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發展休閑農業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休閑農業最初發展于上世紀90年代的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的休閑農業興起于本世紀初期,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出現,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壯大。近年來,江蘇農墾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突現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措施,指定專人牽頭、專門部門負責,列入工作計劃,進行了有力推進,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一、發展休閑農業的體會
(一)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休閑農業是農業生產功能的拓展,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它使農業在滿足人們對農產品需求的同時,衍生了觀光、休閑、度假、體驗、科普等新的功能。發展休閑農業可以充分利用農業生產中的富余資源,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激發深度開發農業資源的潛力,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如云臺農場利用地處連云港市近郊的區位優勢,在圍繞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的同時,堅持以“生產、生活、生態”為核心,積極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先后開發了水生花卉園、百果園、葡萄采摘園、十里桃花堤建設項目,成功地實現了農業的轉型升級,不但被江蘇省確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外向型農業示范區,還被省旅游局評定為四星級鄉村旅游區和國家AA級景區,年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以上。
(二)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
休閑農業的發展吸引了大批的城市旅游者進入農場觀光、休閑、體驗、度假,使他們親身感受農場良好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投入品的控制,使他們了解了農業生產過程,學習了農業生產知識,學會了優質農產品的鑒別,增加了他們對農墾農產品的認可度,培育了潛在的消費群體。特別是通過旅游活動,讓旅游者有機會親身體驗、品嘗農墾的優質農產品,刺激他們的購買欲望,直接地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擴大了消費市場。如江蘇雙寶乳業公司通過整治環境、設立參觀路線、建立產品展示廳、科普廳,吸引了大批城市消費者前來參觀、體驗,不但改善了企業形象,還直接促進了產品銷售,提高了市場占有率。近年來,在乳品市場競爭激烈的形勢下,市場銷量和經濟效益都保持年增長30%以上。
(三)改善農場人居環境。
休閑農業是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人們適應現代文明的一種需求。通過旅游活動,擴大了農場居民與外界的交流范圍,提升了農場居民的文明素質,幫助居民群眾融入現代文明,同時旅游活動還直接推動了農場交通設施改善,提高了綠化美化水平,整治了臟、亂、差現象,改善了農場人居環境,促進了農場文明建設。如東辛農場為適應旅游農業開展,兩年來投入1000多萬元,升級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中心,改造了東辛公園城鎮基礎設施,使整體形象有了很大提升。江蘇農墾開展農業旅游活動以來,各農場居民適應新形勢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文明素養有了很大提高,各種文化、體育活動開展的豐富多彩,綠化、美化、亮化設施明顯提升,交通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臟、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治理。18個農場中,先后有6個農場獲評省級文明單位,12個農場獲評市級文明單位。
(四)帶動農場區域經濟發展。
休閑農業是一種新的產業業態,需要滿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購、娛”六大需求,發展休閑農業以后,帶動了農場相關產業的發展,為農場職工居民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擴大了農場職工居民的就業渠道。如云臺農場直接從事休閑農業職工200多人,占全場職工總數近20%。東辛農場從事商業服務就業人員1500多人,創辦各類經營主體280多家,有效地解決了居民就業增收的問題。
(五)增加了農場效益。
休閑農業本身就是一種農業經營活動,通過為旅游者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采摘、體驗、娛樂等各種活動,不但能為農場直接帶來經濟效益,還可有效促進農場產品銷售,提高附加值。如弶港農場的有機農莊蔬菜、有機西瓜通過旅游者口傳人帶,產品供不應求。三河農場的香梨、草莓通過觀光采摘活動,銷售價格上升30%以上。
二、發展旅游農業的路徑
(一)以休閑農業為發展重點。
