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態校園規劃的實踐論文

時間:2021-04-27 15:45:01 論文 我要投稿

高校生態校園規劃的實踐論文

  [摘要]在追溯生態校園概念與內涵、規劃與建設原則、建設內容與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上,總結了河北工程大學新校區生態校園規劃的設計,依據新校區生態校園實際建設所包含的內容,歸納其設計特征和生態技術指標體系,以期為生態校園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依據和參考。

高校生態校園規劃的實踐論文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生態校園

  一、理論追溯與研究主題

 。ㄒ唬┥鷳B校園的概念與內涵

  “綠色、可持續、生態”逐漸成為校園建設的主題,眾多學者對生態校園的定義也不斷充實。目前國內關于生態校園被引用最多的為臧樹良等人從工程建設角度給出的定義,即:“生態校園就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及運行的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各物種布局、結構合理且環境質量優良,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對環境友好的集學習、工作、活動、休閑功能于一體的人工生態系統”。陳岳堂(2004)以“科學、人文、生態”作為生態校園規劃和建設的指導新理念。杜惟偉等(2005)從“安全、生態、科技、藝術、人文”五個方面闡述其內涵。Velazquez等(2006)認為建設可持續學校和幫助社會向可持續性的生活類型轉變是生態校園應有之義。本文認為,生態校園應運用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的觀點,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以“人-環境-自然”協調促進為原則,通過合理規劃設計和建設實施,將提升校園環境質量,減少資源和能源消耗,利用科學技術實現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高效利用,形成兼具校園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校園生態系統,強化校園的社會教育義務,建設結構合理、功能高效和關系協調的校園建筑環境,營造“人—教育—環境”渾然一體的人工生態系統。

 。ǘ┥鷳B校園的規劃與建設原則

  校園這一生態系統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不言而喻,需采取系統化的方式以實現建設和使用中的可持續性,而規劃設計與建設原則是使其實現的核心指導。生態校園的規劃原則注重環境營造,強調整體性、功能性和經濟性,而建設原則關注運行可持續性,考慮人文性、系統性和協調性。人群、物理和生物環境等構建成一個校園生態系統,這些部分的需求變化使其功能結構不斷更新。新時代在對校園現狀的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利用生態學、環境科學、景觀學、建筑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以生態平衡和資源保護為目的,綜合協調各種生態關系,改善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建設全生命周期的過程不斷充實其內涵顯得尤為重要。

 。ㄈ┥鷳B校園的建設內容與評價體系

  何為生態校園?如何建設它?如何構建其建設評價體系?不同學者對此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從結構視角,張江雪等(2003)從“綠化面積、空間結構、結構特征及性能評價”四個層面著手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陳岳堂和高志強(2004)將“結構、功能和協調度”作為3個一級評價因子和“人口結構、基礎設施、校區環境、校區綠化、物質還原、資源分配、培訓學習、對外交流、校園文明、可持續性”10個二級評價因子綜合分析評價湖南農業大學校園生態系統的發展水平、發展潛力和制約因素;從環境視角,張國禎(2006)提出“環境沖擊、水資源平衡、綠平衡、環境之舒適性與節能、環境之廢棄物及垃圾的平衡”五個層面定評量準則;崔萌等(2007)以“環境影響、環境質量、環保教育、服務設施”4個第一層評價因子和“污染排放、資源利用、循環效率、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生態環境、環境教育、環保宣傳、教學設施、生活設施、交通設施”12個第二評價因子作為評價體系;隨后王媛和徐友浩(2008)提出“生態景觀、生態舒適、生態技術、生態管理和生態文化”五大類評價指標;鄒冬生(2008)提出結構、功能、自律三個方面的一級指標和“主體人群構成、辦學條件構成、環境條件構成、師生工作狀態、師生生活狀態、校園自凈狀態、師生自律狀態、環境自律狀態”8個二級指標。通過不同學者對指標的建構可以看出逐漸從關注綠化空間向對多元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轉變,對環境影響維度和人群需求的研究不斷深入,其綜合性越來越強。因此需要充分考慮校園環境景觀層面的現代化與人群社會認知上的“后現代化”并存的現狀,依具體對象實際情況確定特定的指標體系。

