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的倫理挑戰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技術的倫理挑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技術的倫理挑戰論文 篇1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開始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不論衣食住行還是生老病死,隨處都能看到科學技術的身影。進入21 世紀以來,世界更是邁進了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由科學技術發展、應用引起的倫理問題也大量滋生,尤其是隨著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其所帶來的挑戰與風險更是時刻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由此,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成為哲學工作者、科學技術工作者乃至社會工作者日漸關注的重要議題。由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哲學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共同舉辦的“第五屆中德科學技術哲學研討會”于2015 年9 月21 日—23 日在大連理工大學舉行。來自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多位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及我國大連理工大學、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上海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等單位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共同探討當今世界的科技倫理問題。會議開幕式由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洪曉楠教授主持,大連理工大學哲學系王前教授致開幕辭,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素梅研究員、德國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保羅·霍伊寧根許納( Paul Hoyningen—Huene) 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本屆研討會以“科學技術的倫理挑戰”為主要議題,中德兩國學者就科學技術的基本倫理、應用、風險與挑戰,負責任創新,科學治理及技術的發展等議題進行熱烈討論,分享研究成果。
一、科學技術倫理的基本理論與應用
來自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馬丁·卡里耶( Martin Carrier) 教授做了題為《氣候變化的倫理學論爭的影響》的報告。馬丁·卡里耶教授以理查德·拉德納( RichardRudner) ( 1953) 有提出的“需要將潛在誤差的實際影響考慮進判斷假說的接受閾中”的經典論證為切入點力圖澄清兩個問題。第一,就這一影響而言,倫理學的方法不足以接受或者拒斥任何特定的評估方法。因為不同的拉德納式參數可以因類似“如何對抗氣候變化”的問題而被篩選。第二,應向去判斷行為( 而非假說) ,并對所要選取的行動產生合法的倫理的影響探索三種不同的路徑。
路徑一: 氣候變化中的經濟學論爭已經表明,假定的貼現率對未來風險的評估具有最重要的影響。由于這一問題關乎倫理,所以,倫理爭議可以用于將貼現率設定在一個特定的值。
路徑二: 馬丁·卡里耶教授對是否重視分配公平就能為選取適當的行動提供幫助提出質疑,并認為就倫理的觀點而言無論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贏家都至少對輸家的損失負有部分道德上的責任。
路徑三: 提出穩固性和適時性是評估政策的附加條件,即我們希望在出現意外時可以確保安全并且利用這種未曾預料到的技術發展創造新的機會,由此,這些標準可以為行動提供參考。
最后,馬丁·卡里耶教授總結,問題的重點是盡管引入拉德納式論點來影響證實氣候變化假說判斷的前景依然模糊不清,倫理上的辯護依然在選取對抗全球變暖的恰當措施中扮演著主要作用,這是通過對采取的行動提供建議而非判定科學假說取得的成績。
二、高新技術的倫理與風險
洪曉楠教授在“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技術的倫理學辯護———從一則案例說起”的報告中對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技術進行倫理學辯護。他以我國中山大學科研人員首次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為例,討論基因工程技術及其倫理問題。通過對這一案例的分析,報告展開以下幾個方面的討論:
( 1) 在這個案例中研究人員是否區分了治療與研究?
( 2) 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基因編輯) 在實驗室內是否允許? 是否可以應用于實驗之外?
( 3) 基因治療在實驗室內是否允許? 是否可以應用于實驗之外?
( 4) 基因編輯或基因治療是否存在道德問題?
( 5) 對風險/收益比的評估做得如何?
