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說論文
摘 要:境界主要反映了個人在修為、精神、品格、德操等一系列因素的融合。本文從多方面論述了境界的內在品質,它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形而下的規范,其內蘊又無不蘊含著“人生”的這一個精神理念。
關鍵詞:格調;超脫;虛靜;深邃與單純
做人要立格,做學問要有深度,搞文學亦要有品格。其實這些說的就是需要在一個理想的范圍內達到一個超脫的思想高度和境地。這個高度一般而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境界”,或者是一種高度。就個人而言,需要不斷提升與獲得精神上的超越與自由。同樣,只有具有超越狀態和精神品質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說白了,就是要超過世俗的觀念而不與人同,但也不是一味標新立異。
如果把境界放在人生這個坐標上,那么境界應是指人的修為、思想、品格、德操等內涵的融合。人的品行、格調和德操這些都是人生境界的一些重要內容。學者王國維說的“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說的也是如果有了較高的德操和品味就有了豐富的人生境界。從小時候起,隨著人的成長,其思想也在不斷變化,學習了很多真實的東西,就會漸漸使自己的思想豐富起來。對于那些有品位、有學識、有德操的人我們可以說他們是有境界的,但是對于一些有知識,但是德行敗壞的人來說,就是再有錢也不能說是有境界,頂多可以說是比較圓滑而已。
文藝之境界指的是一種獲得超脫的具有“氣、韻、神、理、和”的綜合精神意態,這種超脫是站在道家思想領域來說的,是在基本的知識熟練以后的更進一步的精神感悟。如果在以虛靜為體的精神狀態下學習文化,領悟萬物的自然變化,感受其思想的精華。在了解自然生命的基本形式的基礎上,達到忘我的精神超越,這樣就可以獲得一種精神的自由和愉悅感,或者說可以獲得禪宗所說的“絕對精神自由”。如清初八大山人的畫,具有平靜、深邃、單純的藝術圖式表現;柳宗元沖淡平和的詩文表現。這些就是因為他們達到了這樣一種精神境界所呈現出來的外在形式美感。擁有和放棄之間是一對矛盾,如果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死守不放的話,那么就難以突破自己的思想界限和突破自己固定的思想范圍,而容納不了其他事物。對于詩文的基本形態和本質來說,實際關系到的是人生的本質精神,天性的豪健和思想的深邃,加之學習的刻苦,就能使其思想沉凝下來,逐漸變成一個較為固定的具有理想意義的審美范疇和思想純粹。當然這些思想不僅需要培養個人的意趣、情感,還要樹立一個高格調的精神品格,使之達到精神上的深化。當這些東西逐漸變成一種既抽象又具象的`精神表現時,那么就會逐漸形成一種較為純粹的精神體系。這種體系既是一種價值評價體系,也是一種個人關于藝術的一個思想靈魂。如雕塑家羅丹的《思想者》,這個雕像不在于其本身是在思考什么內容,而在于其形式本身所傳達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精神是作者的精神寄予或是寄托)。如果具有某種藝術價值和審美錘煉所達到的一種絕對精神力量,這將反過來對一個藝術家具有莫大的推動作用。如歌唱家李娜的歌,她的聲音本身就具有一種純粹意義的精神內涵,這種內涵作為她的具有標志力量的“李娜式”聲音,則是她的精神價值;即使她是在哼小調,那么也同樣有一種迷人的魅力。這種精神力量的本質可以偏向幾個方面的思想內涵,一個是偏于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即所謂的儒家精神形態;一種是偏于一種超越、高遠的精神品格,即所謂道家的精神形態;再一種就是偏于一種渾厚的絕對精神力量,即所謂的佛家精神意象。在中國文藝中,偏于一種超脫、高遠的莊子精神的品格,這源于一種國人所需要解脫和追求的暢快精神。但是山水畫或者山水詩,始終是在伴隨著對自然空間的理解之基礎上來完成的,這種意義更多的建立在對大自然眷念之基礎上來完成的。并不是說達到這一種境界就會更高一級,只是說在這個方向是還可以進一步發展的。
所以高明的藝術表現并不花很多心思在形式上去耍花樣,而是注重在精神上的錘煉。他們可以在一個簡單的形式里或者是在一個較為復雜的形式里賦予更為深沉的精神內容。如黃賓虹的山水畫,在結構上并沒有改變古人的很多構圖方法,但是他畫中的精神意象就迥然不同,顯得高華、深邃和迷遠。很多高明的音樂家也是如此,亦沒有在形式上有很多變化,但是其內涵和意義確高人一籌。當然,“遠”的精神品格在畫中主要體現在莊子精神的虛淡和靜逸的美感,“虛淡”聯系的是“空無”,它是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精神內在,原因在于它擴大了藝術的表現空間,故“遠”的精神主要指的就是“虛淡”,即由“虛淡”所構成的玄遠思想境界,是這種絕對藝術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精神上的絕對意義,伴隨的是人生的長期修煉過程,這個錘煉包括實踐和精神的磨練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實踐主要指的是從基礎開始所構成的錘煉(如畫畫的技法,作詩的平仄,為文語句的錘煉等等)。而精神的錘煉主要從讀書和人生閱歷中得來。我所說的精神境界,也并不是常說的“內容與形式”中的“內容”。這里的純粹精神境界主要指的是思想上的,關于生命的、學養的、理解力的、感受力的在人格精神觀照下的精神情韻。中國書畫的形式和內涵或精神從來就沒有分開過,它們是結合在一起的。為什么要作詩,為什么要畫畫,其基本價值取向就是要表現藝術家對于自然隱逸生活的向往和獨立精神意義的人格追求,如對花鳥蟲魚自由精神的眷念,這種意識的本身就是建立在對于“游于藝”的基礎之上所蘊含的獨立人格精神追求。這種思想和形式本身就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這種精神反應了中國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和交流。所以現在談的境界,實際反應了這種精神與形式的內在統一,而不是單單的形式表現。對于西方來說,物質可以單一到一種工具,思想可以純粹到一種理念,而中西審美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中國的藝術源于精神的內在性:道家,儒家,佛家實際就是一種純粹精神的凝結體。這種精神的內在精神意義是中國文化在思想層面所通過的碰撞、展示、融合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結果,這些也都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相對獨立性。帶有邏輯分析式的藝術主要不是追求物我合一的精神狀態,而是出于一種對立的精神情態,而中國藝術的著力點即不在于此,而在于純粹精神的自由、逍遙與沉凝,這即是境界之源頭。
【境界說論文】相關文章:
美術的世界說課稿11-15
多彩的世界說課稿11-15
小窗口大世界說課稿11-02
真善美的小世界說課稿11-02
多彩的世界說課稿5篇11-15
談詩境_800字02-11
喧鬧的詩境作文06-28
徐志摩詩的詩境11-20
境由心生隨筆作文08-19
飲酒結廬在人境陶淵明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