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時間:2024-11-17 08:22:57 論文 我要投稿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優】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優】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1

  【摘要】企業的高速發展帶動國家GDP的增長,我國也由此躍升世界經濟總量第二名。雖然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根本目標,但企業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也造成了諸如環境污染、偷稅漏稅、偽劣產品等社會問題。社會作為企業成長的依托,使得企業在發展的同時相應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作為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陳述,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針對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信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社會責任 披露

  一、引言

  逐利是企業的本質,因此企業會把工作重心安排在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上。但企業在發展的同時往往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比如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公益事業的履行與發展等等。本文針對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信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陳述,并提出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二、社會責任報告相關內容

  企業社會責任(CRS),是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核心產物。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戰略方針、行動計劃與愿景規劃等非財務績效而成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能夠反應利益相關者對經濟、環境、社會的社會責任信息需求,是企業樹立自身形象、協調利益相關方的重要載體。上交所規定“上證公司治理板塊”樣本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公司以及金融類公司必須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同時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公司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和每股社會貢獻值;深交所也要求深證100指數的樣本股公司必須同年報一起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自20xx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元年至今,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總量從32份增加到了1703份,標志著我國企業在披露社會責任信息過程中取得了長足進步,反映出廣大企業已經開始深刻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對未來有明確規劃的.企業已經將社會責任報告作為構建商業潛力的重要砝碼,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提升企業價值。

  三、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ㄒ唬┡缎问讲灰幏

  目前我國對于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依然處于初步階段,沒有形成統一完整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參考了各式各樣的標準,披露內容上傾向于使用文字和圖片予以表述,缺少定量指標,企業在社會責任報告中只能披露概念與愿望,對于使用者而言效用大大降低。如環保設備只能體現為固定資產、承擔社會責任產生的成本和收益只能在營業外支出和營業外收入中列示。

  (二)披露內容不全面

  縱覽我國上市公司已經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在選擇披露內容的選擇上仍然會傾向于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信息,對阻礙企業發展的信息只有寥寥幾筆“問題與改進”。大部分社會責任報告都忽視了對債權人、供應商和安全生產的責任,難以樹立企業形象。社會責任信息內容信息凌亂,難以全面反映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同時,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對各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具體指標不夠全面。例如在員工利益中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員工待遇和培訓,對于員工工作環境安全、參與工會運轉情況、業績考核與晉升渠道、帶薪休假、職業病防治、事業安置等信息披露不足。

 。ㄈ┤鄙偕鐣熑蔚谌綄徲

  我國至今依然缺少社會責任報告強制性審計的法律法規,企業在對待社會責任報告第三方審計的問題上還是自愿的態度,20xx年只有14.2%的企業對報告進行第三方評價,并且在接受第三方評級的企業中,標準也并不統一。目前我國企業編寫社會責任報告時主要參考的標準就有GRI、上交所指引、社科院指南、深交所指南等等。這使得企業在編寫社會責任報告時失去了積極性、降低了社會責任報告的可信度,而且使企業在標準的選擇上也會出現困惑。

  四、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對策

 。ㄒ唬┙y一社會責任披露標準

  總體來看,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數量有很大增長,但質量上有待進一步提高。形式上,目前的社會責任報告還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報告使用者在閱讀過程中花費大量精力甄別和篩選信息,所以制定社會責任報告標準時,需要從形式上進行規范;內容上,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需要完整統一的標準,打破目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多樣化、碎片化的現狀,建立統一標準,使得披露過程和內容有章可循。

 。ǘ┩晟粕鐣熑涡畔⑴兜膬热

  政策制度方面,加快健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配合有效的獎勵和懲罰措施,改變企業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和有選擇的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情況。

 。ㄈ┘訌娚鐣熑涡畔⒌膶徲嬇c監督

  相較于會計報表的內審和外審監督制度,對于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也是必要的。將社會責任報告評級與企業內部審計想結合,同時委托中介機構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一方面可以敦促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時按評級標準執行,另一方面確保所披露的內容真實公允。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也可以保障社會責任信息充分并且真實,提高使用者效用,以便進行相關決策。

  五、結束語

  無論是從企業自身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還是出于對我國宏觀經濟背景的考慮,統一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完善企業全面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內容,加強社會責任信息的審計與監督,對改善其披露現狀有著很好地效果,也有利于企業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雪晨,張林.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探析[J].商業經濟,20xx,22:121-122.

  [2]顧楓,張瑞.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市場論壇,20xx,11:54-56.

  [3]韓振宇.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的信息披露問題探討[J].中國商貿,20xx,02:165-167.

  [4]傅樵,唐越.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商業會計,20xx,05:86-88.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2

  關于“組織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的爭論在管理學領域已存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了,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前,這個爭論始終沒有一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人們才逐步認識到了組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組織社會責任的認識過程至今經歷了利益最大化管理階段、信托人管理階段、生活質量管理階段三階段。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企業在追求經濟利潤的同時,還需要對社會承擔的相應責任和義務——及維護并提升全社會的福利水準。組織中的倫理行為,通俗點講就是職業道德問題。管理倫理帶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又是在是與非之間很難決斷,更多受公眾輿論和社會壓力的影響,而不是與合法行為一樣,有著明確的法律和法規約束。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管理學在當代中國企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由于社會中的一系列的任務都是由社會公共組織來承擔的,而這些公共組織要取得成功,就需要進行有效率地管理。在中國當代企業的經營管理中組織應怎樣承擔社會責任,增加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企業如何在日常經營運作中堅持正確的管理倫理觀。

  一、企業的社會責任

 。ㄒ唬┢髽I社會責任的含義

  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企業在創造自身商業經濟利潤和對股東負責的同時,還需要考量到其他的社會利益。企業在其經營活動中,不僅需要關注股東利益,還需要關注包括債權人、職員、消費者、供應商和社會組織等利害關系人。因為這些利害相關人的利益與企業的經營運作息息相關,所以作為企業必須保護好這些利害相關人的利益。

 。ǘQ定企業社會責任的因素

  企業對待社會責任的態度是受到各種因素和干擾的,有些因素是能夠促進性的,可以增強企業對社會責任承擔的意愿;而另一些因素則是消極性的,這些因素會削弱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意愿。積極因素方面有企業的社會形象、長期利潤、組織系統、規范行為等,這些因素可以促使企業為了在社會上贏得良好的聲譽,得到長期穩定的經濟效益,增強對人才的吸引,為企業留住優秀的人才,以及避免企業遭遇違法和不道德的行為。消極因素方面有股東利益、行為衡量、成本等問題,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勢必將增加企業的財務支出,減少股東的既得利潤。有些企業在行業中處于龍頭地位或者企業本身已經在經濟領域內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在涉及社會領域,參與處理社會問題,追逐社會地位,企業所擁有的權利就會產生過度膨脹得現象。

 。ㄈ┰鯓蛹訌娖髽I社會責任

  一方面,需要要建立相對應的信息披露渠道,利用社會的輿論壓力和群眾監督的方式,促進企業承擔其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要通過相關的信息披露渠道及時向社會公布。這樣不但可以使那些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得到社會的認可,提升企業及其商品的知名度,樹立企業良好的公眾形象,促進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企業的發展。而且又能讓不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得到社會公眾的監督和批評,敦促其履行相應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不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的懲處力度,一旦有企業沒有履行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就必須對其追究責任。而且,政府執法部門要強化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的法律約束和管理,讓損害和破壞企業和社會利益的不法企業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

  二、企業的管理倫理

 。ㄒ唬┕芾韨惱淼暮x

  管理倫理又稱之為“商業倫理”和“經濟倫理”。管理倫理是指在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把倫理原則和倫理觀念滲透和融合在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環節之中,從而形成企業獨有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企業的管理在本質意義上是對人事的管理,所以管理就得研究人們之間的關系和人們的行為機制。

 。ǘ┕芾韨惱碓谄髽I經營管理中的作用

  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里每一個人的參與和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且企業里的每一個人也是社會大眾了解一個企業的一個渠道。所以存在一個合理的企業方向也是在企業的整個管理系統中實現企業資源的合理分配的重要的條件,從而達到企業的經濟利益。企業的.管理包括人力管理和物質管理,合理的管理配置是使這兩個因素都發揮它們的最大的用處。這一管理的實現,很大程度上的主導于企業管理人員的管理倫理。一方面要達到人力管理的合理,這就要管理人的素質要得到提高,因為在有效認識到個體的在企業中的重要性,有了個人存在重要認識,所以能建立起一種積極向上的敬業精神,所以才可以實現個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個人的創造,實現倫理道德關系的協調。管理人員拿倫理手段來調起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個人的創造。同時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因為一個企業的主體是員工,所以要正確地調動起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新性,時期便成為企業的優勢。相關實數據證明物質是被用來調動積極性的引火索。

 。ㄈ┤绾渭訌娖髽I的管理倫理建設

  首先要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使企業在制度下健康的發展,以法治企,來實現企業的道德建設。因為只是道德約束它是一種軟約束,但是如果將我們的道德觀念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用國家法來執行,可以讓員工普遍認同,增加其權威性,達到到社會公眾認可的東西。增強道德結構性,使其變為具體而明確法本文由論文聯盟律條文,讓道德達到結構化和有法可依。用法對企業道德行來限制它,讓企業的道德行為結構化。其次加強企業員工道德引導,提高員工們道德水平,企業道德引導是企業道德得以轉化為員工的高尚品質,對企業管理實踐發生作用。當代中國企業發展迅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但是企業的社會道德倫理沒有跟上,所以我們中國企業就該承擔起自身的社會道德責任,為社會的發展建設做出貢獻。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3

  美國的《財富》雜志每年都會發表“企業社會責任評估”報告,我國也越來 越重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工作。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 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強調央企應做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近年來像白酒塑化 劑、食品行業工業明膠等頻頻出現的企業產品質量、環境污染等問題,使得企業 社會責任引起了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學術界也有學者十分注重企業社會責任研 究,認為其是除市場和政府以外調解經濟的“第三只手”。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國外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已經相對成熟,應用 研究也迅速發展,所發表的相關文獻數量以及觀點眾多,在此本書僅介紹企業社 會責任理論研究過程中最具標志性的研究成果。