( 6) 有無利益沖突? 由此形成了基因工程技術及其倫理問題域。在報告中,洪曉楠教授傾向于反對人胚胎基因組編輯的臨床應用。但鼓勵CRISPR—Cas9 在基礎領域內的研究,探討其在模式生物中的編輯特異性,評估該技術的應用前景。因為這個觀點是可以得到倫理學的辯護,也是符合科學精神和科學發展目標。并在最后強調,我們對人類胚胎基因組編輯技術既要保持審慎的態度,又要防止西方壟斷話語權,假借倫理問題壓制中國或亞洲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從而喪失優先發表學術成果的權利,步上學術殖民主義的老路。
三、信息技術的倫理挑戰與負責任創新
上海社科院成素梅研究員在“量子信息技術的倫理挑戰”的報告中認為,當前,信息通信技術引發的數字鴻溝已經引起了聯合國的注意,而量子密碼技術和量子計算技術將會進一步加深這一鴻溝,需要特別引起關注。量子密碼技術一旦得到普遍應用,量子計算機一旦研制成功,信息安全問題將變得比現在更加突出,世界將會更加處于信息不對稱狀態,從而帶來不平等與不公平,甚至摧毀地緣政治之間的平衡格局。
因此,從事研發量子信息技術的科學家將會比過去的科學家承擔著更高的倫理責任,他們不僅應該關注其研究成果可能帶來的應用風險,而且應該確保他們的研究不能被政治家或有害于他人的利益團體所利用。這樣就導致了兩個倫理悖論:
其一,一方面,科學家的`研究需要得到政府或某些利益團體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們的研究成果又不能被支持者所控制;
其二,要求科學家有更高的倫理責任感,但是,在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之前,我們無法預先判斷一些科學家比另一些科學家對他們的研究成果更負有倫理責任,這就出現了一個循環。因此,我們需要在量子信息技術得到普遍應用之前,站在從確保人類和諧發展的立場上,制定相應的使用規范和技術共享機制,需要加強人文教育,特別是,責任教育,加強信息文明建設,提高全人類的責任意識與共享意識,從而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全人類應該友好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科學治理與同行評議
德國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的保羅·霍伊寧根許納教授作了“科學家與工程師的責任”的報告,從而對科學家與工程師的責任進行新的定義與劃界。報告就科學家和工程師負有的責任提出思考: 單純履行職業責任就夠了嗎? 是否在職業責任之外存在額外的“社會”或“道德”責任? 如果是,存在于什么之中? 眾所周知,目前我們對社會責任尚不了解。那么,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社會責任是否超越或者凌駕于他們的職業責任? 由于現代社會在世界的各個方面的變化迅猛,這些變化通常是由科學和技術創新引發的。科學和技術創新經常包含風險。有時,這樣的風險要過去很久才會被公眾所知。為了社會的利益,可能存在的威脅應該盡可能快地被人們所知,這就意味著科學家和工程師必須盡早發出警告。我們需要盡早對科學技術的批判性發展提出警告。科學家和工程師是最早知道危險的人,由此提出中肯的警告成為了他們的責任,這是責任的功能必要性,而且不能被形式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許多工程師的倫理守則響應這一社會責任問題。這一準則包括: 工程師應該將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我看來,這是向正確的方向邁進。
但同時,這一定位所產生的矛盾卻沒有解決。本屆研討會繼承了前四屆會議的傳統,在參與人數、報告數量、選題方向、討論交流等方面都有所增長和擴大。中德兩國學者對嚴謹卻不失活躍的學術氛圍頻頻稱贊。兩國學者交流思想、博采眾長、輕松有序的會議氛圍使學者們感到受益匪淺,論壇交流頻現思想碰撞的火花。
科學技術的倫理挑戰論文 篇2
摘要:技術是人類的重要活動方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直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使得某些活動對整個社會起到負面和消極作用,為了更好的發揮科學技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必須從多個角度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對科技活動的引導和規范,從而使科技活動朝著更加有利于人類,有利于社會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科學技術倫理危機科技倫理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共識,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進程來看,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都是由于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加快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科學技術的和運用,也會導致惡的結果。如果失控,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為了克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作用,通過科技倫理知識普及、、認識,不斷深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影響,規范人們的科技行為,使人們的科技活動產生善的結果。
一科技活動引發的倫理危機
人們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實科學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當事人對于利益的不同考慮和追求,才導致了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一項科學成果,一種技術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滿足某些人的邪惡需要。科學技術,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們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發展過程中,給人類生存、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某些事物及客觀的認識還處于“必然王國”階段,在運用科技手段對某些事物及其客觀世界進行改造時,只預期到好的結果,沒想到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當人們為取得的成果歡欣鼓舞時,往往會忽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苗頭,當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眾面前時,往往積重難返。例如,由于化高速發展所導致的環境污染、溫室效應、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們認識不足所造成的,
(2)為了本國、本民族的狹隘利益,利用科學技術為手段損害他國、他民族以至全人類的利益。例如,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科技到處干涉他國內政,侵犯他國領土,把科學技術作為其稱霸世界的工具。
(3)為了小團體利益,損害社會公眾的、國家的以至人類的利益。例如:一些在利潤的驅動下,在運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時,也在向,向江河湖海、向大氣中排放出污染物質,從而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受到嚴重污染而惡化。特別是一些高污染企業,為了自身的一點利益,根本就不顧生產給自然、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危害性,造成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危機。
(4)為了個人的私欲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對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損害。如電腦黑客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制造機病毒造成數據的丟失,系統的癱瘓或者闖入別人的計算機偷看別人的隱私,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和社會生活。
(5)由于人類盲目地濫用、誤用科學技術成果造成難以處理的倫理道德方面的。如生育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等等。特別是遺傳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的濫用會帶來生命倫理上的混亂,破壞人類正常生活秩序,后果不堪設想。
二科技倫理介入的必要性