  二、河北工程大學新校區生態校園規劃實踐

  目前國內生態校園建設主要有在新校區規劃建設全過程的生態校園建設、已建校園中具有實驗性的示范項目和校園內老建筑的生態改造這三種實踐類型。國外生態校園則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基地內優良的自然環境條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著重在單體應用新技術、新材料以求得建筑室內良好的環境性能。作為新時代高校生態校園規劃實踐,河北工程大學新校區規劃以科技智慧、綠色生態、文化傳承、人本節儉、開放共享等五大設計理念,其綠色生態理念,主要通過采取生態布局規劃、海綿校園規劃、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綠色建筑規劃、綠色能源、固體廢棄物收集運輸及處置規劃等措施,實行低耗能、低排放型的運行模式。

  (一)校園建設概況

  1、校園概況河北工程大學新校區位于邯鄲東部新區,趙王大街以東、邯臨路以南、開發經九街以西、太極路以北區域及周邊。總用地面積約4098畝,總建筑面積97.31m2;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規模3.4萬余人,新校區整體建成后規模可容納4萬余人。新校區周邊主要水系結構可以概括二河、二渠、一湖,其中二河為南側支漳河分洪道,與西側趙王大街平行的新開河,二渠為北側邯臨溝、南側勝利溝。一湖為臨近支漳河的東湖公園。項目周邊臨近兩條城市綠軸,支漳河水岸綠化帶及趙王大街綠化帶,新開河環西北兩面繞校園而過。

  2、自然條件河北工程大學新校區位置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干冷同季,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4℃,十月下旬至三月下旬為霜凍期,年日照2540小時,全年降水量532mm,主導風向為東南風與西北風。

 。ǘ┬@規劃的指導原則

  規劃采用組團式布局和整體分區布局相結合的模式。規劃以“以人為本、布局協調;因地適宜、適度彈性;集約緊湊、多樣共生;文化引領、智慧安全”為生態校園的指導原則。

  1、以人為本,布局協調規劃以人為本,關注學生成長,采用促進師生融合交流、可步行的緊湊校園布局,體現師生人文價值,充分考慮不同層次需求。結合相關學科優勢,設置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綠斑,綜合考慮不同學科師生群體的特征,實現生態環境與學科發展相結合。校園建設整體考慮與周邊地塊及其所在城市的協同關系,規劃過程建立在理解和認識自然過程、自然格局和自然界面特征和規律的基礎上,使其保證當地自然格局的整體性、自然過程的完整性和自然界面的原生性?紤]不同功能區之間的協同,按照整個校園的規劃用地功能分區塑造景觀特質空間,考慮各組團的環境與整體協調統一,采用整體規劃、分期建設的方式,建構一個能自我更新、繁育以及可持續的生態基質,并形成由“廊道—斑塊—基質”組成的生態系統,為廣大師生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2、因地制宜,適度彈性通過識別校園主要生態要素,建立彼此之間有效的聯系,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化建設;根據生態要素的位置和功能將其分類為保護型、保持型與優化型,以劃分生態控制線,對不同類別提出應對策略以實現分級控制;確定關鍵斑塊,構建生態廊道,并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因子。同時,由于新校區的規劃建設周期短,但校園氛圍的形成卻需要長時間的發展,這種先天矛盾性決定簡潔清晰、適度彈性、可生長的校園整體結構的必要性。

  3、多樣共生,集約緊湊充分利用基地及周邊原有生態廊道以及自然斑塊形成綠化節點,發揮其生態價值,從生態綠地的角度出發組織安排校園空間,利用集約綠帶的輻射作用,串聯校園結構,優化校園空間,共生帶動,形成節奏性的校園節點空間。校園內的功能結構借助于生態綠化核心的集聚作用,促成以生態節點帶動的功能核心,并以生態框架作為支撐,進行良好的`功能布局,進而發揮校園核心區域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形成多樣化的校園功能組團和集約緊湊的功能布局。

