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環境與科學關系的探討論文
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加強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營造一個適于居住的環境。圍繞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變環境優勢為經濟優勢,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道路。克服現存的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1 引言
處于現時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應從人居環境的科學發展戰略出發,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營造一個適于人居的環境,使城市發展步入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道路。
2 科學依據的分析
2.1“五大統籌”與人居環境科學框架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些都是指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方針,也是指導中國人居環境建設的最高指導原則,對此我們應予以高度的重視。
在《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以“五大原則”(生態觀、經濟觀、科技觀、社會觀、文化觀)、“五大要素”(自然、人、社會、居住、支撐網絡)、“五大層次”(全球、區域、城市、社區、建筑)為基礎,構建了人居環境科學的基本框架。
2.2 人居環境科學的哲學思考
我們的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我們的建設任務就是建立宜人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的科學框架建立在對環境的基本認識上:我們的居住環境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由各個相關部分組成,要求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綜合起來,這“整體環境”與“普遍聯系”是人居環境科學的核心,它是開放的、動態的和變化的。
3 以科學為依據分析人居環境
3.1創新觀念,充分認識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意義
人居環境,就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類進行居住、工作、文化、教育、衛生、娛樂等活動的過程中創造的環境;它不僅包括住宅質量、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交通狀況以及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空氣質量、綠化美化、衛生條件等硬件設施構成的硬環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圍、鄰里質量、居住區和諧、安全歸屬感、社會制度和秩序、人居環境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過程。
人們從追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質量,方便、舒適、和諧、優美的居住空間,不僅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提高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質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是新時期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
3.2正確把握改善人居環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改善人居環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堅持改善人居環境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樹立品質特色、精品意識。
3.2.1 以“人”為本
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一個追求居住環境,講究居住生活品質,提高建設質量水平的人居環境時代。在環境時代,人居環境問題的核心是人、資源和環境協調問題,城市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人、資源和環境的問題。“以人為本”原則就是要對環境合理性、居住性、舒適性、安全性有一個周到的考慮。
3.2.1.1居住環境應以人為本
新加坡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建的住宅,因設計缺乏舒適性,且無綠地率,不得不將90%的`住宅樓拆除重建!人們往往在創造了一個新品種后,由于其無法與生態環境一致,又將其毀滅。我國以前在住宅規劃中很少考慮到環境的設計,而現在,環境已成為住宅規劃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人們在購買住宅時所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
但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的建設,也出現了一些誤區。比如在住宅環境設計中,片面追求視覺效果和奢華,對人的需要及對人性的關注卻不夠。有相當一部分住宅小區的室外環境從表面上看,注重對環境的營造,如大面積的綠地及各式各樣的水景和建筑小品,可仔細研究,這些只不過是在景觀上追求宏大和公園化的視覺效果,其結果卻是將溫馨的家園變成了城市公園,忽視了對居民活動場地等功能性空間和設施的考慮。
其實,居住環境的優劣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細致分析起來,包含五個方面的因素:①交通環境;②商業購物環境;③交往教育環境;④綠化生態環境;⑤治安服務環境[1]。
在居住環境的需求中,最大的需求是人們互助互愛的鄰里關系, 社會交往和回歸自然等的需要,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社會所必不可少的活動[2]。
一般來講,住宅區應設置數量較多的且舒適的可供人們交往,進行各種戶外活動的空間場所,如林蔭、草坪、涼亭、桌椅、水面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散步、鍛煉身體、休息、玩耍、交往、讀書等,而不同的戶外活動行為需要不同功能的場所,居民在這里可以體驗到一種場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或治療大城市中的冷漠病。
所以,居住區的環境,如綠地等設計要方便人們使用,重視空間綠地規劃,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綠地系統,并且,按照不同年齡的人行為的需要和規律,配備設施,安排場地,布置道路和種植,創造出方便、舒適、充滿人情味的居家環境[3]。
4科技開發人性化的居住環境
“以人為本”是當代居住環境的共同要求。從環境的生存需求、私密性、舒適性、歸屬感等方面闡述現代居住環境人性化設計的內容及原則。滿足人們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居住環境才是“人性化”的環境。
人類的居住活動被稱為“城市的第一活動”。住宅與居住環境的優劣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居住環境的人性化設計已成為人類居住活動的共同取向。
4.1 滿足居住活動的物質需求
功能是居住環境人性化設計的第一要素,人們的生存空間是由一個個完整的單元體組成。居住環境的設計是圍繞單元體組成的居住建筑的主體,并對建筑主體的行為產生影響。居住環境設計并非居住條件的決定因素,但在空間利用上給人帶來的方便與影響卻不容忽視。現代居住環境對居住空間中供人們使用、觀賞、休閑、娛樂的一些設施的設計和對自然景觀、環境景觀的完善,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和美感。交通道路的設計便捷而不迂回,曲折而有趣,戶外休息和健身設施按照人體工程學尺度的要求進行設計。合理布置植物與水體改善環境生態、調節小氣候,適應人們的情感及審美情趣。