  (一)國外學者主要觀點。

  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這個概念從學術角 度最早由美國學者歐利文?謝爾頓(Olive Sheldon,1924)在《管理的哲學》中提出,企業社會責任要與公司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各種人類需要的責任聯系,并包 括道德因素。多德(E。Merrick Dodd, 1932)提出公司作為一個經濟組織,法律 之所以允許和鼓勵經濟活動不是因為它是其所有者利潤的來源,而是在于它能服 務社會。企業不僅受到商業管制法律的影響,還會受到公眾態度以及企業自身對 企業社會責任態度的影響。曼尼(Henry G。Manne, 1962)認為企業既沒有權利 也沒有能力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和政府之間的職權應該明晰。密爾頓?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70)認為如果公司管理者履行社會責任,就必定意味著其做 法違背雇主的利益,是為了普遍的社會利益揮霍他人的金錢,并強調企業唯一的 社會責任在于提高利潤。彼得?德魯克(Peter F。 Dmcker, 1984)提出企業要想 能應對社會挑戰,就需要認識到要賺錢就要行善,只有當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能 夠產生利潤時,這些社會需要才能得到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只有把社會責任轉 化為商機,才可能真正履行社會責任。但是,國外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和 內涵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釋,但至今無統一認識。從外延上,按照企業社會責 任與企業責任的關系。一部分學者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責任從屬概念(或稱 同級觀),通過對企業的各種責任比較來把握企業社會責任,以布穆爾(James。 J。 Brummer, 1991)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企業責任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 責任和社會責任,其中社會責任是基于社會期望或利益所形成的,是企業行為的 最低社會標準;以加里加、邁樂(Garriga, Mele, 20xx)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即 企業社會責任應該是企業超過了法律和經濟所要求的限度而擔負的道德上的責任 和義務;斯蒂芬?羅賓斯與瑪I3B ?庫爾特(Stephen Robbins, Mary Coulter, 20xx) 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自律責任,是企業內在的、自愿的、主動的 責任選擇,是指企業在沒有外部壓力和政府管制的條件下愿意從事正確的或是合 乎道德的、有利于改善社會福利的事情。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涵蓋各 種企業責任(或稱層級觀)。其代表性的觀點是卡羅爾(Archie B。 Carroll,1979) 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觀點,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對企業 提出的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狀。底層為企業的經濟責 任,其次為企業的法律責任,最后為企業的道镩責任,包括道德標準、規范,反 映了股東、員工、消費者和社區關心公平公正的期望,以及對利益相關者道德權 利的尊重和保護等;頂層為企業的慈善責任,即企業自愿地促進人類福利的發 展,體現了社會對企業的最高要求或愿望。蘭托斯(Lantos, 20xx)提出,企 業社會責任由道德性、慈善性和戰略性責任組成。賈邁利(Jamali,20xx)在 卡羅爾和蘭托斯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3 + 2”模型,將企業社會 責任分為經濟、法律、道德三種強制性的社會責任和策略、慈善兩種自愿性的社 會責任。

 。ǘ﹪鴥葘W者主要觀點。

  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起步較晚,并且大多是基于國外已有研究發展而 來,在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內涵和基本內容方面代表觀點有:盧代富(20xx)認 為,在公司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司承擔的倫理上的道德責任, 包括了將公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收益回饋給社會而進行的各種慈善捐贈活動、公 司所舉辦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以及公司為社會利益而約束其追求利潤目標等。 陳留彬(20xx)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在對股東負 責,獲取利益的過程中要主動承擔其對員工權益、環境、社會公益、環境等的責 任。李偉陽、肖紅軍(20xx)提出成功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所需滿足的四條標 準,并據此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和解析,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 指企業為實現自身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遵循法律法規、社會規范和商業道德, 有效管理企業運營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 合價值最大化的行為。黎友煥(20xx)從動態角度,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在社會 發展的特定時期,企業對其利益相關者所應該承擔的關于經濟、法規、倫理、自 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關方面的責任。郭洪濤(20xx)在綜合考慮中國國情以及已 有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在自身利益最優化的過程中 為改善社會福利,如提高商品質量、增加勞動者收入、改善環境、合理分配收人 等所采取的主觀行動意向。周祖城(20xx)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為了維 護和增進利益相關者的正當權益、造福于社會而應當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整體承 擔的包括底線責任和超越底線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張梅潔(20xx)認為,企業 社會責任是企業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對股東和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這種責任高于法律的要求并且是企業自愿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承擔這種責任有 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能夠使企業獲得長遠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理論。

  近年來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顯得更為具體和豐富,眾多研究者立足于 各自的學科目的,從不同角度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原因、理論價值、存 在方式和實施問題等進行分析論證,形成了多種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社會責任 理論。

 。ㄒ唬├嫦嚓P者。

  弗里曼(Freeman,1984)提出了經理們對利益相關者擔負受托關系,他將 利益相關者理解為那些在企業中擁有利益或對企業有要求權的團體。而伍德 (Wood, 1991)是第一個正式從理論研究上將利益相關者理論納入廣義企業社會 責任里的學者,并提出相關利益者不僅根據自身的利益,而且基于他們對公司社 會責任原則的理解與可接受度以及與企業社會表現的關系來對企業社會表現做出 不同的評價?死松–larkson, 1995)建立了一個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 的分析框架,他認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詹姆斯(James,20xx)指出了企業對各個利益相關者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企業應該對顧客、股 東、員工、社區、供應商以及競爭者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我國學者郭文美和黎 友煥(20xx)認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除了盈利外,利益相關者的相關利益 也同樣重要,例如,為消費者提供產品質量保障,關注環境和公益事業等。張兆 國等(20xx)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解釋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問題,并試 圖建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理論框架,以及從實踐中促使企業增強社會責任 意識,加強社會責任管理,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在于:企業應當對利益相關者承擔 責任。利益相關者不僅包括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個人和群體,也包括能 夠被企業實現目標的過程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主張企業對顧客、員工、股東 和社區等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應承擔責任。較之于其他理論,該理論把企業社會責 任與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企業社會責任落實到企業與其利益相 關者的關系中,落實到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中。因此,利益相關者理論是學者們 引用最多,發展最為成熟的理論。

 。ǘ┥鐣跫s。

  社會契約理論也被用來論證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的合理性,唐納森和鄧菲 (Thomas Donaldson, Dunfee, 1994)援引此理論分析企業社會責任,提出了在企 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一系列的“綜合性社會契約”,企業自成立時起就與社 會之間形成了契約,規范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這個契約包含一個社會固有的假定 和期望,如果企業忽視其社會責任,就會影響到其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并試圖用 這一理論框架將企業倫理研究的實證方法和規范方法協調統一。喬治?斯蒂納和 約翰?斯蒂納(George A。 Steiner, John F。 Steiner, 1997)認為,雖然社會契約是 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卻暗含著企業應該要符合大多數公眾的共同期望的一個 潛在含義,社會契約主要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擴展概念,因為它不加任何限制 而增強了企業對社會的一些義務。我國學者對綜合契約理論也做了不少研究,林 軍(20xx)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出現與發展是企業與社會之間不斷變化的社會 契約關系。社會契約理論從合約的角度出發,闡明了企業社會行為要符合社會道 德要求。黎友煥(20xx)則對企業社會契約和社會契約兩個概念做了區分,企業 社會契約主要是指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契約,是社會約束企業和企業利益相關者行 為模式的一種假設和規則,企業必須要在其與社會的契約中,通過遵守一定的規 則才能進行社會實踐。而社會契約則要求企業要努力去改善經濟和社會,并且要 求這種行為要符合社會公眾的期望值。

 。ㄈ┢髽I公民。

  企業公民的概念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被提出,到20世紀90年代得到廣 泛的傳播,而企業公民理論是由米爾維斯(Mirvis)等于20xx年正式提出的。該 理論從人性假設出發,把企業看成是社會的一部分,認為企業同個體公民一樣, 是“經濟人”、“社會人”、“道德人”,在擁有社會公民權益的同時,必須承擔對 社會的責任,符合了 “責任鐵律”。并且企業公民理論本身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 論、社會契約理論等理論之上的,能夠很好地解釋和說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內 容和主要對象,因此現階段受到許多國內外學者的推崇。

  范·盧杰克(VanLujk,20xx)認為,之所以產生企業公民的概念,是企業 重新認識了其在社會中的準確位置,那就是基本等同于社會中的公民,并與公民 共同構成了整個社會。韋多克(Vedok,20xx)指出企業公民是企業社會責任和 相關剎益者理論的結合。羅格斯登和伍德(Logsdon,Wood, 20xx)從企業戰略 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個“企業公民混合經營模式”。阿黛爾(Adele,20xx)站在 經濟全球化的角度,認為全球企業公民是看待跨越國家和文化界限的企業社會責 任的一種方式。企業公民理論一經產生,很快便傳人我國。吳伯凡等(20xx)認 為企業公民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企業作為營利性經濟組織也是社會的成員,因此, 企業應當樹立公民意識,在享有各種權利的同時主動承擔對應的社會責任。李彥 龍(20xx)認為,利益相關者理論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而企業公民理 論是基于企業的人性假設,不僅具有穩定性,而且體現了 “經濟人”、“道德人”、 “社會人”的層次特性,更加適合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

 。ㄋ模⿷鹇孕陨鐣熑。

  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概念最早由伯克和洛格斯登(Burke, Logsdon, 1996) 提出,隨后波特等學者(Porter, 20xx)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更為廣闊的 企業戰略與社會關系的視角出發,提出企業和社會必須從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考慮對方。企業不應將經營活動與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立起來,而必須尋找到經營決 策與社會政策的交融點,并以此來選擇與其特定業務相關的社會責任,最終將社 會責任整合到自身的核心戰略框架中。國內學者眭文娟、譚勁松等(20xx)認 為。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在本質上是企業的一種戰略決策,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共同 影響并與之協同演進,并首次將戰略管理中的協同演進觀引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 中,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行為戰略與組織績效相互作用的協同演進模型。

  戰略性社會責任理論從戰略管理的角度,將社會責任提升至企業戰略層面研 究,認為企業和社會相互依存,但沒有一個企業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解決所有的 社會問題。因此,只有通過戰略性地承擔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企業才能在 對社會施以最大的積極影響的同時,收獲豐厚的商業利潤。

  三、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證研究。

  國內外學者除了進行規范性研究外,也從實證研究領域對企業社會責任與企 業財務績效的關聯性進行了深人的研究。麥克奎爾等(Jean B。 McGuire, Alison Sundgren, Thomas Schneeweis, 1988)概括了巳有社會責任和企業財務績效之間 關系的種種觀點,提出了自己對兩者之間相關性的研究方法,并通過相關性和回 歸分析說明了企業歷史績效、企業風險程度和企業社會責任高度相關。奧佩勒、 卡羅爾和哈特菲爾德(Kenneth E。 Aupperle, Archie B。 Carroll, John D。 Hatfield, 1985)通過構建新模型,進行因子分析、陡坡檢驗的方法得出結論:企業社會責 任傾向和財務績效間沒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性;具有前瞻性的、對社會議題關注 和董事會中設有社會責任委員會的公司,與其他公司相比營利性沒有統計上的差 異。邁克爾?霍姆維斯特(Mikael Holmqvist, 20xx)提出企業通過改善員工的工 作環境此項社會責任活動,不僅可以減輕員工的發病率,促進員工的身心健康, 還可以通過與員工關系的改善達到控制員工團體的目的,進而促進企業生產率的 提局。

  國內學者近幾年來也越來越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財務績效的關聯性問 題,周焯華、江卉(20xx)從企業社會責任給公司帶來的商業收益這個視角來測 量企業社會責任,采用了一個多步驟循環分析方法來評估企業的CSR活動產生 的效果。李新娥等(20xx)引入時間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 長期績效的關系,并借鑒國內外分析方法,設計了一套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指 標,以美國企業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長期 績效之間正相關。魏想明等(20xx)選取國內電器行業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作為研究樣本,以企業績效為因變量,社會責任為自變量,建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發 現企業績效的變動方向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變動方向一致,公司績效與企業社會責 任呈正相關關系。

  四、結論與展望。

  從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梳理中可以發現,不同理論之間也存在著內在邏輯 聯系,企業實施社會責任戰略,將對企業未來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第一,企 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要有責任心,要將履行社會責任看作一種“信仰”,不能將 之“功利化”。第二,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要特別注意社會輿論,但又不能 太在意社會輿論。第三,企業要學會與黨和政府“分享”社會責任、利益,實 現和諧共處。企業還應認識到權益的主體是政府,企業只是在輔助政府做這方 面的工作。