  4、文化引領,智慧安全新校區在市中心城區的區位及其定位,使其需要將傳播生態文化和智慧安全管理的理念作為生態校園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將校園生態規劃與邯鄲城市生態規劃相結合,注重“人——教育——環境”的渾然一體的關系,強化校園文化的中心輻射作用,將生態智慧安全的思想深植于學生心中,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意識。新校區一方面采用低碳、環保、慢性交通設計,考慮雨水調蓄利用、防澇拍澇措施和海綿校園規劃;另一方面,通過智慧校園系統建設,對系統要素及其結構實現生態化管理,建設全過程監控管理系統,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和系統效率,促進整體人文生態系統的和和諧性和健康性。

 。ㄈ┬滦^生態規劃設計

  新校區生態規劃主要從生態布局規劃、海綿校園規劃、生態綠化系統規劃、綠色建筑規劃、綠色能源、固體廢棄物收集運輸及處置規劃共五個方面進行規劃。

  1、生態布局規劃本項目充分考慮農田功能的轉化對生態學的重要影響,通過校園北側山體、林帶與城市綠化帶建立聯系,形成趙王大街綠化帶上的景觀生態節點,避免校園綠地系統被隔離、切割;將西側緊鄰趙王大街綠化帶廊道寬度擴大,提高其生態功能,使校園成為整個城市的綠化斑塊;考慮北側經開區東區工業用地的定位,在核心區與經開區東區間建立有綠化林帶,以校園北側山體為核心,通過提高綠量,建立綠化帶,凈化工業區產生的廢氣,使校園成為整個城市的綠肺;校園水系建設結合城市水系考慮,與新開河建立聯系,改善城市水文狀況、調節區域水循環。構建校園生態布局主要是通過識別生態要素,確定區域的關鍵生態斑塊,通過劃分生態控制線、構建生態廊道等手段,對校園生態基質內的生態斑塊進行保護,建立區域內所有的生態斑塊間的聯系,保持整個區域內生態的完整性與穩定性,最終構建一個由生態廊道(由校園中雪松大道、銀杏大道、防護林環廊組成)、生態基質(學校場地中的綠地、水體等)、自然斑塊(下凹式綠地、景觀山體、農匯園、百草園、生態湖面等)組成的完整的生態網格。識別校園的特定環境中保持生態穩定的生態七要素,有(1)生態湖面(2)景觀山體(3)大面積景觀綠地(4)農匯園(5)校園邊界防護林(6)校園內道路旁綠化帶(7)廣場景觀綠地。根據生態要素的位置、功能對生態要素進行分類劃分生態控制線:其中保護型是指具受到校園人類活動影響小,有一定面積的較獨立的自然區域,如生態湖面、景觀山體等;保持型是指與師生活動密切相關,且相對自然的區域,如景觀水體周邊綠地、農匯園等;優化型是指在校園中有重要的生態需求,但人工開發強度過大的區域如明德廣場等。根據生態要素不同的分類提出應對策略,最終實現對各生態要素的分級控制。確定校園中的具有抵抗一定的外界干擾,保護區域內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的關鍵生態斑塊,具體為:生態水面斑塊、景觀山體斑塊、人工濕地斑塊、大面積的景觀綠地斑塊、環校區防護林帶。根據聯系廊道與道路的相對關系,構建校園生態廊道。同時考慮生態布局中自然生態銀子的利用,構建北側生態景觀軸通風廊道、校園中部通風廊道、學術景觀軸通風廊道3條主要通風廊道;控制熱島關鍵部位下墊面材質、細分校園光氣候分區、防止噪聲污染。

  2、海綿校園規劃新校區位于邯鄲總體布局“一城、雙核、四組團”中雙核之一的東部新區,是邯鄲東部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其規劃建設遵循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手段與策略。管控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心之一,其設計策略至關重要。為防止校園“低洼”區域形成,適當增加水面積,集雨面積,合理規劃布局生態湖面、人工濕地、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等空間,共同構成校園水生態系統,達到“科學化、人文化、低碳化、生態化”的要求。規劃中心湖面積50700m2,人工濕地作為中心景觀區域的水體延伸部分,其景觀布局以及綠化小品等設施與中心相協調;結合專業教學規劃布局大面積植被園,將不同植物的專類園、雨水花園、休憩廣場等場地以斑塊式景觀的形式組織,集觀賞、科普、游憩、實習功能為一體;雨水收集因地制宜,依據低洼地勢而塑造雨水花園,建設下凹式綠地以利于雨水積蓄利用;在新校區主入口、生態景觀區、科研教學區、學生生活區的硬質鋪裝中采用透水鋪裝與透水混凝土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地表生態循環。

