山節能環保理念研究論文04-12
科學概念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應用論文07-29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參考論文10-19
有關科學概念的認知進路與轉向論文04-09
科學概念的教學策略論文01-20
環境科學與工程論文03-12
環境與科學論文11-15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探討論文05-12
水資源環保科學的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