  國外理論研究已經進入了成熟期階段,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領域, 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內涵、基本內容、基本理論進行研究,極大程度上豐富了 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但另一方面造成了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內涵的不統一和企業社 會責任理論研究范式的割裂和混亂,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理論的發展,因此,學術 界需要整合多學科視角和方法,構建一個系統的、一體化的核心范式或理論框 架。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還落后于國外,現有的研究成果還比較薄弱,除 了和國外的研究一樣缺乏系統性外,還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我國的研究很多都 是借鑒或直接引用國外專家、學者的觀點和研究成果,缺乏對理論的更深層次理 解和創新。而實際j;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市場經濟、社會經濟制度 很大程度上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并且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規范性的概念,西方 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內涵及理論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的哲學和倫理觀,存在價值 判斷,而我國的哲學、民族文化自古有別于西方。因此,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 研究必須在自己的哲學基礎、經濟基礎和制度上,應該在本土化的基礎上進行 創新。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4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社會責任也受到廣泛關注,企業追求的不能僅是利潤最大化,同時還需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增強企業競爭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使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企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從而提高核心競爭能力;诠芾韺W角度,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管理呈現著較大的相關性。

  1、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戰略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對其競爭能力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越發不容忽視。不可否認,由于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相當復雜,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受到諸多因素制約,并非在任何時候企業社會責任與市場競爭能力都呈現正相關,有許多因素影響和制約著兩者之間關系。并非在任何情況下,具備較強社會責任的企業會增強其市場競爭能力。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導致企業短期利益受損,美國強生公司曾經因為要負起對消費者的責任,而大量回收和銷毀企業生產的藥品,因而蒙受巨大損失。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隨著國家政策法規環境的日益改善,以及日趨成熟的消費者消費理念,消費能力的日益增強,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其市場競爭能力在不斷增強。

  2、企業社會責任與市場營銷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由于社會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有了更高和更明確的要求,社會責任已經成為關系企業切身經濟利益的重要環境因素,現代企業應該順應形勢,樹立恰當的社會責任營銷觀念。

  2.1.加強社會責任尤其是勞工保護責任方面的信息管理,建立靈敏的預警機制。包括對相關國際組織的有關規則的收集分析;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國內相關立法關注,預測其法律動態,以避免在投資和貿易上因社會責任履行不當而措手不及的重大損失;監測競爭對手的SA8000導入進程,保證走在前面。

  2.2.加強營銷渠道規劃和管理,選擇符合SA8000條件的供應商和中間商,在渠道中導入SA8000標準。SA8000不僅要求企業自身達到其標準要求,更有意強調商業伙伴間的社會責任執行水平也要符合要求。企業應該向自己的渠道伙伴提出明確的'社會責任要求。

  2.3.加強企業倫理管理,建立健全企業倫理管理體系和機制。在企業建立權威的倫理領導機構;對企業重大決策進行倫理審計;改革工會工作,使工會成為企業更好地維護員工權利的動力,讓工會更多地參與到勞動者和企業的談判中來;逐步建立財務、環境、社會責任三者結合的業績匯報模式,以透明的方式向社會發布企業運作的綜合效果,使企業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

  2.4.逐步改變中國企業單純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的競爭戰略,大力培養企業的技術、品牌、渠道等核心競爭力。為什么在風傳美國要對中國企業強制實施SA8000的時候,不少出口企業大有狼來了的感覺。其根源還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競爭優勢主要是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而實施SA8000的最大問題會導致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一部分企業感覺SA8000簡直就是一道緊箍咒,是欲罷不能。面對新的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轉變競爭戰略,進行技術、管理創新,建立持續改進和不斷學習的新型企業文化,真正培養適應國際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3、企業社會責任與人力資源管理

  企業社會責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障員工合法權益及生產安全、職業健康等。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知識和學習能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人力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能夠利用本部門社會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與公司各利益相關者結成良好的關系,在組織實旅CSR過程中承擔關鍵角色。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能夠利用本部門社會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經;蚨ㄆ诘嘏c公司利益相關者聯系,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結成良好的關系?梢灶A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將在領導教育組織認識CSR的價值以及執行CSR計劃的新領域內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企業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管理

  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theory)是20世紀60年代左右,在美國、英國等長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國家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投入或參與,比如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等;公司不僅要為股東服務,而且還要為眾多的利益相關者服務;公司是由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系統,公司的目標是為其所有利益相關者創造財富和價值。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人們往往容易簡單將之理解為“慈善事業”或“只有成功企業才有能力去做”,而實際上,人們忽略了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商業利益和企業社會責任有很多的契合點;二是企業社會責任可以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它伴隨著企業的成長過程。只有真正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才能在投資、營銷以及成功塑造商業形象甚至融資等各個環節獲得持久的成功。

  本文從管理學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戰略、企業社會責任與市場營銷、企業社會責任與入力資源管理、企業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性分析,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既是競爭的壓力,又是一種卓有成效的企業戰略,它對企業的營銷活動、人力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以至企業文化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GaoYingchun,ResearchOfAgriculturalEnterpriseManagementInHeiLongJiangReclamationArea[M],may20xx.

  [2]邵君利.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對企業價值的影響[J].審計與經濟研究,20xx(1).

  [3]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頁.

  [4]李立清、李燕凌:《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30頁.

  [5]周南.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經濟學院,20xx.

  [6]盧代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界說述評[J].現代法學,20xx(6).

  [7]胡銘.農業企業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基于湖北仙洪新農村試驗區的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xx.12.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5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把企業社會責任看成企業的一個特質并傳遞至產品,使得產品也具有了社會責任特質。文章主要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效用和收益出發,運用函數和圖相結合的形式來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所獲得的利潤,注重從企業所依存的市場結構角度來研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對企業社會責任函數的研究有利于今后探討企業的最優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企業根據自己所處的行業采取不同的社會責任行為,為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規范提供參考。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函數;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市場結構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行為越來越重視,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很多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履行著企業社會責任。本文主要從利益驅動的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表現進行研究。通過本文的研究,在企業可預知市場結構的情況下,有利于企業制訂最佳的履行社會責任計劃,達到最好的收益。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益函數也會幫助我們明確什么樣的社會責任履行度最有利于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一、企業社會責任和市場結構

  企業管理者在處理業務問題時,社會因素就可能影響他們的行動,實際也的確如此。社會經濟學的觀點認為,企業管理當局的社會責任不只是創造利潤,還包括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羅賓斯把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追求有利于社會長遠目標的一種義務,它超越了法律和經濟所要求的義務。戰略就是決定全局的策略,而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就是指企業采取什么樣的策略來使企業贏得長遠利益。一般企業在作戰略選擇時,都要經過不斷的調研和充分的論證,或者反復的實踐來決定是否采取此戰略。加里·德斯勒(GaryDessler)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除了對股東負責以外,應當也必然要向社會提供資源,為社會某個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進步作出貢獻。

  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成為公司內在價值和產品內在價值的一種內含物,也是產品的一種內在品質的代表,被賦予了無形價值的特質。微觀經濟學從市場結構即市場或者行業的組成方式上將市場劃分為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四種形式。其主要依據是構成一個市場或者行業的廠商數量及產品的性質,與此對應的還有廠商對價格的控制程度、資源流動的難易程度以及售賣方式等。

  二、企業社會責任函數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使得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企業的一種內含物,自然也隨著企業運作成為產品的一種屬性。人們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對于這種屬性愿意付出額外的價格或者消費更多數量的產品。所以從某種角度看,企業社會責任也是一種商品,不過這種商品除了具有商品的屬性外,還具有公共品的屬性(見圖1)。

  (一)企業社會責任成本函數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投入的是各種人力、物力,但其成本最終還是通過投入費用的多少表現出來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外在表現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度。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是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假設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可以量化為0,1,2,3,4,5……,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用d表示,投入成本用C來表示,那么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單位成本函數為:TC=F(d)MC=f(d)。

  假設:1.經理人是理性的;2.經理人明確知道如何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3.行業中所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投入產出函數是一樣的;4.企業知道企業社會責任投入的最優比例,在加大投入而不改變比例的情況下,增加企業社會責任投資。

  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初期,隨著履行度d的增加,由于存在規模效益,邊際成本下降;當d突破最佳規模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邊際成本呈加速度增長。每增加一個履行度,企業都需要比以前投入更多。

 。ǘ┢髽I社會責任效用函數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消費品,社會大眾消費企業生產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產生一種效用,是一種正常品。所謂效用是指消費者從消費某種商品或勞務是否具有滿足人們某種欲望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依存消費者是否具有某種欲望以及對滿足程度的主觀感受。正常品是指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人們對這種商品的需求增加。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人們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越來越關注,越來越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同時人們消耗企業社會責任越多,人們的總效用也越多。假設:1.企業社會責任是正常品;2.消費者都是理性的;3.社會責任履行度d是可以度量的。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費水平保持不變時,增加消費一單位某種商品所帶來的滿足程度的增加。

  設企業社會責任邊際效用函數為U,則其函數為:TU=G(d)MU=g(d)

  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是正常品,增加的每一單位企業社會責任消費的效用都是正的,但是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單位效用越來越低,使得企業社會邊際函數呈現一種單邊下跌的趨勢。

 。ㄈ┢髽I社會責任價格函數

  消費者的付出也是企業的所得,消費者根據自己效用的多少選擇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支付單價,這也是一種價格函數,消費者根據企業社會責任效用確定自己的支付。這樣價格函數就和效用函數相像。邊際效用高的地方,消費者愿意付出更高的價格。所以效用和價格是一種正相關關系。假設P=axMU+b,P和MU是正相關。設價格效用函數為P,則價格函數為:P=V(d)。假設:1.消費者是理性的;2.消費者可以判明自己的效用數。

  隨著效用的增加,人們愿意為新增加的效用付出的越來越少,由于先前的效用隨著數量的增加,人們感覺到愿意為后來的`效應付費的意愿越來越小,從而使得后來的效用價格下降,人們對增加的企業社會責任效用越來越不愿意負擔高價。

 。ㄋ模┢髽I社會責任履行度產品銷量函數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外提高了企業的形象,企業的產品由于企業形象的提升,新加入了增值的企業社會責任屬性,增加了產品的內在價值,這樣也增加了企業的產品銷量。那么在價格和質量不變的情況下,產品銷量和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假設:1.信息是完全流動的;2.人們對信息的理解是充分的;3.人們對社會責任履行是敏感的。設依附產品存在的企業社會責任銷量為Q,則銷量函數為:Q=H(d)。

  在履行度較低時,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比較敏感,企業的形象小幅改觀使得企業社會責任銷量加速增長,隨著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的增加敏感都降低,產品銷量增長速度減緩,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大銷量是行業銷量,履行度越大,銷量增加越緩慢。

 。ㄎ澹┢髽I社會責任收益函數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利潤就是企業社會責任收益減去企業社會責任成本,即:π=TR-TC=PQ-TC=v(d)*H(d)-F(d),對π求導,有π’=v’*H(d)+v(q)*H’-f(q),當π’=0時利潤最大,即f(q)-v’*H(d)=v(q)*H’的時候利潤最大。

  在前文中,假設d是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但是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是相對于行業內不同企業所說的,則要探討市場結構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的影響,同時關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收益是否能夠彌補企業的社會責任成本以及履行度增加以前履行量和邊際價格差的積;探討企業不同市場結構履行社會責任的收益,從收益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

