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關于傳統文化的隨筆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輝煌的文化,積淀了博大深厚的思想。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班關于傳統文化的隨筆【1】
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深深地感到驕傲與自豪。作為一名中文專業的教師,我深切的熱愛著祖國的傳統文化。當提出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時,我更是特別激動。近日在各種媒體上看到關于傳統文化的爭論非常多,有的贊成有的反對。身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也想在各種聲音中,發出自己的一點聲音。
熱烈地爭論無疑表明了傳統文化越來越得到重視。不管怎樣爭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傳承下去,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她植根于中華民族,生長于中華大地,當然也是最適合中華民族的。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時代,我們每一天都在享受著信息時代給我們提供的便利。同時,我們也在紛繁復雜的種種信息沖擊之下有些無所適從。我們的文化也同樣經受著極大的考驗。仔細思考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怪現象,我們會發現許多人失去了本應有的淳樸善良。我們傳統文化中推崇的“當仁不讓”“見義勇為”“俠肝義膽”都不知去向了,連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都需要討論了。價值觀的偏離導致了傳統美德的弱化。我們成年人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已經陷入迷茫更何況孩子們呢?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要從孩子開始,要建立民族自信就得從孩子們開始,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已經是當務之急。
值得慶幸的是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有遠見的學校。我們學校很早就開始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一系列嘗試,而且在實踐中證明傳統文化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學校開展的.“晨讀、午誦、暮寫”系列活動,把優秀古詩文引進校園。孩子們在書聲瑯瑯中體會出漢語的獨特魅力。老師們利用傳統節日引領同學了解民俗,教孩子孝順父母,學會感恩。傳統運動項目“六藝”之一的射箭,也被引進了校園,孩子們在練習中越來越膽大心細,沉穩干練。書畫室里,老師帶孩子學習傳統書法繪畫技藝,翰墨飄香;古箏教室中,老師和孩子們領略古箏琴韻,雅樂繞梁……孩子們沉浸在各種特色活動中興趣盎然。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培養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學校也因此涌現了不少小小書畫家,小小藝術家。
學校在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路上一直在的探索。我作為語文教師和班主任,也做了一些嘗試。在每周兩節的特長活動課上,我帶領孩子們學習了《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我把練字、誦讀相結合,再結合實際做相應的講解。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有了可喜的改變,對老師家長有了應有的尊重,對同學也有了寬容友愛,言行舉止不再放誕不羈。家長們反應說孩子比以前懂事了,我感覺班級管理也比以前輕松了。
在日常教學中我還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聽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成語故事、寓言故事還是歷史故事,孩子們都會聽得津津有味。于是我就嘗試用經典故事來代替講道理,這樣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課時我時常會引用幾句詩文名句,每次同學們都會投來敬佩的目光。而在聽我做進一步的解釋時,同學們也會聽得特別認真。這種引用總好過引用一些莫名其妙的網絡用語吧。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適當的環境,我試圖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給孩子營造一個文化的氛圍。
中國傳統文化涉及到文學、藝術、哲學等方方面面,是一個巨大的寶庫。雖然我所知道的只是一點皮毛,但是我堅信: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會源源不斷的為我們中華民族提供豐富的營養。傳統并不是封建,傳統不代表落后。當你真正去接觸去了解她時,你一定會為她折服。只有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經過不斷地浸潤,不斷地滋養,不斷的濡染,我們才能培養出一代具有優秀民族精神,秉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少年。弘揚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我們作為教師都應該為民族復興大業盡我們的綿薄之力,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的心靈。
中班關于傳統文化的隨筆【2】
妃色的歲月在時光的空隙中漸漸沉淀下來,一聲銅質編鐘渾厚而清亮的敲擊,穿越中華民族五千年陳跡斑斑的記憶,響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屈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之路上屹立不倒,歷經代代坎坷,最終在斑駁的老墻上靜靜綻放泫然的美麗。不知從何時起,我走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而后對它的鐘愛和癡迷也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漸漸地,我從中感悟到一個古老的國度點燃的文化之火。
對于傳統文化的闡釋,讓我有第一感觸的是“孝”與“忠”。談起這,我不得不提起我高中所學的《陳情表》。“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建”。對于“以孝治天下”的泱泱晉國。“孝”的意義可想而知。孔子曾曰:何為孝?即繼承先父之志。從古至今,“忠”和“孝”已成為中國人論好男人的標準。“忠”于事業,“孝”于家庭。在我的理解中,一個標準的好男人就是在家庭和事業上都成功的人,事業的成功是一個男人夢想實現終身奮斗的結果,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標志。儒家學說里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適用范圍遠比忠來的廣大,這絕不僅僅是對父母而言,更更要的是對君父、授業解惑的老師。因此,“忠”即“孝”的一部分,那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的說法便不攻自破。
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孕育中,褪去華麗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筆永久的財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淀—愛國情懷與民族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來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國的傳統文化使我們一方面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另一方面也培養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歷代民族英雄身上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讓我牢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揚禮儀仁道的先哲們,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國救民拋頭顱灑熱血的戊戌六君子······他們為了國家,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這種膽魄值得每一個華夏兒女去膜拜。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這是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學到的有一個價值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給了很好的詮釋。自古以來,不論在天災還是人禍面前,中華兒女從不屈服和放棄。面對各種挑戰而不喪失斗志,敢于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永遠保持著不屈不饒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需要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問題上,我更應該做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這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瑰麗的詩篇是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到的又一個收獲。我聽阮籍呼號“天下無智者,使豎子成名”而哭,那是魏晉的憤恨之淚。我在“草色遙看近卻無”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在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事故變遷后,我又展望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蓬勃景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鐵骨錚錚,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的豪情壯志,都讓我深深的沉醉。流芳百世的不只是他們絕妙的詩句,還有他們的忠肝義膽,就像秋之落葉,那般返璞歸真。
道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我內心深處情有獨鐘的是感恩。兒行千里母擔憂,記得懷揣著大學錄取通知書離家之時,母親很早為我起床煮餃子,之后父母懷著希望與憧憬把我送上火車站,一直到現在每次離家,父親還是以一樣的方式送我,每次的電話那頭總是囑咐我、關心我,從沒有訴說過自己的苦,在此我想再道一聲:“感謝你們!”
或許久久地回味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里難免會汲取一些浩然正氣吧,中華五千年沉淀的獨有的忠孝、愛國民族魂、瑰麗詩篇、道德也值得我們受用一生。宛如冬天里徹骨寒風,落拓不羈。這些精神,于是化為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為烙印,鐫刻著中華的文明,于是成為一種永恒的文化流轉。徜徉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里,不知何時,我走進了它的世界,幸福的我流連于它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此時,僅需一杯清茶,伴隨著傳統文化流入心田,就可以領略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中班關于傳統文化的隨筆】相關文章:
關于歌詞的隨筆09-15
關于李清照的隨筆09-01
關于傳統文化的作文11-27
關于人生的經典隨筆10-13
關于等待的生活隨筆07-01
關于懷念父親的隨筆06-29
關于做人的隨筆作文12-09
關于剃頭的生活隨筆11-07
關于寫雨的隨筆07-25
關于道德的隨筆作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