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語言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普通話語感論文
論文關鍵詞:語言學 普通話 語感培養 語文教學
論文內容摘要: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是合格師范生的必備條件,而語感培養又是普通話提高的關鍵。本文對語言學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普通話語感的重要性及在聽話教學、閱讀教學和說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普通話語感的具體做法進行了論述。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是合格師范生的必備條件。葉圣陶先生曾說:“凡是當教師的,絕無例外地要學好語言,才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根據《云南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條例<草案>》的規定,考試的對象和等級要求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的普通話應當達到二級以上水平,其中語文教師和對外漢語教師的普通話應當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普通話教師和語音教師的普通話應當達到一級水平。師范院校畢業生、非師范院校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關專業畢業生的普通話應當達到二級以上水平。但學生的實際情況是高分低能,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往往低于證書考核達標能力,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只把普通話當作一門考試的科目去學,不注重培養自己的普通話語感,而語感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是言語實踐的靈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個能夠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便像油一樣進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道帶進去。”像油一樣進入學生的心里的聲音就應該有很好的語感。所以在師范類學生的語言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感培養十分必要。
什么是語感?語感是語言使用者在語言的習得和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對言語理解、言語生成的綜合全面的直覺的語言能力。它的形成和結果以及運用的過程是無意識的。這“無意識”并不排斥意識活動,而是指它的過程和結果難以用言語表述。也就是說,語感是一種不假思索、迅速準確、自然而然地直覺把握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的能力。夏丏尊和葉圣陶等前輩曾倡導語文教學要重視語感訓練,但長期以來,語感和語感教學、語感培養并未被人們真正地理解和重視,語文教育界對此也敬而遠之,不敢涉足。語感就像一個飄忽不定的幽靈,又像一個捉摸不透的“尤物”,傳統語言學家認為千萬不要涉足“語感的沼澤”,于是,語感和語感教學研究成為一片荒原、一潭死水。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新形勢新問題的沖擊下,在語文教學自身改革的召喚下,一些學者專家和語文教師才致力于“語感”這一荒原的開發,語感才逐漸發展為一種教學指導思想。自“五四”迄今,有不少人認為學生語文能力是由語文知識轉化而來,因而語文教學必須致力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并通過訓練促成向能力的轉化。這種以“知識教學”為中心的觀念至今仍在語文教育界有一定市場。但從本質上看,語文課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特別是語感的培養,主要靠語言實踐。但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可以賦予語言能力更多的理性觀照,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確實有著積極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理清培養語感和傳授知識的關系,正確認識它們的關系,掌握好傳授語文知識的“度”,將培養語感和傳授語文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在培養語感中傳授知識,借助知識進行語感培養。只有這樣,才可能及時將學生對語言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思維的高度,提高他們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自覺性和規范性。我們知道,語感的習得只能來自于語言學習者的言語實踐,而這樣的實踐只有四種形態,即聽、讀、說、寫,也就是說,語感的習得只能從這四種形態的訓練活動中得以實現。因此,要談語感培養的途徑,也只能從這四個方面著眼。葉圣陶先生說得好:“接受和發表,表現在口頭是聽(聽人說)和說(自己說),表現在書面是讀和寫。在接受方面,聽和讀同樣重要;在發表方面,說和寫同樣重要。所以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學生都得學好。”