  三、市場結構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的影響

  在考慮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時就必須考慮企業所處的市場結構,為此就必須從企業存在的市場結構,研究企業采取何種策略使得企業效益最大。如前文所述市場結構分為:完全壟斷行業、自由競爭行業、寡頭壟斷行業和壟斷競爭行業。

  (一)完全壟斷行業

  由于完全壟斷行業中只有一個賣家,產品的消費者沒有選擇的余地,只有這一家產品可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產生成本費用,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不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產品的銷量和價格產生的效果甚微?偟膩碚f,企業會產生負的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效益,因此企業從利益角度往往缺少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力。但是現實中也看到一些壟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但這大多是出于利益驅動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的壓力所致。

  (二)完全競爭行業

  在完全競爭性行業中存在著大量的買者和賣者,產品是同質的,資源流動不受限制,信息是完全的。各個企業生產的是同質的和非品牌化產品,消費者不能區分不同企業產品的不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需要付出成本,由于非品牌化使得社會責任在產品的內涵中并沒有實質地表現出來,而產品的價格是由包括使用價值和特有屬性的效用決定的,這樣價格就不能充分顯示企業社會責任內涵,消費者對產品視為同質,所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的銷量和價格沒有影響,也就是額外效益為0,故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利潤為負,企業沒有動力去履行社會責任。由于資源流動不受限制,企業不會考慮后續產生的后果。

  (三)寡頭壟斷行業

  寡頭壟斷行業是以少數幾家大廠商生產某種產品的全部或大部分產量為特征。寡頭壟斷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同時也應考慮到對手的反應,因為企業社會責任策略關系到寡頭壟斷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社會責任履行量也是相對于對手企業提出來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在企業的產品中加入了一種無形的價值,消費者愿意付出額外的價格來購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帶來的無形商品。但是寡頭壟斷履行策略必須考慮對手的策略。

  當企業a和對手企業采取相同的戰略(都不履行,都履行,都高度履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付出成本,相同的履行度使得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產品的無形價值貢獻相同,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異同認知還與以前相同,對整個行業的產品需求增加,但增加的銷量所產生的效益不足以滿足企業的成本消耗。當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時,由于整體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提高,企業獲得效益部分彌補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當對手履行程度較低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產品的無形價值提高,企業通過較高的價格和從對手企業爭奪來的銷售量,彌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同時還有額外效益,對手企業由于銷量下降和無形價值減值,使得企業對手承擔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總成本。在不明確對手策略的情況下,始終選擇比對手更高的履行度,會使得企業得到更好的效益。但當企業同時執行較高的履行度時,企業不會得到收益,反而會使得大量的企業社會責任成本不能收回。那么這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產生的效益,全部被社會公眾吸收獲取。因為隨著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的增加,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成本呈現加速度上漲,對手企業相同的履行度和更高的履行度的報復措施,使得收益大為減少,最終企業難以收回成本。在這種企業爭先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下,當企業都到達高度履行社會責任時,就出現了囚徒困境,都高度履行社會責任(坦白)使得雙方獲得的效益最小。所以當上述企業履行較高等級的社會責任時,由于寡頭壟斷企業實力都比較強,對手企業可以威脅采取相同的社會責任履行度或者更高的社會責任履行度報復。在這種寡頭壟斷的行業生態中企業數量較少,企業往往會采取串謀和勾結來達到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相對平衡,形成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戰略。

  (四)壟斷競爭行業

  壟斷競爭行業是指廠商生產的產品既有差別,也有相似,具有一定的壟斷力量。比如服裝,由于產品中被認為植入某種概念或者可以認知的區分差別的東西。壟斷競爭處于寡頭壟斷和完全競爭之間,具有一定的壟斷力量,同時企業之間也進行大量的競爭。企業可以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使得產品中增加企業社會責任這種無形價值,使之不同于其他廠商。當然由于企業數量眾多,使得企業之間的串謀很難,企業會不斷采取更高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不斷地提高社會責任來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這樣社會獲得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效益就更高。

  四、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曲線、效用曲線、價格曲線和市場結構等方面出發,探討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與市場結構之間的關系,從市場結構的角度看,完全競爭性行業和完全壟斷性行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利益性動機最;寡頭壟斷性行業由于受制于對手威脅采取相同的社會責任履行度或者更高的社會責任履行度報復,而最終相互串謀,采取最低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壟斷競爭性行業由于存在較多企業,企業之間的串謀比較難,這樣企業之間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度來增加企業產品的無形價值,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才能為企業自身創造效益。所以壟斷競爭性行業最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創造更多的企業社會價值。完全自由競爭和完全壟斷型行業更多的需要政府來推動,寡頭壟斷型行業會因為串謀而履行較少的社會責任,這樣就應該加大政府的監督力度,維護市場的公正。在不是因為規模效應而必須采取壟斷來提供服務的行業中,政府應積極推動這個行業向壟斷競爭演進,因為這樣更有利于行業整體履行社會責任的提高,為社會創造最大的福利。壟斷競爭行業應采取積極的社會責任戰略,為企業和社會贏得效益。

  【參考文獻】

 。1]魏塤,蔡繼明,劉駿民,柳欣.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第2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2]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6版)[M].費方域,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3]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爾·E·沃爾什.經濟學(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4]斯蒂芬·P·羅賓遜,瑪麗·庫爾特.管理學(第7版)[M].孫建敏,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5]加里·戴維斯.管理學精要(第2版)[M].呂廷杰,趙欣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6]劉建秋,宋獻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創造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xx(3):101-105.

  [7]朱永明.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研究[J].經濟經緯,20xx(5):97-100.

  [8]李紅玉,陸智強,姚海鑫.社會責任對公司績效的作用原理——基于社會資本的一個理論解釋[J].軟科學,20xx(10):133-137.

  [9]朱永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能力成熟度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6):90-93.

 。10]吳建輝,黃志堅,方文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關系的模型分析與實證分析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xx(6):288-290.

  [11]蘇蕊芯,仲偉周,劉尚鑫.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效率關聯性分析——以深市上市公司為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xx(11):75-85.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6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體,追求最大利潤是企業的根本性目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否對企業績效造成影響以及造成怎樣的影響,這一直是理論界和企業界研究和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領域中有爭議性的議題,到目前為止都尚未有統一的結論。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傾向:一是二者之間是正相關關系。同意此觀點的學者認為,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交易費用理論,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滿足了利益相關者從而降低了企業交易費用,減少了成本,不僅如此,企業社會責任可以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增加品牌價值和為股東帶來財富。二是二者之間是負相關關系。同意此觀點的學者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必然要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這與企業存在的目的--實現利潤最大化背道而馳。三是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不穩定的,也有研究認為二者之間是不相關的。

 。1)二者正相關

  Jones(199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工具,其核心在于通過有效管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來獲得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劉彥平(20xx)認為企業樹立以員工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將會獲得員工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忠誠和支持,從而大幅度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績效。Schnietz(20xx)以西雅圖的所有企業為樣本,結合西雅圖貿易談判失敗的案例,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較好的企業在危機中比不承擔社會責任或很少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能夠生存下來的概率要大。趙曉冬(20xx)等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利潤、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市場份額、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長遠發展之間進行分析,認為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回報。Moser和Martin(20xx)對215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發現從總體上來說,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有的學者思慮較為全面,在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中考慮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內生性問題。尹開國(20xx)等實證證明在企業社會責任外生假設下,當期企業社會責任對當期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反之亦然,在企業社會責任內生假設下,當期企業社會責任與當期財務績效之間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侯巧銘、張寒月(20xx)同樣充分考慮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內生性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存在雙向正相關關系。

  也有學者另辟蹊徑,在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加入中介變量或調節變量來分析二者的關系。如蔡月祥(20xx)等以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中介變量,運用問卷調查獲取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對公司聲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正向的影響,而知名度和美譽度能夠降低對企業的經營成本,但企業盈利能力并沒有顯著提高。郭倩倩、胡兵(20xx)基于營銷戰略視角,證實了營銷能力對企業社會績效水平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具有的正向調節效應,即營銷能力能有效發揮企業社會績效的市場價值效應。

  (2)二者負相關

  Friedman(1970)認為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實際上是管理者擅自在向股東課稅,實際上就是在消耗公司的資源,增加公司的成本,因此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越好其財務績效就會越差。Michael C.Jensen(20xx)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是與企業所追求的目的--企業價值最大化相違背的,因此,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呈現出負相關的關系。Barnett(20xx)也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不必要的成本,會增加企業的財務負擔。王懷明、宋濤(20xx)通過對180家上市公司企業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呈負相關關系的結論。Aneel Karnani(20xx)認為企業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不可兼得,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必然會損失一部分利益阻礙企業財務績效的增長。鐘瑞慶(20xx)的研究顯示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確實承擔著過重的成本,這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無法付諸實施的根本原因。竇鑫豐(20xx)采用固定效應分析方法對我國上市公司的企業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并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反而存在著顯著的滯后效應。

 。3)不相關或不確定關系

  少數學者經過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Chen 和Metcalf(1980)研究了污染控制表現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它們之間沒有顯著關系。Aupperle(1985)對福布斯雜志企業名錄中的818家企業高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中包含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117項指標,結果顯示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長期及短期績效均無相關性。陳玉清等(20xx)認為在現階段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很弱,但不同的行業之間的差異很大。

  有的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確定的,長期和短期它們的表現都各不相同。溫素彬(20xx)等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貨幣資本利益相關者、人力資本利益相關者、生態資本利益相關者、社會資本利益相關者,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利益相關者模型,以46家上市公司20xx-2007年的數據為依據,運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從當期的結果來看,大多數企業社會責任變量對當期財務績效的影響為負,但是從長期來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其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作用。楊皖蘇、楊善林(20xx)基于中國情境,以大、中小型企業為樣本,分別實證檢驗了大、中小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短期財務績效和長期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都不會引起其短期財務狀況的惡化,但在長期績效方面大型企業多呈正向關系,中小型企業則負向關系較多。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7

  1企業社會責任概說

  只有在正確認識了何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正確地分層與激勵實踐。鑒于此,將企業社會責任之內涵與特性,歸納為以下3點。

 。保逼髽I社會責任實為企業對負外部性之持續補償

  外部性有正負之分,其中,負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該個體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正外部性則反之。各國解決負外部性問題最常用的方式是征稅與補貼,即對負外部性征收稅費,對正外部性給予補貼。然而,負外部性從慢慢集聚到最終爆發間往往存在較長的時間間隔,因此補貼(包括補償)并不能較為準確和快速地給予應對。例如,某些農藥生產企業在農村租地生產,難免在生產過程中向空氣、地下和水源排放一定量的有害物質,類似的環境污染行為自生產開始就存在,但是周圍村民卻需要在污染達到較大的程度時才會發現,而此時,對周圍村民的補償、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僅靠企業所交稅款是很難滿足的,而政府最終成為類似環境污染的埋單人。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企業的負外部性存在于企業的整個存續過程中,但是負外部性的大面積爆發卻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爆發時僅靠企業所繳稅款往往難以滿足對負外部性的補償,因此,激勵企業積極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其實質就是通過日常的踐行社會責任行為,不斷地對企業負外部性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償,以避免負外部性的集中爆發。例如,在上文例子中,企業可以定期對周邊地區空氣質量、土質和水質進行檢測監控,給予企業周邊農戶一定的健康補助甚至資助其搬遷至其他地區,通過這些行為,從一開始就對負外部性給予補償而避免環境污染加劇危害周邊環境和村民。