科技倫理是對于科技活動的道德引導,是調節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間、科技共同體與社會之間諸種關系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等的總和。科技倫理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使科學技術的運用得到明確的道德理性的指導,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出于邪惡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為道德理性的科技倫理又可以彌補單純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強科技工作者對于科技開發之后果的道德責任感,從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覺來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會負面作用上的不自覺。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倫理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物家愛因斯坦就曾經向準備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青年人發出過這樣的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作為一個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家,他一生發表的關于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言論就有上百萬字。他曾不倦地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滿腔熱情投入反對原子彈屠殺當中。與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為缺乏科技倫理素養,被世人所唾棄。例如,當前有“女瘋子”之稱的“克隆援助公司”總裁布瓦瑟利耶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宣稱已經在克隆嬰兒,這種違反科學倫理精神的行為,遭到世人的強烈批判。兩類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動說明了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性。
科技倫理雖然并非科學技術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學技術外部的一種控制手段,科技倫理可以通過內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徑,成為科學技術活動中的一種內在力量。科技倫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義的規則系統,它可以告訴和教育人們:“什么樣的科技活動是善的或者是惡的;什么樣的科技行為是應該做的或者是不應該做的;人們應該通過科技活動為人民、為人類造福,而不應利用科技去作惡。”當這些規則系統被人們普遍接受并成為公認的調整人們在科技活動中的關系的行為規范時,絕大多數人就會自覺地按照這些行為規范去進行科學技術活動,自覺抵制不良的科技行為。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性不斷增強,共同生活對人們的行為規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并產生協調相互關系和行為準則的道德標準。對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為,被認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贊賞和表彰,給予某種榮譽,如我國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由于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而對那些不利于或破壞共同生活的行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幣、假冒商品、竊取各種技術資料、利用電腦作案等行為,認為是不好的、丑惡的,人們就會加以鄙視和懲罰。科技倫理中的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的評判,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如果有人違反了人們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會往往就會通過輿論,通過批評教育等多種手段來對違反科技道德者實行幫助和“制裁”。
三科技倫理創新
科技倫理是一種道德規范,它在人們科技實踐活動中只能起到倡導作用,它并沒有強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時候,其規范、調整作用就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僅靠行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還必須靠管理、等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考慮把科技倫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約束科技活動中的失范行為。管理的規范和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權威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能夠從不同層面對人們的科技行為進行硬性約束,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懲惡。筆者認為為了更好的發揮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就必須使科技倫理的規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發揮更好的導向作用。
(1)對于已經形成共識的科技倫理道德,要根據具體情況,將成熟的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道德準則上升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和規范,通過法律和規范的約束性來規范科技活動,避免科技活動超出道德的界線。如科學院制定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律準則》,就規定了科學家的行為準則和社會責任,有利于正確科技道德觀的形成。
(2)對某一些新的科技領域涉及倫理道德的行為,要根據已有的實踐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盡快制定相應的條律條令,使人們的科技行為有明確的指導。如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克隆人技術等等,都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引導這些新的科學技術,防止這些先進科學技術走向反面。在這些方面,一些國家已經走到了前面,如荷蘭已經通過了安樂死法,美國通過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這些法律對科技活動的發展已經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國家也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3)世界各國應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體利益,加強政府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制定有關科技倫理道德的國際法準則和國際慣例,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以伸張正義、遏制邪惡。例如環境保護、空間技術、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戰略核武器、激光武器、反彈道導彈武器系統、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這些科學技術都是關系到世界和平與穩定,關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具有國際約束力的規范,這些科學技術就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須重視科技倫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須把科技倫理所蘊含的精神貫穿于科技活動的全過程。通過科技倫理精神樹立人們正確的科技觀,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睦相處,和諧共存,同時也要通過人文學科、倫理宗教、社會輿論等諸多途徑,逐漸祛除人性中的邪惡成分,增強其仁愛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斷升華,從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對21世紀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各種挑戰中,理性的人類將高瞻遠矚,自覺建立起與21世紀高科技相適應的21世紀科技倫理觀,通過科技道德的調控,實現對科技的“揚善抑惡”,使之朝著服務全人類、造福全人類的方向發展。
[1]沈銘賢,與倫理:必要的張力,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
[2]甘紹平,科技倫理:一個有爭議的課題,動態,2000。
[3]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呂耀懷,科技倫理:真與善的價值融合,道德與文明,2001。
[5]吳恒斌,關于科技倫理與法的思考,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1。
【科學技術的倫理挑戰論文】相關文章:
議論文論據積累:挑戰08-23
發起挑戰的霸氣句子 挑戰自己的句子02-23
挑戰的快樂作文02-22
挑戰我的誠實02-17
畜牧獸醫工作挑戰及對策論文3000字01-15
科學技術協會的賀信11-12
挑戰的快樂_550字02-22
高二的挑戰作文02-16
高三挑戰的作文02-16
與挑戰有關的好句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