1在聽話教學中培養語感
聽話能力是口頭語言的接受能力。聽,是信息的輸入,是內化的吸收。聽話活動是聽話人借助聽覺分析器官,接受語言信息,并通過直覺思維加以辨識、記憶、理解、品評的過程,是以識記、理解語文內容為中心的復雜的心理和生理活動過程,也是聽話人將說話人的外部語言(有聲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內部語言(直覺思維)的過程。聽話活動有這樣四個特點:一是時空性,聽人說話要受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高度制約,脫離這種時空,聽說交流就難以進行;二是意向性,由于口語聲波稍縱即逝,要求聽話人高度注意和情感的高度投入,做到入境入情,盡心盡力;三是感知性,及時接受話語代碼,辨識聲波符號,儲存語言信息,為思維的深加工充分準備素材;四是理解性,將接受的口語聲波信息通過思維進行排列組合、篩選加工,迅速理解和品評說話人的意思。
在聽話教學中培養語感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一是聽辨訓練,包括辨音辨調和捕捉詞語兩個方面。前者是培養學生的語音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作同音字辨識的訓練,比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老龍生氣鬧老農,老農生氣鬧老龍,龍怒農惱農更怒,農怒農鬧龍怕農”之類的繞口令聽讀訓練;也可以讓學生作多音字辨析,例如“著”字有四種讀法,“差”字有四種讀法,“和”字有四種讀法等。可以是聲調訓練,包括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聲的訓練和詩文朗誦中昂上、降抑、彎曲、平直四調的訓練;還可以對照普通話標準讀音,進行校正方言讀音的訓練。捕捉詞語是培養學生的語匯感。即通過經常讓學生聽讀、聽說新鮮詞語或關鍵字眼,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和捕捉詞語的能力。二是聽解訓練。即聆聽理解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的語義感,也就是訓練學生對通過聽覺器官并經過大腦辨識的一連串負載語言信息的聲波符號進行篩選、組合和提要,以此準確全面地理解說話人所說的內容。通俗地說,聽解訓練就是訓練學生聽懂別人說話的能力。這一訓練要求學生做好以下幾項工作:把握中心,聽記摘要,聽問作答,聽話推測。其中如何掌握聽話推測較難。聽話推測就是根據已經聽到的話語內容來推測、判斷其他沒有聽到的有關內容。或者聽測原因,或者聽測結果,或者聽測說話人物,或者聽測說話意圖,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訓練,它可以全面訓練學生聽話的辨識力、記憶力、理解力和品評力,也可以培養注意力、聯想力、想象力和判斷、推理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聽話訓練的濃厚興趣。三是聽評訓練。這是培養學生的意感和情感,即對話語的意蘊感、道德感、理智感、情趣感、情味感、審美感等的品評能力。也就是訓練學生學會評價和品味說話人的話語內容和說話特點。這樣的訓練可以是聽后評議、寫聽后感等。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語感
“讀”從言,和看、閱不一樣,它必須發出聲音,默讀、閱讀是后起之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主要就是強調多讀、熟讀對培養語感所起的巨大作用。何謂誦讀呢?《新華詞典》上解釋為:“誦”即“念”,誦讀,即念(詩文)。我們認為:誦讀就是把書面文字轉換成有聲語言的一種語言表述活動。誦讀雖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就培養語感而言,誦讀法不是已經過時,而是應該倡導語文教學借鑒這種優良的傳統,并且大力弘揚之,給它注入新的血液,在繼承中創新。有人認為:“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這話是十分有道理的。學生對課文的反復吟誦,能夠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從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古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誦讀的功能。孔子的話從來都是微言大義,他教育弟子除采用啟發式教法外,更常見的是讓學生自己去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把握言語作品的微言大義。朱熹曰:“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朱熹不僅重視誦讀,而且主張“熟讀精思”,他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見《朱子學的》)。用清人唐彪的話來說就是:“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倘若誦讀能達到如此境界,語感也就自然養成了。對于言語作品,要從文字中“看”出聲音,又從聲音中“看”出語氣語調,決非易事,比起“讀”來,對語感的情感功能要求要高得多。