 。保矊嵺`企業社會責任是對股東利益負責

  企業社會責任并不是對傳統經濟學觀點的否定,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也遵循了“公司唯須對其股東負責,公司必須嚴格遵守其為股東謀求利益最大化的法則”這一觀點。因為,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一可為企業長遠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二可以化解企業將來可能負擔之不利益。具體說來,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可以有效的提升其公眾知名度、公信力,可以更加容易地獲得政府的政策支持,這些都有利于其長期的經營;除此之外,從補償負外部性這一角度出發,還能化解企業將來可能負擔之不利益,減低股東利益受損的可能。例如,企業如果提升員工工作環境,短期內這種行為可能讓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和股東收益減少,但是良好的工作環境也會使得員工職業病發病率降低,而職業病率的降低,就使得該企業無需支付大筆職業病治療補償金甚至政府罰款,如此一來,反而有利于股東的長遠利益。

 。保称髽I社會責任是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的綜合體

  企業社會責任并不是一項單純的法律義務或者道德義務,而是其二者的結合,這主要表現在:首先,企業社會責任的一些具體要求,諸如企業保護環境、滿足員工和消費者的需求等,既有來自法律的要求,同時也有源自道義的要求,只不過二者在具體要求標準上有所不同而已。法定義務是對行為人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因此,企業首先應當履行法定的義務,以保證企業行為的合法性。其次,企業社會責任還要求企業不囿于法律的最低要求,而應志存高遠,為公共利益的維持與提升盡力。同時,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道德層面上的企業社會責任相較于前述法律層面上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硬約束”來說,是一種“軟約束”,即該類義務是超于法律法規的道德要求,即使企業不履行也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會面臨輿論的譴責,因為對這類企業社會責任之實踐,更需要巧妙的激勵方式。

  2企業社會責任類型的層次劃分

 。玻逼髽I社會責任層次劃分的必然性分析

  學界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促進方式鮮有條框清晰的劃分,筆者認為雖然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為員工、消費者、社會公共利益及環境等非股東的利益相關者爭取利益,但是這些利益相關者在具體的利益類型以及獲益方式等要素上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例如企業為了增產,可以通過在生產環節上的硬件投入來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以期員工能夠較好的完成工作任務[4];而為了獲取外在的輿論和政府支持,則可以通過對社會的捐助、支持福利事業和公共事業建設來實現[5]。上述的兩個例子雖然都是企業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來獲取對自己有利的盈利條件,但是可以看出,企業對于員工工作環境的投入較之于對社會的捐助,由于前項投入能夠更加直接的刺激企業生產獲益,因而企業會更加主動于此項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正是由于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在利益類型和獲益方式等要素上的差別,使得企業在履行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時會存在主動性、投入程度、投入方式等方面的差別。因此,對于促進不同內容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其層次的劃分就顯得非常重要。

  2.2企業社會責任的層次劃分研究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層次的劃分,學界也各有說法。JamesJBrummer及其支持者將之劃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與社會責任。但這種劃分方式在激勵企業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難有實效,原因在于若將企業社會責任中法律與道德責任完全分離,則對于道德層面的責任實難操作而使實踐陷入僵局。此外,我國著名學者盧代富教授將企業社會責任區分為中小型企業、國有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該種劃分更多的基于對當前我國國情之分析,考慮到了不同企業之間的經濟輻射帶范圍,以及因不同的盈利心態而產生的不同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筆者在本文所采取的劃分方式將不同以上兩種,其劃分之依據,是上文中舉出的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不同利益相關者在利益類型以及獲益方式等內容上的不同的結論。具體來說,是指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如下兩個層次,即:與市場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和與公共生活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首先,與市場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與員工、消費者等關聯緊密的一系列企業社會責任,例如員工的工資福利、工作環境,消費者接受的服務和產品、享受的售后服務等。其次,與公共生活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與社會的公共利益等關聯緊密的一系列企業社會責任。具體來說,主要是指與政府進行良好溝通、社會捐助、慈善事業、公共產品捐助、植樹造林、開發使用新型節能環保設備等。之所以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如此兩個層次,具體原因主要如下。

  (1)與企業經濟利益的聯系程度不同。與市場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中,主要是對員工和消費者的有關責任,其中與員工有關的責任,直接關系到員工待遇的優劣,也勢必會通過影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進而直接影響企業的贏利,甚至會影響到企業需要承擔的因員工罷工而造成經濟損失風險的大;與消費者有關的責任中,由于消費者是企業最主要的消費市場承載者,對消費者的滿足程度,將直接影響到企業銷售鏈的存在與否,進而決定著企業的營利狀況。而反觀與公共生活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無論是與政府的良好溝通從而獲得較好的投資經營環境,通過社會捐助、慈善事業獲得較好的社會評價,還是有效進行環境保護等,都無法將這些效益較為直接迅速地轉化為企業的經濟利益。

  (2)企業社會責任投資的收益方式不同。在這兩類企業社會責任中,企業因其投入而獲取利益的方式和途徑存在差別。與市場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需要企業投入以改善員工的待遇、增加消費者福利,這些投入,將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態度、工作效率以及企業消費群體的規模及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可以說,這一類投入將會直接影響企業經濟利益的增減。而對于與公共生活相關的企業社會責任則不同,這方面的投入,其直接目的并不是實現企業的利潤,而是為了改善企業生存的大環境,以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服務。雖然這一類投入的直接受益人也包含企業員工、消費者等,但更多的受益人可能是與企業并無直接經濟聯系的社會大眾。因而從淺層面來看,企業并不能較好地從這類投入中直接獲取經濟利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類投入能夠帶來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便利。

 。ǎ常┱J識態度不同。正是由于企業社會責任兩層劃分內容具有以上的兩個特點,使得一個企業在現實的投入中對于與市場有關和與公共生活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偏差,對于能夠帶來直接經濟利益的那一部分自然會比較主動地投入,而對于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那一部分則不同,不僅僅是因為看不到較為直接的經濟利益,更因為搭便車原理,使得企業對于與公共生活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量較少,從而影響企業外部環境,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激勵企業對于這一部分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也是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3分層激勵機制探析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問題,各國普遍采取將那些企業必須承擔的最低限度的社會責任,通過立法確定下來以便強制企業履行;而就人們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高標準、嚴要求”,則通過政策號召、輿論、企業自律等方式來促使企業履行。但無論是何種方式,這種“義務上的附加”只會對企業形成壓力,且過度的義務附加還可能使企業產生對抗。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來激勵企業而非一味地強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尤其需要重視的問題。

 。常逼髽I社會責任激勵機制的認識轉變

  長久以來,一些學者在“激勵”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上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他們一方面認同企業績效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正相關關系,另一方面則直接以輿論引導或者影響立法來“強制”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他們在這些認識上的“連貫性”卻往往造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脫節,特別是在企業自身看來,通過立法方式強制要求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又標榜承擔這些責任有助于其盈利,這使得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的企業陷入了一個邏輯怪圈:強制要求其必須履行的義務,緣何又會為其自身帶來利益?為什么不是給擁有強制力的一方帶來利益呢?固然,通過義務附加,可以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也容易引發對抗。由此一來,這些學者的“激勵”行為反而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如何尋找到一條既能滿足各方利益,又能讓企業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道路,是當下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重心。

  3.1.1對于“激勵”的分析

  激勵有激發和鼓勵的意思,它意味著能夠較為有效地激發出主體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借鑒管理學上關于激勵的相關理論,我們可以對本文中“激勵”的含義做如下理解:

 。ǎ保┘顟斒请p方目標的結合。這指在企業社會責任的設定上,不僅要包含有員工、消費者、其他方面的公共利益的需求,而且也應當包含有企業獲利的可能性。這也就是激勵之于義務附加的優勢所在,即能夠使企業自身較為主動地去履行社會責任。

 。ǎ玻┘钚杈哂幸龑。無論激勵措施如何施行,只有當這些激勵轉化為被激勵對象的自覺愿望,激勵的效果才能有效發揮;诩畹牡谝粋特性,企業自身在了解到利益存在的可能性之后,才會由此來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這也是激勵作用于企業,區別于其他方式的一個重要特點。

 。ǎ常┱钆c負激勵相結合。在具體的實踐中,除了對被激勵對象符合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獎勵之外,還應當對違背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一定的懲罰。例如,我國《產品質量法》中不僅規定了企業可以自愿申請產品質量認證,獲得特定產品的質量認證證書;同時,對于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則會對其生產經營者給予責令限期改正、停業整頓等處罰。這樣的類似行為,就能夠從雙向克服主體間“搭便車”的心理,激發企業自身的主觀積極性,較好地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績效。

  3.1.2對企業社會責任之激勵的兩種具體形式

  基于上文中對激勵內涵的分析,筆者認為,激勵產生實效,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1)直接激勵行為。這種行為區別于單純的強制和呼吁等,其本身含有對企業實施特定行為的鼓勵,也正因為如此,企業能夠較為主動地實施。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國家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活動給予稅收優惠,并運用稅收等措施鼓勵進口先進的節能、節水、節材等技術、設備和產品,……企業使用或者生產列入國家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鼓勵名錄的技術、工藝、設備或者產品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這一法律條文內容本身含有對于某些特定企業行為的鼓勵,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與企業利益直接聯系,即主動實施節能措施的企業能夠獲得稅收優惠。間接激勵行為。所謂間接激勵即是一種含蓄的、非直接的形式,即間接激勵行為往往以企業踐行了一定程度的企業社會責任為前提,更是一種事后的肯定與鼓勵,以形成榜樣效應使其他企業效仿。例如《京華時報》舉辦的“2011年度京華公益獎評選”中就設有“優秀企業公民獎”①,專門用于嘉獎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的企業。這些類似評獎活動,對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是一種肯定的評價,并且能讓其收獲一定的企業影響力、外部良好評價等,獲獎企業之行為必為其他企業所效仿,從而推動整個社會之企業社會責任實踐。

 。常财髽I社會責任分層激勵方式

  通常而言,企業社會責任的激勵方法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公眾輿論、道德、市場機制、政府調控、行業自律等。依據上文所述的企業社會責任層次劃分以及激勵的兩種形式的理論,結合中國當前的立法和社會實際情況,筆者在具體的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當中,提出了以下建議。

