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劇根源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安娜悲劇原因的基礎上探究造成現代現代婚姻悲劇的三大因素:婚姻悲劇,出身和性格不同,愛情悲劇。
論文關鍵詞: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悲劇根源
馬克思說:“悲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悲劇形象具有有恒的藝術魅力。19世紀俄國最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的列夫·托爾斯泰的偉大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給讀者塑造了一個令人同情的悲劇形象——安娜·卡列尼娜。
何謂“悲劇”?悲劇是以劇中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及其悲慘的結局,構成基本內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們理想、愿望的代表者,如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短暫的一生是悲劇的,那么,安娜的人生都由哪些悲劇構成呢?我認為,她的人生主要經歷了三個悲劇。
(一)與丈夫卡列寧的婚姻悲劇
出身和性格不同為了安娜和卡列寧的婚姻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卡列寧從小就是孤兒,可以想象,在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俄國上流社會,他受盡了怎樣的白眼和鄙視,從小就缺失親情的他養成了孤僻固執的性格。當卡列寧當上了省長后,安娜就像一件商品,被她的姑媽強行賣給了他,而他也確實盡到了丈夫的職責,他對妻子的迷戀徹底消除了他同別人親密交往的需要。
安娜出身貴族,從小就圍繞在花團錦簇之中,錦衣玉食中長大的她活潑開朗、優雅迷人,而貴族小姐的出身又鑄造了她浪漫的氣質,內心里有一個感情豐富而又詩意昂然的超凡脫俗的世界。這種出身、生活際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處體制僵化、鉤心斗角的官場的丈夫,而被官場的應付扼殺了其所有生活樂趣的丈夫也不可能像安娜幻想的那樣經常搞愛情的小把戲。二人性格的不同注定了他們對愛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這些也是他們婚姻不幸的根源。
。ǘ┣槿朔鼈愃够膼矍楸瘎〉
這個悲劇由三個原因造成。
1.與伏倫斯基的不同的愛情觀
安娜對待愛情的態度是自私的占有欲極強這使得原本開朗、活潑的她變得偏執、懷疑、忌恨,她認為她愛伏倫斯基就應該完全占有他,絲毫不許他有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權利,只有靠他的愛情保證她才能活下去,身為貴族的她不了解“人僅僅有愛情是萬萬不行的”這一真理。
伏倫斯基對待愛情的態度是“我什么都可以為他她犧牲,就是不能犧牲男子漢的獨立性”。而他所謂“男子漢的獨立性”無非是財富、社交、軍階、前途。他愛安娜的美貌勝過于安娜的內心世界。愛之初,他為安娜放棄了在皇家衛隊的軍職,放棄了遺產,而當他們出現經濟危機時,他又跑回母親那里,要求母親在遺產繼承書上簽字。他不再像開始時那樣只愛安娜一人,現在他還要愛他的母親、愛金錢、愛社交、愛沙皇……伏倫斯基是俄國上流社會中一個標準的花花公子。
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氣質決定了他們的愛不可能持續太久。尤其是伏倫斯基一旦激情過后,得到的不是愛情而是空虛!半m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傾倒,卻使他感到不愉快”。安娜近乎苛求的愛使伏倫斯基對她漸漸疏遠、冷淡。安娜也產生了得不償失所導致的.心理失衡,原本富于幻想、敏感的安娜變得有點神經質了。安娜對愛情的自私與變態使她認為死是促使他恢復對她的愛情、懲罰他、讓他心理的惡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勝利的唯一手段。這種心理失常使得安娜采取了自殺的方式來挽回伏倫斯基的愛情和對他的報復。她的自我毀滅也確實達到了她的目的,伏倫斯基覺得:“作為一個人,我已是一個廢物了。”伏倫斯基又恢復了對安娜的愛情,或者說,他一直都愛著她,不過,現在這種愛更刻骨銘心了。
2.精神世界和獨特性格
。1)愛情至上主義。安娜把愛情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把愛情當做生活中的一切,在愛情中迷失了自己,這一點固然同她認真執著的個性有關,但也不能不看到她愛情觀念的缺陷。在二人世界中,安娜一切以對方為中心,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和世界,如果把代倫斯基熱情的減退看作人進入婚姻后愛情由激情狀態轉為溫情狀態的正常表現,那么安娜為他的冷淡眼光而極度傷心,則是安娜對愛的苛刻要求造成的。 (2)愛的壓抑與偏執。安娜與卡列寧結婚八年毫無愛情可言,她內心的活力與生氣完全被壓抑了,直至遇到伏倫斯基,才喚醒了心中的活力與愛情,并接受他,和他結合,她對愛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縱情欲的成分。
。3)強烈的欲望無法滿足。這欲望包括她對生命的狂熱渴望和對愛情的熱切追求。她渴望新生活,勇敢地追求和保衛所向往的幸福生活,不愿再克制自己,不愿再像過去那樣把自己身上那個活生生的人壓下去了,甚至于最后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捍衛愛情。
。4)卡列寧的虛偽和自私?袑幨且粋虛偽、僵化、缺少生命力的貴族官僚。他因為有環境的支持便處處擺出絕對正確、居高臨下的架勢。當安娜向他請求離婚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去掉由她的墮落而濺在他身上的污泥”,從而不使他的前途和地位受影響。也正是出于這種自私的考慮,他決定不離婚,以使安娜和伏倫斯基的關系不合法,那么就會招來上流社會對她的譴責和拋棄,這無疑等于置安娜于絕境。
。ㄈ┡c兒子謝廖沙的母愛悲劇
安娜為了愛情“拋棄”兒子,但她卻備受對兒子相思之苦的煎熬,和來自內心的譴責之痛。來自社會的壓力也使她悲劇的陰影日益擴大。她要離婚,丈夫不同意;她要愛情,可又舍不得兒子;她要伏倫斯基全部的愛來安慰自己,可伏倫斯基卻有所保留。于是,安娜在“拋棄”了原家庭的責任即拋棄了兒子之后,又“拋棄”了即將建立的新家庭及其愛情果實——安娜和伏倫斯基的女兒,走向了臥軌自殺之路,造成了兩個孩子的母愛悲劇。
總之,安娜的悲劇是她的性格與社會環境產生尖銳沖突的必然結果。
通過對安娜人生悲劇的分析,我們得出了造成安娜悲劇的四點原因。
。ㄒ唬┳非笳鎼叟c上流社會的虛偽道德之間的沖突是安娜悲劇的社會根源。
(二)傳統觀念對她精神上形成的桎梏是安娜悲劇的內在根源。
。ㄈ┠笎酆颓閻鄄荒軆扇斐傻拿芡纯嗍窃斐砂材缺瘎〉闹匾蛩亍
(四)對伏倫斯基愛情的幻滅是造成安娜悲劇的直接原因。
在新的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賦予青年們追求自由愛情的權力,社會給青年們提供了大有作為的實現理想的廣闊空間,安娜的悲劇絕不應該重演。廣大青年應該以安娜的悲劇為借鑒,不斷完善自我性格,正確看待愛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在相互了解、理解的基礎上建立愛情,在愛情中把握好自己獨立人格,注意擺脫舊習俗,舊道德的束縛。這樣才能擁有真正的愛情,才能爭取到幸福的人生。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劇根源論文】相關文章:
孫甘露談安娜?心崮12-06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03-24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06-17
《安娜·卡列尼娜》的經典語錄書摘04-14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08-17
格非談托爾斯泰及《安娜卡列尼娜》12-06
安娜卡列尼娜好句好段摘抄05-04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700字07-21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三篇08-17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