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困境與對策論文

時間:2021-02-05 09:23:36 論文 我要投稿

民辦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困境與對策論文

  1、引言

民辦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困境與對策論文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是改革以前的過分追求競技體育的金牌效應,而回歸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身娛樂需求、提高全民族體質與健康的軌道上。民辦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也隨著社會體育事業的縱深發展而蓬勃興起,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就有眾多民辦高校相繼開辦社會體育專業。民辦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在快速發展并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也暴露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成為制約民辦高校社體專業進一步發展。本文旨分析民辦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2、民辦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困境

  2.1、優質教育資源缺乏,社會認可程度不高

  民辦高校設置的社會體育專業基本都是按照或鑒借公辦院校的體育院系造就而成,所以其生存狀態處于體育學科(專業)生態群落的最邊緣,受到眾多圈層的擠壓,明顯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各種優質資源全部流向重點體育院校和重點師范大學(綜合性大學)的體育院系。在沒有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民辦高校的體育系(部)直接從社會上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就非常有限,造成生源質量差、招生人數少、規模效益差,很難打造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特色品牌專業(或方向),因此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需要一段時間。這種邊緣化的弱勢地位使民辦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難以得到長足、健康的發展。

  2.2、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體系不成熟

  培養目標是一個專業辦學整體思路的集中體現,所有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培養目標來進行的,民辦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同公辦院校一樣正走向專業設置趨同與自身特色缺失之間的尷尬境地,基本圍繞《全國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進行設置,突出表現在專業特色不夠、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普遍存在著培養目標的定位與社會需求脫節,人才培養規格亮點缺乏,造就出來的人才是“千人一面”同質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從根本上偏離了以社會需求為基礎,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方向。在缺乏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特殊性的分析,也缺乏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監控。由于培養目標不清晰,給民辦高校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帶來了困難,各院;具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科學的、合符民辦高校特點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如果以本專業的體育休閑娛樂指導方向為例,就需要開設諸如戶外拓展、攀巖、高爾夫等課程,這種場地設施要求高,經費投入大的課程,民辦高校很難搞好課程的配套建設,到最后還是采用和體育教育專業以及運動訓練專業相似的課程設置體系,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達不到專業的培養規格,最終也沒有市場競爭力。又如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方向,大量開設社會體育方面理論課程而無相應的實踐課程,沒有系統的課程體系。雖然定位在體育產業領域,卻很少有機會去公司實習。同時,由于缺乏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專門課程,即使有了明確的專業定位,卻因為課程體系不完善而導致專業特色不突出。但轉向學校體育教學時又沒有體育教育專業的專業素質好,因此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

  2.3、專業教師隊伍薄弱,辦學經費投入不足

  雖然民辦高校開辦社會體育專業已經有多年的發展歷程,但是由于專業定位不清晰和課程設置不完善,直到今天師資隊伍建設依舊是社會體育專業辦學中最大的薄弱環節。首先,民辦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對經濟因素的考慮相對較多,不注重內部培養教學團隊與科研骨干隊伍;其次,是大部分教師是體育教育專業出身,很難打破現有的知識體系去開拓新專業需要新知識體系,一方面是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專業知識的狹窄;再次,和其他專業聯合培養的效果也不佳,因為其他專業的教師對自身專業精通而對體育領域知識理解不夠深透,很難做到跨專業的融合和指導實踐。再次,民辦高校引進的師資多以教學型為主,缺乏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與實踐經驗。師資的質與量之間的矛盾不僅影響了民辦高校社體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也給專業的長遠發展帶來潛伏性的隱患。由于民辦高校的辦學性質,民辦院校的體育系(部)辦學資金主要來源于民辦高校學生所交的學費部分,政府對民辦高校只限于在辦學中的`政策支持,而無實際財政投入。以追求經濟效益為抓手的民辦高校并不會投入足夠人、財、物來支持本專業的健康發展,社會體育專業系部自身也很難從社會中籌措所需的辦學經費,F階段開辦的社會體育專業的眾多的民辦高校能符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和《全國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文件中所規定的軟件和硬件條件的是少數。少投入、多收益是各民辦高校秉持的傳統,所以,民辦高校體育系(部)的場地設施、實驗設備、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都不能滿足或基本能夠滿足專業發展需要。

  2.4、學生就業壓力大

  社會體育專業目前的就業的嚴峻形勢是不爭的事實,社會體育專業就業率低的新聞報道是屢見不鮮。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就業,國家并沒有設置固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編制崗位,無法像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那樣,在各級各類學校有固定的體育教師編制崗位,因此,絕大多數學生需要到社會上自謀職業,尋求聘用。眾多的研究資料表明: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僅有少部分畢業生從事與社會體育工作,更多的是改行從事其他工作,F階段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就業環境還沒真正形成。處于弱勢地位的民辦院校的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就越顯堪憂。

  3、對策分析

  3.1、準確把脈市場需求,合理定位培養目標

  隨著社會生產方式改變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類由于缺少體力活動而引起的“文明病”的日益增多。于是各種緩解心理壓力和身體壓力的服務產業蓬勃發展,各種康體會所健身、戶外拓展、登山野營、極限運動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但是這些活動的相關產業起步較晚,入行門檻較高,尤其是專業人才不足的情況尤為突出。因此,民辦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緊扣住體育休閑產業人才的缺口,開設具有顯著專業特色的專業、專項課程,及時調整自己的培養方案,如:如外聘有實際經驗的校外專家進行現場授課、把課堂搬到校外的實踐場所、增加課堂案例教學,增加學生頂崗實習機會等,使學生不但掌握一套運動技術和指導方法,而且要具備運動休閑產業的經營和管理能力。同時考慮到學生自身對職業的規劃設計,社會體育專業的方向可以細分為會體育指導員、體育產業經營和管理、運動康復與醫療等小班,針對不同的行業需求來滿足社會的需要,并根據市場轉型和社會改革的實際及時做出調整。

  3.2、提高師資隊伍質量,完善場(館)、實習基地的建設

  師資素質建設是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的重點,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組建一支學緣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應該鼓勵中青年教師深入體育產業部門和社區、企業及重點體育院系進行、考察、學習、交流或短期培訓,以盡快提高專業知識能力,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聘請行業及實踐經驗豐富的名師、專家、高級教練員作為專業的兼職教師。這樣,才能建立起一支穩定、高效、專業的隊伍,使民辦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針對民辦高校體育硬件設施匾乏,用于教學和實踐的現代社會體育項目的場地器材、實習基地嚴重不足的情況。必須擴建一批適合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運動場館、是實驗設備。充分發揮校內場館(器材)、實驗設備的功能來滿足“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要求,同時把校內實習基地建成具有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為一體的多功能、開放型實訓基地;其次,把各大知名體育俱樂部(高級體育健身會所)作為開拓實踐基地的龍頭,健身場館和娛樂場地作為補充,搞好校外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

  3.3、堅持訂單培養與自主擇業相結合的就業模式

  針對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過剩的現狀,發揮民辦高校就業主動、靈活的特點,可以采用主動尋找就業市場信息,提前獲得相關體育產業經營公司的用人需求數量和職業能力要求的相關信息,并和相關用人單位達成一定協議,由用人單位提出人才需求和人才的培養規格,校方采用訂單模式培養,針對性的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體育專業人才的需要。對選擇自主擇業的學生,安排專業性較強的教師對該部分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做學生自主創業的領航人,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最新国产一级视频免费 | 在线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 亚洲成aⅴ人在线电影 | 中文字幕高清视频在线不卡 | 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 | 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