 。ǎ保┡c市場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激勵方式當以間接激勵為主。在與市場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中,其主要的責任對象包含有員工、消費者等,這些責任對象是企業在運行乃至與企業有關的社會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相關者。企業對員工的待遇決定著員工自身與家庭的存續,同時員工的工作狀況決定著企業自身的存續;企業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售后服務的質量高低,則會對消費者人身財產利益產生影響,同時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則保證了企業營利與再生產的進行。由此觀之,當前的現狀是那些涉及最低層次的法律與道德之人權要求,例如員工基本待遇、產品最低質量保證等,已然被社會所共知而無需企業社會責任之實踐。唯需對那些敢于超越此最低標準,不斷提升員工、消費者待遇的企業給予鼓勵以示激勵。因此,對與市場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之激勵,應當以間接激勵為主,即無論是公眾的輿論行為、市場機制的作用還是行業的自律,都應當探索一種利益指向明確的方法來促使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讓企業形成一種這樣的思維,即自我對該類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可以更好地獲取經濟利益。例如,行業協會對于本協會成員的評比、頒發證書的行為,不僅是對注重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加以肯定,更可以起到較為有效的榜樣作用,使其他企業也積極效仿,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2)與公共生活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激勵方式當以直接激勵為主。與公共生活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與政府進行良好溝通、社會福利捐助、慈善事業、公共產品捐助以及植樹造林,開發使用新型節能環保設備等環境保護行為。由于這些行為與企業自身營利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因此大多數企業怠于履行;同時,考慮到法律、行政手段雖然可以在短時間能起到強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作用,但由于這些行為與企業經濟利益的聯系不緊密,企業在強制力的壓力下,難以反思其自身行為,反而可能會埋怨國家、政府,不利于其長期有效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谝陨蟽牲c的考慮,對于與公共生活有關的企業社會責任激勵,應當以直接激勵為最主要手段。這就要求國家、政府在立法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企業營利,通過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主體的獎勵,來激勵其他企業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例如,我國各地為了合理充分利用電能以及保證碳排放量達標,相繼出臺了關于企業在夜間用電的優惠政策,這樣就不僅保證了環境保護的有效性,同時也給予了遵循其要求的企業一定的利益。此外,對于公眾輿論、市場機制作用、行業自律等缺乏強制力的激勵方式,則更加應當注意到其激勵效果。最后,公眾、行業自身則應當積極配合政府的導向工作,在保證最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之中謀求自我利益的滿足,這樣才能較好地實現企業滿足公共利益的激勵。

  4結語

  當前的中國,正經歷著繼改革開放以來的又一次社會轉型,企業社會責任對于緩解企業與社會成員矛盾,促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如何激勵企業踐行企業社會責任,而非要求企業負擔更多之義務,當是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并期望其能夠實現的專家、學者的共同目標。筆者通過前文分析,力圖構建一套初步的企業社會責任激勵機制,但困于學識與實踐經驗上的不足,僅求能以此文拋磚引玉,期待學術界和實務領域的深入探索,借鑒而超越他國,確定出企業社會責任分層激勵機制的最優體系構架,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激勵系統,以促進企業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8

  一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現狀分析。

  當前,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對自身社會責任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呈良性發展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企業經營者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在不斷提高。企業經營者對本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工作持肯定的態度,并表現出一定的滿足感。然而在與同行業競爭過程中,主動或被迫采取不規范手段和避稅現象,像這類有損同行業競爭者和國家權益的情況還屢見不鮮。其次,企業在社會捐贈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絕大多數的企業經營者認為“積極參與社會、社區公益活動”有助于企業的發展。更值得稱道的是,這其中還包含著一定比例的虧損企業。然而,當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現象仍然較為廣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尤為突出表現在生態環境破壞和社會誠信缺失等方面。這是由于目前我國缺乏一整套完備的、專門用于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而造成的,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共同關注,通過構建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營造積極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社會氛圍,逐步減少企業社會缺失現象,克服企業社會責任不作為問題。

  二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制度構建的路徑選擇。

  1. 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理念。

  “以人為本”是企業社會責任價值觀的本質所在。

  該理念的核心就是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尊重勞動者作為人的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不同于其他領域技術的最突出一點是,它超越了以往企業單一強調技術性指標、把賺取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在生產過程中更加重視對員工的人身健康、安全以及相關權益的保護,同時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和社區的人文關懷,注重對社會的貢獻。

  首先,“以人為本”發展理念,是對作為企業發展的生產要素的勞動者地位的肯定。在產品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勞動者就不再是一個生產或推銷的僵硬機器,而是一個通過勞動實現個人價值的鮮活主體。其次,“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對作為企業管理者的勞動者身份的尊重。

  企業員工不僅僅是賺取工資的工具,他們也是有自我意識、有尊嚴、有感情、有自己思想的社會人,也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合法公民。所以,他們的合法權益必須得到保障。再次,“以人為本”發展理念,是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員工與企業不僅僅是一種契約性的雇傭關系,應該把員工看成是各種不同的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才能,那么,他們就會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新的動力,成為企業寶貴的人力資源。企業與員工的和諧關系、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財富。實際上,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所獲得的回報是無形的,遠遠超出企業所付出的成本。

  2. 實現發展成果共享化。

  共享價值,使個體利益的實現與整體利益的實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共同消長而不是此消彼長的新關系。“共享價值并不是個體性的,也不是要共享企業已經創造的價值,而是要擴展經濟和社會價值的總體”。[1]由于這種分享不是對總量的一次性分享,而是對每一邊際增量的逐次分享,它能夠使經濟個體在增長量上看到自己的利益,從而極大地刺激其增產節約的積極性。

  “共享價值”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實現形式,它突破了“利益獨占”的傳統思維的束縛,主張把建立全社會的利益分享機制作為克服我國社會主義內部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企業“共享價值”是對社會各個主體的經濟權利承認,更是對他們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承認。“企業是否應當承擔某種社會責任,基本標準不應該是責任是否有價值,而是它是否能夠提供一個創造共享價值的機會———既有利于社會,又有利于企業自身價值的實現!盵2]企業作為社會生產經營的主體,著重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自覺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遵循社會倫理準則和道德規范,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公平交易,誠信經營,認真處理好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其次,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通過支持和贊助社會公益事業,扶危濟貧,減輕社會負擔,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為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作出貢獻。最后,重視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從尊重自然、關愛民生的.道德責任感出發,著力開發和應用新技術,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從而實現其經營的本質就是企業的利益分享。

  3. 構建國際化、標準化制度體系。

  “如今,企業社會責任已不再是個別企業的一種臨時性活動,更不是個別管理主體做出的個別責任規定,它已經是對現實問題或潛在問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條款活動,是一種有許多國際組織和眾多國際企業參與的廣泛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活動!盵3]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化運動的不斷發展,國際社會已經產生一套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國際化標準,對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大部分企業在與國際化制度體系接軌上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問題。當前企業主要任務,就是要構建與國際市場經濟相對應的標準化社會責任制度體系。但是,構建國際化標準化體系,不等于說,各國只去遵循一兩個國際化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模式,而是各國要從本國國情出發。尤其像我國這樣一個國情極為特殊的國家,更要注重本國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三 我國企業建立社會責任制度的現實意義。

  1. 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內外對企業的整體感覺、印象和認知,是企業狀況的綜合反映。企業形象有一個形成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企業進行形象設計、傳播的過程,也是公眾對企業進行認知、認可的過程。良好的企業形象一旦形成,將對企業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而良好的企業形象的樹立,實現的途徑是多樣的,其中,通過對社會責任承擔樹立良好企業形象是有效途徑之一。

  眾所周知,企業競爭已經從單純的價格、質量和服務競爭轉化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品牌競爭。[4]通過品牌背后富含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贏得消費者和公眾對企業品牌的認同,已成為一項深層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競爭選擇,其本質也就是企業形象的競爭。在激烈的品牌競爭中,對企業而言,最典型的稀缺資源,無疑是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和忠誠度。這種稀缺資源的獲得,除了企業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外,更多地可以靠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來獲取。如: 農夫山泉推出的“一分錢”電視廣告,從 2001 年 1 月 1 日到 7 月 31 日止,每銷售一瓶礦泉水,就為中國奧運會捐助一分錢,來支持中國申辦奧運活動。此舉,在承擔履行公益責任的同時,在消費者群體中產生了巨大反響和認同,不僅樹立了自身良好的企業形象,還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了先機。

  2. 有助于推動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經歷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演變歷程。兩種制度下的企業分別承擔著不同程度的社會責任,這種社會責任的承擔又反作用于社會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的發展。在一般意義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責任”,作為政企不分的重要表現就是“企業辦社會”。企業扮演著國家組織的一部分,囊括了職工生活的所有部分。在這種目標不能實現的情況下,企業利潤幾乎為零,甚至虧負,企業發展的原始動力也就無從談起。此時,企業社會責任便成了企業沉重的社會負擔,不僅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阻礙了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實行政企分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剝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是我國企業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經過多年的改革,“企業辦社會”的狀況已經得到了根本改觀。民營企業自不必說,新辦的國有企業在這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可以更多地關注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的提高,利潤的最大化勢必加快企業本身的發展。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結構的轉型導致社會利益關系發生了重大調整和重組,各類所有制企業的社會角色都有了新的定位。不論何種所有制企業,都被賦予了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會更多地關注社會的現實、關注國計民生、關注自身發展,關注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經濟體制的發展,使得經濟體制必須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方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9

  【摘要】江門的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其原因并不是單方面的。結合利益相關者的理論,在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政府、各社會團體、企業自身、員工等利益相關者,都必須承擔各自的責任,通過各方面的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推動江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環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中其實包含了兩種觀點,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觀與狹義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本文所提及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廣義的,它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既包括基本的社會責任,也包括高層次的社會責任。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觀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責任,即包括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與慈善責任等,而且這四種企業責任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企業社會責任超越了過去企業只對股東負責的范疇,強調對包括股東、員工、消費者、社區、客戶、政府等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對江門企業而言同樣是重要課題,不過不少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及其相關問題的認識都存在著一定誤區。因此,根據江門的情況,端正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研究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路和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一、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責任的缺失

  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以來,企業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的過度消耗。目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行動仍處于脫離和磨合過程,較少考慮環境保護問題,將利潤建立在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基礎上。具體到廣東江門的情況,江門五邑地區關于環境責任的問題嚴重。江門五邑地區工業的發展,相當一部分一直以來是停留在粗放型經濟階段。近年引資進入江門的外資及民資工業中,加工性質的占大部分。近年逐步形成的一些加工性質的經濟族群,如不銹鋼五金等特色加工族群產業,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旧辖T地區的工業發展運行的模式,都是停留在“三高一低”,即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狀態。江門企業的環保意識與周邊發達地區的差異較大,大多數企業主對污染治理都有抵觸,不會對污染進治理改造。江門地區的工廠,采用傳統落后的污染處理設備,而對高技術低耗費、占地小、高效又低價的新型設備,有本能抵觸。例如有火煙爐及廢氣處理的工廠粉塵廢氣是延用舊式集塵斗與石灰處理,而新技術是靜電,臭氧處理。這新技術效果好,占用空間小,但這些新技術根本未能在江門得到應用。

  (二)無視員工權益和消費者權益

  雖然員工和消費者的利益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但是部分企業還沒有意識到這兩者的重要性,侵犯員工和消費者的權益的.現象仍相當普遍和嚴重。具體表現為:(1)企業無視自身在社會保障方面的作用,盡量逃避社保繳費。根據廣東省統計局對全省600家非公有制企業的20xx年企業養老保險的情況調查,226家私營企業的職工參保比例為39.1%,209家港澳臺資企業的職工參保比例為48.6%,165家外資企業職工的參保比例為57.3%。私營企業、港澳臺資企業和外資企業職工參保的比例普遍較低。(2)不能為員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沒有為員工提供足夠的安全設備。屢屢發生的煤礦礦難就是典型的例子。20xx年上半年,全國煤礦事故死亡2668人,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3.02。相比之下,“世界褐煤老大”的德國,同期煤礦事故死亡僅1人,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0.04。德國的礦業協會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德國一直很重視煤礦安全技術的研發。充分利用了“數字眼鏡”,全自動車自動選煤,無線局域網等信息處理技術。(3)唯利是圖,制造提供不合格的服務和產品,制造虛假信息,欺騙消費者。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典型事件有以“紅心蛋”事件和“多寶魚”為代表的不衛生食品與假冒偽劣藥品。

