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語言特性與幼兒語言學習特點完美結合論文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重要工具。從巧用興趣點,在模仿中學習;強調規范化,在模仿范例中提高;強化實踐性,在具體運用中提升;促進表達力,在視聽講中質變;結合工具性,在游戲中發展幾個方面,闡述了在實踐中對幼兒期幼兒所進行的語言方面的引導。
語言引導興趣點規范化實踐性《指南》中提出,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
幼兒期階段的幼兒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他們對事物懵懂,但又充滿好奇,他們喜歡模仿,卻又無法分辨對錯,他們喜歡模仿身邊的一切事物,特別是來自權威的成人以及他們生活中所熟悉的人或事。作為幼兒模仿學習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們應該給幼兒提供正確而又豐富的模仿資源,讓他們能夠不斷大量的積累美好的表象,為他們后期的創造性語言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巧用興趣點,讓幼兒在主動模仿中學習
“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幼兒對環境中的語言刺激非常敏感,并有強烈的學習說話的積極性,且以模仿的形式出現。他們特別喜歡夸張的、怪異的聲音,喜歡重復,因此,這個時期的幼兒特別喜歡類似有“大灰狼”存在的故事內容,如果成人在講述的過程中又有夸張的語調,便會激發他們強烈的模仿欲望。因此,我們在語言教學中積極在周圍環境中尋找幼兒語言的興趣點,并在班內創設生動有趣的語言場景,為幼兒的主動模仿提供充分的條件。例如,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我通過聲調、音質的變化模仿故事中不同小動物的話,幼兒聽了非常感興趣,很快就學會了小蝌蚪活潑的聲音“媽媽,媽媽,好媽媽,我們可找到你了!”鯰魚兇巴巴的聲音:“誰是你們的媽媽!不要打擾我睡覺,快走開,快走開!”在區角表演中,幼兒最喜歡的就是這兩個角色,角色間的對白,幼兒也樂于表演。這樣的活動,使幼兒在興趣的牽引下,主動地模仿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活動效果。
由此可知,語言的模仿在幼兒的任何年齡階段都存在,只是難易程度不同。我們應及時了解幼兒的興趣點所在,將他們喜歡的內容編排到我們的教育活動中去,讓他們在興趣中主動參與學習,不但會讓他們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強調規范化,讓幼兒在模仿范例中提高
《指南》的教育建議中指出,成人應注意語言文明,為幼兒做出表率。因此,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指導時,不管是集體教育教學中的書面語言,又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語言,教師都應通過自身的規范化語言為幼兒提供語言學習的樣板,特別是一些有地方口音的或是成人說話不注意規范的更應格外注意,要讓幼兒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自然地模仿學習,這是語言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語言活動中我們通常是把幼兒不宜掌握的新內容重點示范,多次重復,使幼兒有意識的.進行模仿學習,但有些幼兒在講述內容的時候,咬字不是很準,“星”和“心”分不清,“民”和“明”分不清,“園”子張不開嘴,或是發音不到位,等等。于是,我們開始注重幼兒咬字發音的練習。發現有發音較好的幼兒便請他來做示范,為同伴提供模仿學習的樣板。例如,在兒歌《李小牛》中,每一句最后一個字大多是發“ou”的音,如“走、豆、口”,兒歌比較好掌握,但幼兒有時會將“豆”“口”加入兒化音,為此,在朗誦兒歌時,我有意請發音加入兒化的和不加兒化的兩名幼兒分別進行朗誦,請幼兒來比較,兩種發音的不同,并分辨出正確的發音,最后再把兒歌中最后幾個字加重或單獨提出來讀,慢慢糾正幼兒的發音。幼兒通過模仿練習,掌握了這首兒歌朗誦的韻律,發音也更加準確了。
三、強化實踐性,讓幼兒在具體運用中提升
語言不僅是幼兒學習的內容,也是幼兒學習其他知識的媒介,幼兒語言的發展同時促進著其對知識的領悟和掌握。研究表明,幼兒通過課堂學習和語言交流,能夠積累豐富的詞匯和聽說經驗,使其語言得以較快的發展。因此,幼兒的語言學習以“傾聽”入手,而已“應用”為最終目的。
