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水而居的鄉場人隨筆
靠水而居的鄉場人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住在山區的一個鄉場上,鄉場不大,卻也是一方頗具名氣的集鎮。平時,鄉場上人很清冷,除了老人和孩子,有勞動力的都各自忙活路去了。到了趕集日,才一下子熱鬧起來,四方八面的人翻山越嶺來到這里,把個小場圍得水泄不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天屋里坡上兩點一線,生活單調而枯燥的山里人,七天一次的趕場日,除了便賣自家產品以換錢,帶回些生活日用品外,也是他們放松心情,接觸外界的機會。路遠一點的,往往天不亮就要起床,草草吃點什么,就帶上準備好的東西上路。
一大早,小場上的生意人就打開店鋪忙活開來,炸油條麻花的,蒸包子饃頭的,打鐮刀鋤頭的,賣鍋兒碗罐的,開縫紉布匹的,需早早準備停當……街邊上,陸續而來的農民也各自占據著自己的位置,一個挨著一個地擺起藍子;背簍;籮筐;挑擔。里面裝著各種蔬菜瓜果;農副產品。沒有高聲的叫賣聲,買賣在討價還價中井然有序地進行。趕場的高峰期一般在九點多以后,下午三點來鐘后人就漸漸稀少了。
除了鄉場,河岸寬闊的草坪上也是人頭攢動,豬牛羊及木料的買賣人都集中在那里,人喧畜叫,其聲浪遠勝于集鎮。
據說以前建場,選址是很講究的,建此場時,地方官曾派多人在各要路口守候,看那個路口每日去來的客商路人最多,并最終選定了這里。鄉場最早取名“長店房”,即客商永遠的店房的意思(店房,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旅館。)。
鄉場依山傍水,可謂得天獨厚。那條從無數山的峽谷中蜿蜒而出的小河,哼著歌謠,不知疲倦地打它的身邊經過。河水是清流澈透亮的`,河底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天鵝卵石,成群的游魚在水中游來竄去......
對我們這些貪耍好玩的孩子來說,小河和小河邊寬敞平坦的草坪,是我們經常光顧,嘻戲玩耍的樂園,“打水仗”“辦家家”“瞎子摸魚”,許多童年的游戲都喜歡在河邊去進行。無論是早晨和傍晚,小河邊總是洋溢著一股融融的樂樂的氣息。那些洗衣服,淘菜的姑娘;那些喊著號子拉著繩索的纖夫;那些勞頓了在河邊憩息的小伙;那些歷經滄桑,飽嘗憂患,提著煙桿閑侃的老人,營造了一幅幅有川東特色的鄉場風景畫。
幾多清涼和燥熱的夜晚,好奇的我們一堆堆圍坐在老人的身旁,聽那些老掉牙的故事。雖然山里的故事多得壓翻船,可是小河的故事仍然占了一大半。什么“雷公發怒劈蛟龍”;“二十四個望娘灘”.....
平時溫順的河水,在山區多變的氣候里,有時也會情不自禁地發起“瘋”來,靠水而居的鄉場,便不可避免地成為它發泄的對象。每年,鄉場上的人都會有幾天擔心受怕的日子,記得有一年夏天,一連下了好幾天雨,夜間,我睡得正香,懵懵中被么姨搖醒,么姨抓了件衣服給我披上,背著我就和外婆朝門外走。我雖還沒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但從外婆和么姨的神色中,從鄉場上嘈雜的哭聲、喊聲和叫聲中,隱隱地感覺到一種不祥和可怕。
從睡夢中驚醒奔走出來的小場人,全都匯聚到半山腰上一個糧點大壩里里。眼前的人,光腳赤膀的,披頭散發的,一個個都象癡了呆了似的……
老天爺發發慈悲吧!”外婆的嘴里不停地這么祈禱著,許多人的嘴里不停地這么祈禱著。微亮的天宇下,依稀可見被水圍困的房子和在水中漂浮著的什物、家當。
天亮了,水消了,小場也變了。一些經不住水泡的土墻屋垮了,不少人的家當沖走了——鄉場已不知遭受過多少次這樣的劫難。可是歷經劫難的鄉場人從沒有想到過要責怪和背棄小河,他們總是默默地把倒塌的房子重新建立起來,把沖走的家當重新置辦起來。
靠水而居,這是我們祖先在無法與自然抗爭下唯一的選擇。在交通閉塞,運輸不便的條件下,小河是鄉場主要的運輸樞紐。不管是遠去或是歸來的木船,都一樣牽動著小城人的心。一船船的山貨運走了,一船船百貨,煤碳運來了,沒有小河,就沒有鄉場的存在,小河的恩典,小場上的人從心底里銘記著。
盡管是一方集鎮,可小場上的人還沒有幾個是完全地靠經商來維持生計,他們大都有自己的田地,趕集的時候做點小生意,種田才是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要知道那時前來趕集的山里人,拮據的手中用于消費的每一分錢,都是要精打細算的。就像那河里,雖常年都有擺渡的木船,但很多人為了節約那幾分擺渡錢而寧愿淌水過河,即便是寒冬臘月也不例外。每到趕集日,大批大批的人涉水而來,踩水而去,那些舉著東西,馱著小孩,攙著老人,撈衣扎褲,沒在齊膝齊腰深的河水中的過河人和那情景,久久留在我的記憶之中。
我是乘著竹筏順著小河離開那個小場的,我愛小河,也恨小河,小河在我的心目中,既心善,又可惡。我真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從揚它的善,遏制它的惡。
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靠水而居的鄉場人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讓我真正領略到“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昔日的鄉場,早已結束了“四方來朝”歷史,在離鄉場二三里路的地方,新的集鎮以它嶄新的面貌展現在我的眼前,不少遷居新鎮的鄉場人,如今都成了集鎮上最富裕的居民,過上了他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人們不再需要靠水而居,不必為小河的發怒而擔憂。小河也不再承擔運輸的使命,木船成了遠逝的記憶。隨便去一家,水,電,氣一應俱全。場鎮上各種商品應有盡有,趕場的山里人隨著村村通公路的實現,也再用不著翻山越嶺,有時間,天天都可以趕場,便賣他們的農產品,買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提出的全國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和要求,經過電信工作者的努力,大山阻隔的山里人,如今也能隨時接觸了解世界,同樣可以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現代文明之花,已在山區扎根、綻放。
【靠水而居的鄉場人隨筆】相關文章:
趕鄉場散文06-02
笑談雅室小居隨筆06-12
借山而居美文隨筆06-28
我的心鄉的隨筆06-25
憶鄉鱸隨筆02-15
假鄉雜文隨筆07-01
夢一場的三下鄉之旅的心情隨筆06-23
居鄉及在旅,不可輕受人之恩原文注釋06-19
又遇槐花開鄉隨筆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