  (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層次比較低

  根據履行社會責任的強制性程度來劃分,企業社會責任分四個層次:法律責任、基本企業社會責任、中級社會責任、高級社會責任。其中高級社會責任包括兩個戰略性責任和道義責任,屬高自愿性責任。戰略性責任是企業基于戰略考慮意義上的某些不能直接獲得經濟回報的“無償行為”,這類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長遠的戰略經濟意義。道義責任則不以取得直接或間接經濟回報為目的,是企業做出的無償貢獻,是企業自我實現的體現。

  目前中國的企業普遍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容是低層次的,對于高自愿性的社會責任,企業普遍是缺失的。據福布斯慈善榜的資料,近十年來,美國富豪的慈善捐贈總額超過20xx億美元,其中比爾·蓋茨捐贈230億美元,占其凈資產的一半以上。相比之下,中國1000萬家注冊登記的企業中,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足1%;中華慈善總會所獲捐贈的70%都是來自國外和港臺,國內富豪的捐贈不到15%。我國99%以上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捐贈,我國慈善機構掌握的資金僅占GDP的0.1%。

  二、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國家對社會責任法制建設滯后

  我國雖然也有履行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法規,甚至涵蓋了開工時限最低工資等各類事宜。但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法律問題涉及范圍很廣,與公司法、勞動法、物權法、合同法、環境法乃至國際法都有一定聯系?梢,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比較分散。由于國家并沒有對企業社會責任立有一部完整的法律,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操作性,對企業經營者認識、學習社會責任有一定的障礙。許多企業樂于參加慈善捐贈活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有關捐贈免稅或納稅優惠的法律,這限制了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一些外企在回答為什么本企業在中國的社會責任執行標準低于在母國或其他發達國家的標準這個問題時,也明確回答是因為中國法律中沒有相應規定。

  (二)地方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監督滯后

  很多地方政府官員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了解甚少,或者根本沒有概念,對它的利害也沒有清醒的認識,對企業里存在的很多情況也不了解。政府管理部門只注重企業的利潤和稅收,而對企業守法行為的監督力度不夠。即使有些地方政府了解情況,也并沒有從整體上積極推進。在生產安全方面,地方政府抓得比以前嚴了,但是,職業健康和員工權益保障的問題仍然很多。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的確切人數都搞不清楚。地方政府之所以這樣,是與地方政府的GDP目標有關。地方政府僅僅是看到了與企業目前經濟利益的關系,而沒有看到企業發展與地方經濟長期發展的關系,所以,對企業有些放任,甚至任由企業提出條件。

  (三)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力度不夠

  目前主要是通過媒體監督的方式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狀況進行監督,還必須發揮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以及其他社會團體的作用。社會監督的問題主要是:(1)媒體濫用自身的權力,并沒有如實報道事實,在報道的過程中加有自身的感情,不能客觀的評論,媒體沒有塑造自身的公信力。(2)行業協會并沒有制定本行業的規范性文件,或者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并沒有有效地被企業參考與利用。(3)消費者協會并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督職能,只是當接受到消費者的投訴時才會進行調查監督,并不是主動地履行監督職能。

  (四)企業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和正確的生產經營意識

  相當多的企業經營者和管理人員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忽視這方面的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沒有強化安全生產的自律意識。不把改善員工的工作條件和安全保障當作企業的社會責任,而一味地壓低勞動力價格,延長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力成本,所以才導致了將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被政治化為所謂的勞工、人權問題。而在我市的一些加工生產企業里,也不乏這樣的企業,他們把產品、利潤看得很重要,而不把工人的生產安全當一回事,

  在這些企業經營者的眼里,產品和利潤遠遠高于工人的價值和人身安全。有某家制衣廠,制衣針扎進了工人的手指,醫院認定需要休息7天,老板卻只給3天假,而且連工資也不愿意支付。

  三、如何強化企業社會責任

  (一)政府應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建設良好的大環境

  企業也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發展和運作的。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社會責任并不是完全是靠企業家自身的覺醒形成的,而是靠各種社會運動的推動發展起來的。但是在我國,目前缺少社會運動的推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和引導顯得更為重要。

  政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1)建立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體系,使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中。(2)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強化各級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例如,在“十一五”規劃的制定過程中,有關部門將指標分成了兩類:將GDP等發展指標列為指導性;將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耕地占用面積等涉及資源、環境的指標列為約束性的指標,以此改變政府不重視環境等社會責任的問題。(3)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培訓與宣傳。正是政府的努力使江門甘蔗化工廠變成今天治污的典型。昔日的江門甘蔗化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紅液污染物每年達到70萬噸,對鄰近的江門河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后來,經過國家環?偩、省、市政府對社會責任的培訓與宣傳,幫助企業樹立社會責任的經營理念,使得甘化股份有限公司主動在污染治理方面投資1.68億元,完成了鍋爐廢氣治理、造紙白水回收及處理、制漿中段廢水治理等多項污染治理項目,目前,江門甘化股份公司制漿廢液治理工程實施后,制漿紅液利用率達95%以上,有效解決了江門河的污染問題[2]。

  (二)加強社會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

  現代社會賦予了各社會團體監督職能,企業行為理應受到監督。在“富士康訴記者”事件之后,媒體的監督職能已經獲得了全社會肯定。所以必須充分發揮輿論媒介、消費者協會和工會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形成多渠道的監督體系。有關的行業協會對自身行業的理解比較深入,所以行業協會應該制定本行業的關于社會責任的規范性文件,從而對本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起到規范、參考以及監督作用。我國工會具有特殊的地位,應更積極地參與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各個社會團體必須起到補充法律規范盲點的作用。例如消費者協會推出的企業十大責任就對企業形成明確的監督。

  (三)企業應重視自身的軟環境建設

  企業文化的建設可以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建立一個良好的軟環境條件,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企業文化有助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例如江門市江海區的金羚電器有限公司在強化對員工的社會責任方面就做出了表率。20xx年金羚拿出400多萬元為員工參保,該公司20xx年11月份的參保人數達到了1064人,參保率為100%,參保費用為38萬元。公司員工參保工作之所以開展得比較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了制度化,將為員工參保的規定寫進了員工手冊。每個進入金羚電器有限公司工作的新員工在入職時都領到一本《金羚員工手冊》,其中有關薪酬規定的章節中就明確表述了有關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保險的購買規定,并將個人與單位分別負擔的比率也寫了進去。這不光是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關懷,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3]。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義重大,它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狀況的一個評價指標。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既有利于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保證企業可以做大,做強,做久。企業社會責任可以使得企業自身、社會、環境三方和諧發展,做到“三贏”。企業社會責任并不只是企業的事,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只有各利益相關方很好地履行各自的責任,才能完善企業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李海嬰,翟運開,董芹芹.企業社會責任:層次模型與動因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xx,(6).

  [2]陳治家.江門甘化廠對廢液、廢水、廢渣進行循環利用“廢液變寶”獲利過億[N].廣州日報,20xx-06-09.

  [3]付學超.參保是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N].門日報,20xx-12-28.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10

  1.事件背景

  作為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南越長城,東抵賀蘭山,西至雅布賴山,總面積約3萬平方千米,沙漠海拔1200~1400米。20xx年9月初,新京報一篇報道曝出:寧夏中衛和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一工業園內一些化工企業向騰格里沙漠排污,甚至將排污池當作蒸發池。未經處理的廢水排人后,經過自然蒸發,然后將沉淀下來的黏稠沉淀物用鏟車鏟出,直接埋在沙漠里面。消息發布之初,各界反應頗有些冷熱不均。在各大網站轉載相關新聞之后,幾乎都有數萬網民跟帖譴責,部分曾關注過騰格里沙漠污染問題的環保組織也站出來發聲。20xx年3月21日,甘肅省武威市榮華工貿有限公司向騰格里沙漠腹地違法排放污水事件被曝光,再次將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曝光在大眾眼前。經調查,在此次事件中,榮華工貿有限公司在環保設施沒有完全建成的情況下,未經批準擅自投人調試生產,私設暗管向沙漠排放生產廢水,污染面積已達17.7公頃。

  2.企業環境責任內涵

  企業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組織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也過度地消耗資源并排泄了大量的廢棄物,破壞了生態平衡。因此,企業在享受大自然賦予的自然資源的同時,還必須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

  企業環境責任是指企業在生產、銷售等環節中貫徹的清潔生產、合理利用資源、防污治污原則,在提高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維護和促進生態平衡的責任與義務。企業環境責任的內涵具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包括企業的內在環境責任和外在環境責任。

  企業的內在環境責任,是指企業在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時就負有保護環境的責任。由于企業在生產產品的同時也在制造垃圾,所以在生產制造過程中,企業不僅要更合理地配置資源,還要有意識地開發更清潔的產品來引導消費。并強化自身的道德意識,盡自己所能對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物進行處理后再予以排放。企業的外在環境責任,是指企業負有保護環境的責任。盡管企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除此之外就毫無其他的存在意義,企業是社會的一員,必須自覺主動地為社會做一些事情。

  綜上所述,企業環境責任是責任與義務的結合體,是企業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統一,是企業自身責任和社會責任的統一。

  3.我國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

  3.1企業過分追求經濟利益

  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企業利潤最大化,但是部分企業在追逐經濟利益的時候卻走人極端。如果企業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視員工、社區居民甚至社會的利益,那么必然會影響到企業的長遠發展。

  3.2地方政府監管不力

  在我國,中央和地方對環境監管部門進行雙重領導,所以地方政府在環境監管方面有重要影響力,尤其是在我國偏遠地區,政府的主要職能仍然是發展經濟。當地的污染類企業往往也是當地的納稅大戶,那么政府為了保證稅收,往往會對企業的污染行為釆取忽視態度,有時對企業的環境監察只是敷衍了事甚至降低標準,使得企業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重。

  3.3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

  我國政府曾針對各種污染形式頒布過一系列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但是部分地方仍存在法律空白,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規定,“企業在進行營利活動的同時應兼顧社會利益”,規定了企業應該履行社會責任,但并沒有明確指出環境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

  3.4執行過程阻力重重

  很多法律法規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往往阻力重重,究其原因,在于強大的利益相關群體。一些重污染行業在某地落戶后往往會尋求當地利益集團的保護。因此,在執行過程中,一些污染企業往往在當地保護傘的庇佑下逃脫法律的制裁或者是利用法律的不明確表達賄賂執法者,使得執法者對其從輕處罰,滋生尋租行為。

  3.5社會對企業責任的界定缺乏完善的監督評價體系

  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社會監督機制,這就制約了對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的規制。政府沒有通過法制教育來增加民眾的法律知識’公眾因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因而不能很好地參與到監督政府規制企業行為中來。中國社會的大部分民眾對于不觸及其感受層次的企業行為并無系統的法律知識和技術常識,由此使得部分企業利用這個臨界點無視社會責任。因此,對于這些企業的監督評價體系便很難建立。

  4.踐行環境社會責任的有效途徑

  4.1增強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是自然環境的主要污染者,因此企業有義務加強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教育,在履行好自己經濟職責的同時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并實現理念的轉變,從過去忽視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到強化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把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的發展協調起來。