4.2 滿足居住活動的精神需求
關注與強調精神文化是居住環境的人性化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現代居住環境設計不僅要關注環境的使用功能,更強調人類的精神文化。希望加強場所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建筑與景觀尺度宜人、形態親和,回歸人們對“家”的感知。從心理學的需求出發,在環境設計中,根據不同空間環境的特點,如游樂場與紀念性廣場的區別,使空間的體驗性與環境的實用功能性相吻合,滿足私密性、舒適性、歸屬感的基本要求。不同形態的空間引起人們情緒及心理上的不同體驗。封閉的空間私密性較強,而開放的空間缺乏私密性。舒適感的產生有賴于環境的可識別性、標志性。
4.3科學設計居住環境
有特征的環境設計,能體現居住區的精神及個性特點,很容易讓人有豐富的想象。居住設施的完善,人際交往空間的形成,可使居民對本社區地域與人群集合的認同、喜愛和依戀等心理感覺。社區中的文化性設施,對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化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環境的魅力,并從中體驗到極強的歸屬感,易于形成融洽、穩定的社會關系。4.3.1居住環境的品質特色
改善人居環境要從建設最佳人居環境的指標出發,制定出屬于自己獨有品質和特色的社區。要有細節意識,讓社區具有獨特的人居品質和健康特色,要將環保、健康的概念真正落到實處。
4.3.2居住環境的設計
居住在城市的人們渴望與自然對話,渴望重新融于自然,融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居住區在選址上要給人們提供較好的外界環境—“生態環境”。具有較好的日照、空氣和通風條件,遠離噪聲源的地段。選擇較好的外圍環境是小區居住環境人性化好設計的前提,是小區居住環境設計優化的根本。
4.3.2.1尊重自然、生態優化
居住區的公共綠化要考慮應有的覆蓋率。要從總體考慮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中進行房屋的有序排列、房屋與自然的有機融合,恢復建筑所占用的植被面積,對原有環境進一步優化。這是尊重自然的“生態倫理觀”與創造自然優化生態的“生態美學觀”的有機結合。在建筑設計中選用適宜的形式、高度、位置、材料進行防噪、阻噪。充分利用屋頂、平臺等恢復植被面積,建立私人的“景觀花園”等,這些做法都是“以人為本”的生態環境,值得借鑒。
4.3.2.2空間環境
居住區空間環境對改善小區生活條件,豐富城市景觀面貌,提高居住區居民生活質量具有決定性意義。空間發展到今天是被賦予歷史文脈、現代意識、地域文化、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精神的廣義人性空間。
在“生態優化”,“整體優化”的前提下,如何在小區環境規劃設計中滿足空間開闊、布局緊湊,使住戶在小區公共空間環境中有輕快、愉悅、友好的氛圍,對組團環境有認同感、歸屬感,小區中空間秩序及組團合理布局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小區“廣場”應是廣義的、可意象的,是開放的、有序的。
4.3.2.3智能環境
在人們邁向知識時代的今天,居住環境的智能化設計,是居住區人性需求的必須條件。人們對高科技信息在智能安全管理系統的應用,對環保材料、生物材料、高科技復合材料的充分利用,對資源可循環利用設備的開發利用,對節能設備的利用,對自然資源設備的利用等。真正的人性化居住環境,將是一個綠色的、空間氛圍積極的、智能環境先進的棲息之地。是人們融于自然環境,創造自然,秉承傳統文脈,賦予現代意識的高質量的棲身之社區、城市最積極的構架組成。[4]
5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保證自然和人居環境的和諧
5.1以可持續發展為本就是堅持自然生態環境原則和綠色建筑技術原則
自然生態環境原則就是保護和利用原有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并將其納入整個城市的生態園林規劃,使整個城市形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綠色建筑技術原則就是提倡在城市住區建設中廣泛采用新技術,根除低劣的材料和產品,努力開發出適合資源節約型住宅建筑體系[5]。
5.2怎樣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居住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實際意義在于,將具體的發展活動與全球環境和人類未來的大時空結合起來。現在,人們對住宅的要求從量的需求轉向質的需求,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6]。提高住宅建筑的靈活性[7],在初始設計時進行超前考慮和留有充分的余地,能延長住宅的生命期限[8] ,并減少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6 居住環境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改善居住環境,既要著眼城市長遠發展,堅持適度超前的原則,又要考慮當地經濟發展和市民的承受能力,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積極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積極倡導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產業,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發展,以最少的社會經濟資本保護環境。走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7居住環境建設的體制和機制
建設一個有利于人的一切活動,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長和享受的城市人居環境,應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最終目標。要制定好建設規劃,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要從滿意程度和客觀環境建設水平兩方面進行,要根據《中國人居環境申報和評選辦法》,對照《中國人居環境獎參考指標體系》和《中國人居環境獎評選主題及內容》各項標準和要求,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按照“源于國標,高于國標”的要求,建立符合國家規定和我市實際的指標評價體系。
8居住環境的保障措施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正確的政績觀做保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營造環境,為群眾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這是最大的民心工程,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績。
9結 論
制定政策,合理開發,客觀務實。堅持以科學為依據,堅持以人為本,創造合理的現代化的居住環境。可持續發展住區是人類發展的一種理想,為提高人類的自我價值,愛護自然,保證整體環境的和諧與穩定,保護探索可持續發展技術,營造可持續發展綠色居住區,為不斷提高人類的居住質量和水平做出貢獻。
【居住環境與科學關系的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環境科學中遙感與GIS技術的探討論文04-17
科學與美學的關系論文04-15
淺談對環境水利的研究及兩者關系的探討論文02-25
人居居住環境研究論文04-14
設計合理的居住環境論文04-19
老年居住空間設計探討論文04-18
環境科學與卓越工程師培養探討論文04-03
工科院校環境科學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4-17
探討環境科學實踐教學與科研結合的方式論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