幼兒和成人或同伴在一起,語言在慢慢的發展,從最初的傾聽、理解,到自己說話表達,說話的內容也逐漸復雜了起來,一開始他的語言多為“請求”,而漸漸的,隨著他的經驗知識的豐富和提升,表達中“告知”開始多了起來,這些告知的內容常常是他親自感知、思考過的,有著直接經驗的事物或現象,這類的話題讓他們變得愿意說,想說,也會說。在這類交往中,我們成人所要做的工作便是“傾聽”和“提升”,認真傾聽幼兒所要表達的內容,因為良好的傾聽會讓幼兒想說的欲望越來越強烈;而在傾聽的過程中或之后,我們可以通過適時地語言提升或引導,對幼兒的表達進行修正、補充以及提升,從而使幼兒的口語表達的完整性、藝術性等更趨完善。
四、促進表達力,讓幼兒在“視聽講”中質變
很多時候,幼兒的說來自于“視覺”的刺激,絢麗的色彩,豐富的畫面都會刺激他想說的欲望,而“視”“聽”“講”這三個重要環節缺一不可。通過這三種手段的靈活運用,讓幼兒多看,多聽,運用多種感官來接觸事物,然后再用語言來告訴大家,從而達到最終的促進語言發展的目的。
《小鴿子送請帖》故事中,我給每個幼兒都準備了一幅圖,上面是故事中的小動物的頭像,首先請幼兒先看教師掛圖聽故事,通過故事中的敘述引導幼兒初步理解故事,然后請幼兒看我所畫的圖片聽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幼兒分析記錄小動物的門牌號,活動結束后請幼兒把這幅圖帶回家,看圖為家長講故事。通過反饋,我知道幼兒基本能講出故事,理解了故事的內容,語言發展較好的幼兒還添加了自己的話。在這次活動中,視聽結合法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五、結合工具性,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發展
游戲中的教育內容比直接教授更容易被幼兒接受和理解。在平時,我還注意面向全體幼兒,重視個體差異,努力做到讓所有的幼兒都能對教育內容感興趣,為能力較強的幼兒提供發揮的空間,對能力較弱的幼兒給予關注指導,另外,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法,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去貼近幼兒,了解他們的心理,掌握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探索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學習形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如在活動《團結的小兵》中,我教幼兒學習了一首游戲童謠《搬米》,我和幼兒變成了“小螞蟻”,“一只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晃來又晃去,三只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里。”隨著童謠的朗誦,我們從“自己搬米”到“和一個小伙伴搬米”,再到“找兩個伙伴一起搬”,幼兒自己選擇伙伴,協調與誰一起抬,玩的興致很高,也在快樂的游戲中掌握了童謠的朗誦,并理解了“晃來晃去”的狀態,感受到從“搬不起”到“輕輕抬”的變化,當我問“為什么三只螞蟻能把米抬進洞里”時,幼兒搶著告訴我,是因為大家幫忙,人多力量大,我也借這個機會引導幼兒明白,團結合作,一起努力做一件事情,不但省力,還能更好的把事情做好。游戲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完成了語言方面的提高,社會性交往等方面也獲得了發展。
幼兒的語言發展可以說是他們一輩子的大工程,從幼兒出生的牙牙學語,到他們年逾花甲,他們的所有活動都離不了語言的參與。因此,我們應以“幼兒終身發展”為目標,不斷在《綱要》《指南》以及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的支撐下,不斷探究適合他們特點的發展策略,讓幼兒能不斷提升我們的“母語”應用,促進其全面發展。
【將語言特性與幼兒語言學習特點完美結合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抓住文本特性學習語言文字運用07-02
大慶精神經典語言的美學特點論文12-04
商務語言的特點08-17
幼兒語言的發展論文05-22
關于張世杰水畫語言特性的論文05-17
格律詩的語言特點研究論文11-06
教師語言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論文05-27
詩歌的語言特點12-23
《離騷》的語言特點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