  3、生態綠地系統通過合理搭配物種比例,利用高固碳、低維護的鄉土樹種,營造多樣化的植被景觀,保護和增加物種的多樣性;在保證總體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分級控制原則,按照控制的級別適當調整綠地系統可變化的程度,方便管理者針對特殊情況靈活應對;通過引入具有經濟效益的本地植物、生態農田等,提高師生參與建設綠地系統的可能性,實現管理的開放性;預留對接城市綠化系統的通道,實現生態格局的開放性。通過對綠地系統形狀、數量、群落特征影響分析,因地制宜,根據綠地所處的位置強調不同的“自然性”,將整個綠地系統分為開敞型、濱水型和庭院型綠化空間,構建生態綠化體系。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形、地貌和已經形成的植物景觀,盡可能按照各功能組團的景觀規劃豐富植物種類,做到喬、灌、草、花立體配置,注重生物多樣性和空間多樣性原則,力求創造季相變化豐富的校園景觀。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基本理念,樹種的選取應立足邯鄲本地,因地制宜,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進珍稀新品種,盡量減少選種大規格苗木,不追求即時綠化效果,以實現購買成本的合理化,打造綠色低碳的校園整體環境。

  4、綠色建筑規劃校園內建筑實現百分百綠色建筑,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打造綠色建筑精品工程,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設計為三星級綠色建筑。通過場地規劃、建筑設計、給排水設計、能源與暖通設計、電氣設計等方面提高人體使用時的舒適度體驗,提高和優化空氣質量、可再生能源利用、自然采光、照明和節能設備,以實現節地、節能、節水、節材。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設有給水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四個與綠色建筑等相關專業,讓學生參與到綠色建筑的使用與維護中,加強綠建知識的宣傳作用,提升學生乃至全社會的生態價值觀應用導向。

  5、固體廢棄物收集運輸及處置規劃大力推進固體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垃圾填埋數量,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和防治環境污染的統一。對校園內的固體廢棄物進行科學合理的收集運輸及處置規劃,合理布局規劃固體廢棄物收集點、處置設施及運輸流線;對固體廢棄物的收集、運輸、最終處理實施全過程管理,防止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提高固體廢物資源利用率,減少固體廢物收運處理運作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ㄋ模┬滦^生態技術指標及其規劃設計特征

  根據校園功能分區與不同系統所處的位置,將整個校園系統分類別、分層次控制,確定控制性因素和引導性因素,建構生態指標體系,并構建相應的系統建設策略。新校區重點關注規劃功能結構、綠色建筑(包含BIM應用)、安全交通規劃、循環水系統設計(含中水站、給水分區、污水處理排放、近期水系循環設計)、景觀系統設計。河北工程大學新校區總體規劃設計集中體現“科技智慧、綠色生態、文化傳承、人本節儉、開放共享”理念;校園環境突出生態要素和人群的特征,體現生態布局結構,彰顯工程特色,并通過控制引導體系突出新時代特征,體現系統建設策略,實現智慧生態的目標。高校生態校園應遵循生態學原理,以校園環境整體性與特色性為基礎,確立校園生態規劃的原則框架;以功能分區規劃和分級控制體系為載體,優化生態布局規劃結構;以加強智慧生態管理為持續動力機制,做好生態校園公共安全的管理和生態教育的普及。

【高校生態校園規劃的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生態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路徑論文10-02

管窺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論文12-10

生態小區規劃設計論文11-11

實踐美學的生態維度論文11-24

高校景觀生態設計研究論文11-04

試論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論文11-17

高校實踐教學建設的論文05-30

小議工業園區的生態規劃論文12-04

生態規劃園林景觀設計的論文11-2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 香蕉啪视频在线看视频久 | 亚洲精品A区在线 | 久久精品79国产精品 | 亚洲中日韩欧美高清在线 | 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