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工程發展緩慢的原因探析論文
農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是發展我國經濟的根基,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就大力扶持農機工程技術的發展。筆者通過本文總結了我國農機工程發展緩慢的原因:一是農機工程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二是研發能力有待提高;三是農機與農藝結合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促進農機工程更好發展;四是農機工程服務體系較薄弱;五是農機工程法律法規不夠健全。
1 農機工程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
農民在耕作過程中所采用的作業工具不夠先進,在進行大規模播種時所配備的生產設備和農用器具較少,嚴重影響到農民的耕作效率。我國農機產品水平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整體水平尚處在發達國家初級階段,存在著品種單一、結構不盡合理的現象,農業機械功能單一,耕作機械品種仍不齊全。盡管耕整地聯合作業、種植與施肥施藥聯合作業、耕種復式作業等均能提高工效,降低作業成本,但目前國內農機企業生產的耕作機械,很難滿足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需要。與此同時,目前棉花生產所需的育苗移栽機械、中耕除草機械、塊莖類果實的挖掘式收獲機械、軟秸稈田間處理機械等也嚴重缺乏。
農機工程中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得不到提高,致使各地區各種農作物的收成得不到有效改善,讓以土地為生的農民經濟收入提高較遲緩。
2 研發能力有待提高
我國耕作機械技術、產品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我國單一機械技術與國外液壓、氣動和機電一體化技術綜合應用的差距;我國中小型、單一功能與國外大型、聯合與復式作業機械的差距;我國普通機械制造工藝裝備與國外激光切割、柔性加工等先進裝備的差距;我國幾乎單一的鋼鐵材料與國外金屬、塑料、橡膠以及特殊鋼材的差距;我國手動、半自動機械技術與國外全自動、遙控、信息化技術的差距;我國初步替代人工作業機械與國外作業高質量和操作舒適化的差距。
3 農機與農藝結合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促進農機工程更好發展
農機與農藝的高度融合才能促進農機化及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農業技術與農機必須相輔相成,協調發展才能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同時,農機與農藝的完美結合,也要參考實際情況,結合當地地形和氣候,以及農作物的種類等。農機產業應整合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品技術含量,增強產品適應性,更好地為農藝服務。所以農機化部門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經常溝通,經常探討,努力尋求農機與農藝的完美結合,為我國農機化事業和農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4 農機工程服務體系較薄弱
國家相關部門對農機工程的.監管力度不夠,沒有在各地區建立完善的農機工程服務體系,農民在耕作時采用的方法比較老套,沒有系統的農機工程服務體系加以引導,農民在耕作時比較盲目。政府部門沒有給各農業地區下撥足夠的農業扶持經費,地區相關的農業工作無法及時順利進行。
另外農戶購買農機后的售后服務也不完善,根據《農業機械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農機銷售者要對農機產品質量負責,但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很難解決“三包”問題。生產廠家與銷售企業互相推諉,售后服務差,水平低,致使農民購買農機需要“三包”時得不到應有的服務與補償。農機工程服務體系是我國農機工程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有利于我國農機工程事業良性發展,因此創建科學合理的農機工程服務體系勢在必行。
5 農機工程法律法規不夠健全
規章制度與相關政策不健全,致使各個農業發展水平低下的地區難以開展農機化工程,無法充分發揮帶頭的作用。國家對農業市場經濟的調控能力還比較薄弱,無法保障農機生產工程的作業質量。
6 結語
我國的農業工程研究院要加強對農機工程作業的實際研究工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機械化農業耕作設備,結合我國各地區農業發展的實際加以運用與創新。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來突出農機工程建設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位置,讓農業技術得到發展的同時,也提高了中國的整體經濟水平,逐步向小康社會邁進。工業工程研究院每年都要派出專業的科研人員到農村進行實地的考察和調研工作,讓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留守在農業生產水平低下的地區,幫助該地區的農民盡快走向致富的康莊大道。
【農機工程發展緩慢的原因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農機作業中管理手段探析論文10-31
探析農機工程科技產業化建設論文11-05
班級管理的問題原因探析論文10-31
簡析幼兒體育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其對策論文05-21
中國傳統商業道德形成原因探析論文04-24
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探析及對策研究論文04-15
電力工程建設風險管理探析論文12-18
建筑工程管理與安全控制探析論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