因為誦讀可以用學生自己的聲音去復活言語的聲音,通過聲音把感情輸入言語,從而復活言語的語氣語調,進而感受、領悟作者的感情,這樣,同時就會又把作者的感情通過聲音給讀了出來。誦讀,必須讀進去,又讀出來,一進一出,學生情感既得到了升華,語感也同時得到了培養。為了培養語感的情感功能,光看不行,非重視誦讀不可。學習一篇文章,首先是誦讀。怎樣讀效果好,怎樣讀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教師應給予指導。運用誦讀教學法,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短文的過程中達到三個境界:首先要使學生讀準確,讀明白,讀出語氣來,以形成“語氣感”,這是第一境界;其次要讓學生讀懂文意,領悟技巧,讀出文氣來,以形成“氣勢感”,這是第二境界;最后要讓學生讀出感情來,讀出精神來,要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鳴,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形成“責任感”,這是第三境界。
達到了這三個境界,語感的培養就順理成章了。因此,教學中要從誦讀的境界著手,培養語感。語氣上,要指導學生讀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四種語氣,同時注意句式的選擇和運用,如順裝句和倒裝句、主動句和被動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長句和短句、緊句和松句、整句和散句等,從而表述出豐富多樣的情意和各種不同的語氣,如強與弱、重與輕、果斷與委婉、緊急與舒緩、沉重與輕快、嚴肅與活潑,等等。文氣上,如誦讀《海燕》、《國家榮譽感》、《白楊禮贊》,就要讓學生讀出一種回旋激蕩的強大氣勢,以其博大深沉的感情為基礎,感悟其通篇一氣,流暢跌宕,沉著激壯的氣勢;讀《綠》、《春》,則要讓學生感到情思悠遠,意境優美,文氣舒展有致;讀《朋友及其他》、《散步》、《喜悅》、《提醒幸福》,就宜啟發學生讀出一種人生的感悟,讀出人們在幸福時刻的語速、語調和氣勢。這樣的語言學教學才是成功的教育,也才會培養起良好的語感。
誦讀中的朗讀就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響亮的口頭語言。這是一種眼、口、耳、腦等多種生理機能共同參與、協調動作的閱讀。它能增強語感,訓練語音,再現課文情境,加深課文理解,培養學生的記憶力、語言感受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要求做到準確、流暢、傳神。準確即做到語音正確,語句完整,句讀分明,停頓合理,不哼讀,不唱讀,不拖泥帶水讀。流暢即讀得連貫流利,恰當把握語調和語氣,體現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傳神即有感情地讀,熟練地運用語音和表情,表達出文章的風格和神采。誦讀中的背誦就是憑借記憶念出讀過的文章詞句,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而成。它有助于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模仿名家名篇行文說話,提高語文素養。背誦時有量和質的要求:在“量”上,要求學生每個學期背誦一定數量的詩文篇段。在“質”上,則要求精選背誦材料,所背詩文,或是名家名篇,或是典范段落和精彩片斷。此外,教師還要加強方法指導,尤其是經典作品篇目,更要提示文章脈絡或關鍵詞語,幫助學生較快理解所背內容,習得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其方法可以歸納為:感情朗讀,激活語感;形象再現,誘發語感;結合語境,把握語感;生活補充,引發語感;比較揣摩,增強語感;積累運用,豐富語感。
3在說話教學中培養語感
說話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能說會道是一個令人羨慕的特長。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們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現代人成功的因素。西方人把“舌頭、金錢、電腦”稱為現代社會的三大法寶。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必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在普通話測試中有40%的分值來自命題說話,要求在3分鐘內,從給定的兩個話題中選定一個話題,連續說一段話。主要考察受試者在無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的水平,即語音的標準程度,詞匯、語法的規范程度和自然流暢程度。我們要掌握必要的口語交際技巧,培養說話的語感能力。說,是信息的輸出,是思維的物化。說話活動是說話人將自己的內部言語(思維)借助于詞語、按一定句式、快速轉換為外部言語(有聲語言)的過程。說話就是表情達意,既是一種復雜的思維活動,又是一種明顯的情感活動。從語言學和信息論的視角審察,說話是語言信息的編組合成和輸送傳導。說話活動的特點:一是迅捷性,言語轉換快,口語語速快,信息傳遞快,聲波消失也快。二是針對性,即運用口語進行交際都有一定的交際對象,不是自言自語。三是靈活性,可以先想后說,邊想邊說;可以獨白對白;可以快說慢說;可以多說少說,還可以不說;可以直說、明說,也可以曲說、暗示;在不同場合、對不同對象可以說不同的話;還可以用手勢、身段、眼神、表情等體態來輔助說話,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等等,我們知道,一個信息的獲得=7%語言+38%聲音+55%面部表情。