農業旅游主要分為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旅游,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旅游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的側重點。鄉村旅游側重于民俗、民族風情、自然風光、古村落建設、傳統農業、農村文化、農家生活等傳統性的生產、生活旅游活動。休閑農業側重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休閑、體驗、觀光、操作、教育、環保、科普等現代農業的旅游活動。根據江蘇農墾各農場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應以休閑農業為發展重點,因為各農場都是新中國成立后才開荒建場的,發展歷史相對較短,缺少古建筑和歷史文化積淀,而且農場居民大都是從各地遷入組建的新群體,缺少獨特的民俗和風土人情,更不具有民族風情;各農場地處平原,由灘涂開發而形成的良田,也缺少獨特的山水風光,因此,發展鄉村旅游缺少優勢條件。而各農場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科學化為指導、機械化為手段、規模化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是農墾農業生產的優勢,也是農村鄉鎮無法比擬的。針對墾區農場的`實際狀況,江蘇農墾在發展農業旅游中應以休閑農業旅游作為發展的重點。
(二)休閑農業的發展路徑。
江蘇農墾的休閑農業應該根據各農場的區位和資源條件,緊緊圍繞生態規模農業優勢,堅持以農為本,不脫離農業生產過程,不脫離資源條件,不脫離經濟發展階段。打造結構合理、特色明顯、服務良好、發展規范的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科普、教育、健康的旅游景點,達到“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目標。具體可按四種類型發展:
1.城市依托型。大城市周邊1小時車程以內的農場,應吸引以單位、家庭、親朋好友為主要團體形式的,以休閑為目的的短途旅游。休閑農業主要形式應突出果林觀光、果蔬采摘、休閑度假、市民農園、特色餐飲、特色農產品選購等項目,為都市人們休閑放松、貼近大自然提供好去處。
2.景區依托型。著名風景名勝區50公里范圍內的農場,應緊緊依靠名勝景區的輻射與帶動,錯位發展,吸引游客,休閑農業發展要突出觀光體驗、娛樂保健、科普教育、特色餐飲、特色采購等項目,發揮錦上添花的作用。
3.自成景區型。受投入大、建設時間長、收效較慢的影響,只適用于有獨特資源條件、現有基地良好的農場。應做好規劃,分期分類實施,提高品味、完善功能、深植文化、打造特色。休閑農業的發展重點是打造特色景區,靠“特”吸引旅游者,為其提供不一樣的感覺。
4.獨特景點型。
有獨特的資源,其他地方無法復制的農場。應依靠資源,增加旅游元素,休閑農業發展以欣賞田園風光,觀看農業生產活動,采摘品嘗綠色農產品,普及農業知識,回顧軍營、知青生活形成特色景點,以特色農業、特色歷史文化吸引特定人群,為旅游者解決特別需求。
三、發展休閑農業的措施
(一)做好規劃。
休閑農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為了充分利用資源,突出特色,減少浪費,提高效率,分步實施,必須要做好規劃工作,要圍繞旅游農場化、農場景點化、景點特色化的目標做好總體規劃和分步實施計劃,將其納入農墾“十三五”規劃,并明確其發展地位。規劃中要突出體現:一是生態原則,保護好生態農業環境不受損;二是經濟原則,堅持旅游與農業生產相融合、雙促進;三是參與原則,景點建設要突出親身參與體驗、休閑、自娛自樂的農業旅游特點;四是特色原則,要利用資源特色,選準突破口,建設特色鮮明的景點。
(二)項目配合。
休閑農業牽涉農場生產與生活的不同環節,需要大量投入,這就需要各種項目資金的支持。在安排項目時必須依據規劃的統領,把旅游元素融入項目中。如農業基礎設施項目、交通道路項目、水利、綠化項目、民生設施項目、環境治理項目、社會服務項目等等,都要有旅游元素的體現,只有這樣才能加快江蘇農墾休閑農業的發展。
(三)政策支持。
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能推動農業生產多功能化,有利于新興產業發展,還能促進農業環境整治,推動民風塑造,增加職工收入,提高生活質量,這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一是要加強領導,集團公司要有部門和專人負責此項工作。二是要依據任務,分解落實指標。三是要有具體的督促檢查方案。四是要有明確的考核激勵政策。
(四)宣傳營銷。
“酒香也怕巷子深”。江蘇農墾已有旅游設施利用率不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宣傳營銷工作做得不到位,客戶群體不知道。因此在休閑農業發展中,宣傳營銷工作不可少。必須加強與旅游主管部門和旅行社的聯系,納入地方旅游發展規劃,安排進入旅行社線路計劃;要加強與周邊著名景區的配合,宣傳推介自己;根據自身特色,舉辦必要的節慶和宣傳推介活動。同時根據江蘇農墾休閑農業的推進,要有計劃地安排專項資金,納入預算,做好江蘇農墾旅游品牌的宣傳和推介。
【農墾發展休閑農業的實踐與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休閑農業發展途徑論文05-16
休閑農業發展路徑論文05-16
縣域發展休閑農業論文06-03
農墾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研究論文05-17
綠色農業發展的思考論文05-06
休閑農業發展的意義過程與前景論文08-14
休閑農業發展建議探討性論文09-11
休閑農業發展前景展望論文05-06
休閑農業發展外部性分析論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