  4.2加快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建設

  目前,我國對企業環境保護實行規范的法律法規有《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傮w看來,這些法律法規立法層次較低,只有《環境保護法》一部國家基本法律,其他大多是各部委制定的行政法律,法律效力較差。所以,加快對相關環境保護立法的修訂,制定符合現代企業環境社會責任要求的法律規范勢在必行。

  4.3推行適當的激勵機制,促進企業履行環境社會責任

  適當的激勵機制可以彌補企業為履行環境責任付出的經濟成本,從而極大地鼓勵企業自覺履行環境社會責任。但是,經濟激勵并不是唯一的激勵,聲望、尊敬等方面的“社會激勵”同樣有效。因此,政府可以通過稅收、信貸等物質激勵和給企業提供榮譽、地位、社會聲譽這些精神激勵等多種激勵手段來促進企業履行環境社會責任。

  4.4完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是指企業利用公開財務報告、網絡媒體和其他方式向外界說明企業環境政策、環境影響和環境績效等相關信息,它是企業履行環境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關于環境信息的披露,我國目前的法律只規定企業向政府環境管理部門和投資者披露,而且只要求披露重污染和突發事件的信息,對非重分或全部轉給外包機構承擔。污染企業的環境信息是自愿披露,披露的內容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因此,在實際的執行中,只有少數業績較好的企業有一定的環境信息披露,而大部分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并沒有相關環境信息?傮w說來,現在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還處于初級階段,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行為還很不規范,缺乏相關的法律的規定。為此,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不斷完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規范披露的內容與方式,建立環境會計準則。

  4.5啟動企業環境責任審計

  評審企業的環境責任,既是一種社會的關注、政府的行為,也是企業尋求自身發展壯大的客觀要求。環境審計包括:對企業環境責任進行事前審計(注重企業投資的可行性)、事中審計(評審企業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事后審計(樹立企業的環保形象),這些審計項目在幫助企業加強自身內部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小結

  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了維護自身與子孫后代的福祉,人們應保護自然環境,保持地球的生態平衡,作為現代經濟社會重要經濟體的企業,更有義務在尊重自然生態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生產經營,自覺承擔環境社會責任。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11

  一、完善企業財務制度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在關聯

  就企業而言,履行社會責任就要不斷地變革與優化其財務制度,并把其擴大至整個國民經濟管理的范圍中,同時把企業的財務核算擴展到企業社會成本及效益中。從總體上看,企業財會是實現企業自身責任和社會責任相通的橋梁,也可視為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連接的橋梁。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企業非常具有社會價值,所以企業要履行社會責任,并維護整體的利益,如果企業只是重視社會財務收益,而對社會多數人的利益不關注,就會使企業無法融入社會環境中,這會極大地影響企業的聲譽,以及無法保持其可持續發展。所以,對企業財會和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有全面的認識是我們當前的一大重要任務所在。

  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財會制度中的問題

  (一)缺乏社會責任意識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市場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而把此作為研究背景,不少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這種思想上的問題引發了部分財務人員采取各種手段,并為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而喪失職業道德,一味把追求資本收益作為工作的中心,這使企業的社會責任無法得到完全地履行。

  (二)社會責任財會核算內容模糊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大眾化的問題,但是本身內容就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界定。以往的財會制度主要是把企業的利潤作為其中的工作內容,而社會責任財會制度則不同,它主要是采用計算和記錄企業社會成本以及收益,進而全面反映企業的社會貢獻及損害,所以兩者的切入點不同,因此核算的內容也就大不一樣。所以,只有將企業社會責任財會核算內容一一確定以后,才可以更好地實施這一制度。

 。ㄈ┫嚓P法律不健全

  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來看,雖然當前存在一系列的'法規。然而,從客觀上來看,相當多的法規內容都是比較模糊的,而且在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未能對企業無法或者是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所需要接受的處罰加以明確。

 。ㄋ模┬畔⑴缎问絾我,財會制度內容未定

  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花很多的時間來討論非正規財務會計形式或一些文字來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披露,這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這樣根本無法達到社會各界對會計信息進行定量分析。社會責任財務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在核算的內容上是有一定區別的。從現在來看,企業的財務會計制度還未能明確其中的核算內容,特別是和這有關的會計科目、計量方法也不是十分規范,這極大地阻礙了社會責任財務會計核算體系的全面推行。

  三、完善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的建立

 。ㄒ唬┺D變思想觀念

  企業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就是要盡可能地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并主動規范自己的行為,以及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社會的總效益,以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企業要拋棄以往的財會觀念的束縛,大力宣傳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優勢所在,使企業意識到其履行社會責任財會制度不只是有利于社會,同時也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以此更好地促進更多的企業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二)完善相關法律

  有關企業財會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法律規定也比較少,只是在會計法中稍有提到,而具體如何實施則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也使得很多企業不略會考慮把社會責任信息公開。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強化企業在這方面的法律建設工作,要求企業披露這方面的信息。所以說,法律要對規定企業必須執行社會責任財會制度,并對各類信息進行披露,防止企業利用法律的漏洞實施一系列對社會責任不利的生產及經營活動,所以要走上用法律規范其發展的道路。

 。ㄈ嫿ㄉ鐣熑呜敃怂泱w系

  就行業的不同,其社會責任的內容也有很大的差異,這對于其社會責任財會信息的比較也極不有利,然而就同一行業不同企業,其社會責任會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采取這一措施完全可以實施的。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確保計量單位以及計量方法較為靈活,以實現其多樣化的發展,如根據可以使用貨幣進行計量的情況則使用貨幣,而不可以使用貨幣的時候就要采用實物進行記錄。

  (四)提升財會人員綜合素質

  在新的環境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財務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財務人員不只是要掌握基本的財務知識,同時還要學會政治學、倫理學以及社會學等多個方面知識,所以要對財會從業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以便盡快地提高其綜合素質,保證其能力可以達到企業的要求。

 。ㄎ澹┏鋵嵣鐣熑螘嬓畔⑴兜膬热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脫離不了其周圍的生存環境。我國有一些地區生態環境失衡、失業人員過多等問題,已經引發了社會矛盾,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時還要注重環保,要走出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道路,以達到以上各方面的內在統一,同時還要對各行各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統一規范。

  四、結束語

  在社會市場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不斷向高處發展,企業社會責任財會制度也會慢慢走向完善。本文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及企業財務制度問題只是做了一個初步的分析,具體如何在我國實施還要進行不斷地探索,以便共同促進社會責任財務制度可以在全國得到推廣和發展。

  結語:看了上面的論文,你有思路了嗎?有沒有掌握實際的技巧?上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企業社會責任財務會計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 篇12

  20xx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中國社會保障的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主要論述了相關政策規定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要以五大社會保險為主,提出了進一步建立與我國經濟水平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得以基本建立,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面臨許多困難。

  一、企業社會責任

  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指的就是企業對社會以及對員工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其中,對員工利益的保障是企業社會責任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內容要求。企業在發展和盈利的同時,不僅要對員工的最低工資、勞動時間、相關福利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承擔保障員工權益的責任,而且還要對社會和其它利益相關的方面承擔責任。這些都能通過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合法經營、安全生產、依法納稅、保障企業員工的社會保險權益、提供相應的員工福利、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積極支持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等各方面予以體現。而企業如何肩負起這些社會責任,是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尤其是目前我國部分企業還存在著延長工作時間、克扣員工工資、使用童工等諸多問題。因此,我國的相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我國企業社會保險責任的現狀和問題

  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險相關的政策法規規定,企業應該為職工參保各項社會保險,并且按時繳納各項保險費用,相關部門有權對沒有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懲處。但是,目前我國的部分企業在承擔社會保險責任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多個方面:

  (1)非公有企業參保率比較低。這些企業的職工參保率不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薄弱。

  (2)勞動合同簽訂率低,使得企業的社會保險責任難以落實。特別是部分中小企業,即使是簽訂合同的企業,也存在合同內容不規范的現象。

  (3)地方的政府和企業以及職工對社會保險責任認識不足。一方面,企業不愿意承擔社會保險責任,通過少報繳費工資數額和虛報參保人數,拖欠社會保險費。還有部分企業,隨意延長勞動時間、拖欠員工工資,不簽訂用工合同或者將社會保險轉嫁到職工身上等現象時有發生。20xx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在全國范圍內重點開展了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用人單位遵守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與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等專項執法活動,全年共檢查用人單位202萬戶次,涉及勞動者0.9億人次,對235.7萬戶次用人單位進行了書面審查,涉及勞動者1億人次,查處各類勞動保障違法案件41.9萬件。另一方面,員工對自己的社會保險權益意識不強。部分員工不清楚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不知道企業的社會保險責任。此外,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助長了企業對社會保險責任的漠視。部分地方政府不夠重視企業的社會保險責任,只是注重當地經濟發展從而助長了企業淡漠社會保險責任,使得社會保險責任無法有效實施。

  三、企業參加社會保險面臨的困難

  1.實力強的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困境

  對于發展較好、經濟實力比較強的企業來講,管理者認為企業職工不會出現失業的風險,因此只參加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不愿意參加失業保險;而對于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來講,由于部分企業經濟效益差,職工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他們更加注重參加失業保險,所以這些企業往往愿意參加社會保險統籌。但是因為他們經濟壓力大,所以經常欠保。于是當前就出現了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不愿意參加失業保險,而經濟效益差的企業愿意參保卻沒有經濟支付能力的現象。

  2.企業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與保持良好社會形象的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對于競爭形勢不利的企業來說就更加看重企業的資金流向,對于社會保險的投入比較消極,但是企業還需要保持良好的社會形象,所以仍需要花費資金投入來承擔社會責任。

  3.企業利潤空間減小,稅費過高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中國在世界工廠的地位也受到了動搖,部分企業既要面對國內市場的競爭還要應對世界范圍內的壓力,面對當前勞動力價格的不斷提高,企業的利潤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企業不僅要承擔勞動力成本還要承擔相關的稅費,面對這些壓力,很多的企業選擇了逃避社會保險以此來減輕企業的負擔,因此,職工的勞動權益狀況越來越差。

  四、加強企業社會保險的制度建設和觀念強化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認識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所以我們在制度設計方面和觀念建設上要進一步加強,為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創造條件。

  (1)調整社會保險費率。針對目前我國經濟水平發展較低,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相關部門在制定社會保險費率上要因地制宜,使之發展與社會相協調。

  (2)將社會保險與企業利潤掛鉤,可以按照采用員工工資或者企業利潤收費的方式。這樣就解決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社會貢獻不平衡的現象。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調動企業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

  (3)加快推進社會保險的立法工作,加強執行力度。社會保險需要通過法律來進一步規范和約束,通過加強執法力度有利于企業對社會保險責任的落實。

  (4)分步推行,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國家,企業和個人來共同承擔責任的原則,有利于減輕企業的負擔,提高職工的個人保險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五、結束語

  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逐步完善,并得到不斷的發展,盡管我國的社會保險責任承擔存在諸多的問題,還需要企業、社會和個人不斷加強社會保險責任意識,遵守相關保險制度,互相監督,只有切實的將社會保險落到實處,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相關文章: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08-18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文(優秀)11-16

企業社會責任畢業論文01-31

企業倫理社會責任論文(精選5篇)06-22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10-27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08-08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10-16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07-11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范文06-1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 | 亚洲中文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鲁丝片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老熟女 | 天天躁日日夜夜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