四是意向性,也就是口語表達中伴隨著說話人明顯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傾向。在日常的說話活動中,總是以“感”為主,“思”屬輔助地位。完全“不假思索”、“信口開河”或全靠“打腹稿”就能達到文不加點,一字不易的程度,這樣的`現象是普遍的、大量的、基本的。一個五歲的孩子,開口就能說一篇完整的議論文:我最喜歡我爺爺了,他每天都講故事給我聽,還買好玩的玩具給我玩兒,還讓我吃喜歡的糖果,所以我最喜歡他了。一個五歲的孩子,又不識字,自然沒有學過語法學和演講學之類的知識,也能自然而然說出一番極具說服力的話來,既未打過腹稿,也來不及斟字酌句,卻是一篇上好的議論文:論點明確集中,論據充足可靠,尤其是論述極其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豈只“通順流暢”而已。這個例子說明:在說話教學中語感是完全能夠培養出來的。
在說話教學中培養語感和在聽話教學中培養語感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們不能把說的語感和聽的語感截然分開,孤立培養。在說話教學中培養語感有哪些途徑呢?第一,要訓練學生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培養良好的語音感。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普通話示范朗讀或播放短文錄音,讓學生模仿朗讀,做到語音清晰,音量適當,態度自然,言為情發,用聲自如。第二,要訓練學生說話的得體感。比如,魯迅先生的名著《立論》講了一個寓言式的故事:一個小孩子的生日宴會上,賀客們紛紛說吉利話,唯獨有一位客人“不相識”,講了一句大實話:“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于是得到了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這位客人說的這句話本身當然沒有錯,人總是要死的,但在那種場合下這話是不能說的。這不是虛偽,而是因為說話必須適應環境,要“得體”。在那種情況下,“得體”的言語行為不是對生死問題作哲學的思考和科學的論證,來講究真實性;而是要顯示說話人對孩子生日的一種態度、一種感情,表達賀客對主人家的祝福。第三,要訓練學生說話的形式感。我們知道,語感是對言語形式的感覺感受。不同的言語形式,表達不同的言語內容。比如,《祝福》中的“老了”一詞,可以用“死了、去世了、逝世了、見馬克思去了、上西天了、與世長辭了”等等言語形式來替換,其中“死了”是最普通最直接的說法,其他各說或帶有忌諱的意思,或包含委婉的含義。
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過多地注意教授語言而不是習得言語。語言是人們用以說寫和存在于說寫結果中的音義結合的語音、語義、詞匯、語法的規則系統。言語是個體的說和寫以及所說和所寫,即個人的言語行為和結果。語言和言語的運用不是同一件事,在教學中,我們究竟是教語言還是幫助學生學言語?換言之,教學的目的是掌握語言的知識還是語言的運用?語言是習得的,而不是正式學得的。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語言知識的積累,而是靠語言運用的實踐,應該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讓學生通過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過程習得語言。我們知道,言語的生成包括“言語意念的形成”、“內部言語”、“外部言語”三個過程。說白了,人們聽話、說話、讀文、寫文,從行為來看,就是把人家的文與話還原為人家要表達的意;把自己的意轉換成人家能理解的言,這就是言與意的雙向轉換。這種雙向轉換過程中有一個關鍵環節,那就是內部言語,它是個體內部發生而不直接參與交際用的言語。內部言語與外部言語的互相轉換,靠的正是語感,而不是語言規則。我們平時判斷正誤、修改句子、推敲措辭、潤飾文章,靠的也是語感。我們總是先憑語感聽出或看出學生的病句,再通過語言知識的思考,指出其不合乎語言規則的地方。正常的語言使用不僅是創新的,并且在范圍上是潛在地無限的。我們可以說:任何一個人,包括最偉大的語言學家在內,都不是也不可能依憑語義的理性范疇和語法規則來理解和生成句子。任何一個人的實際語言能力,不可能從書本上學得的語言知識轉化而來。言語能力的非傳遞性和內在性決定了語言教學方法必須以言語實踐為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教學思想,從教授語言和研究語言轉向學習語言。指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吸收和積累語言,從而習得和積淀語感。普通話的學習,讀正確、說清楚并不難,難的是要讀活了、說順心了,真正做到我口述我心,才能做到自己說得自然,別人聽著舒服。最終實現語言學教學的目的,即一聽就清,一讀就懂,一說就順,一寫就通,而且聽得真,讀得美,說得好,寫得棒。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呂淑湘.學習語法與培養語感[j].語文學習,1985,1.
[4]李珊林.語感訓練的思考與做法[j].語文學習,1990(9)
[5]王寧.漢語語言學與語文教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0(3):16
[6]郭裕建.語感及其心理機制,博士論文未發表2006年
[7]梁衛紅.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誦讀的作用[j].中學語文教學,1998(3)
[8]葉圣陶.聽、說、讀、寫都重要[j].語文學習,198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