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聯的雜文隨筆
農歷乙未年的除夕即將來臨,又該到貼春聯的時候了。本來,一幅幅大紅的春聯,該是在喜慶的氣氛中,與辭舊迎新的特殊時刻,表達著人民群眾對大好春光的熱情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例如:“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后無霜葉落遲”;“一冬無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等膾炙人口的,蘊含著自然美學哲理的春聯,以及陳毅元帥的“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事難成,事難成,事事難成,事事成”,表達著偉人笑對困難,志存高遠的自撰春聯,都無不折射著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耀眼光芒。回憶起我們小時候,每逢接近年關,村里能拿起毛筆,舞弄一陣墨香的文化人,便開始忙碌了,他們根據當年的年景,以及各家的具體情況,寫出一幅幅對仗工整,合轍押韻,內容貼切,充滿喜慶的春聯來。雖然那時紙墨的質量還遠遠不及現在的漂亮耐久,但看來親切,讀來舒心,對那時還不富裕的百姓生活確實能帶來極大的慰藉。
可如今呢,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天天像過年,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卻在日漸蛻化,其中一個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幾乎沒人再動手寫春聯了,而是電腦制作,打印成幅,內容呢,幾乎都是充斥著“恭喜發財”、“買賣茂盛”、“路路順,事事騰”等俗不可耐的詞語,千篇一律,重復累牘,給喜慶的氣氛蒙上了一股濃濃的銅臭氣息。久而久之,習慣養成自然,除了以筆謀生的專業人士之外,根本沒人練書法和寫毛筆字了,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除了幾位幾近耄耋的老者,在迫不得已之時,偶爾顫顫巍巍幾筆之外,筆墨紙硯已備受冷落,如此這般,折騰幾許,傳統的書法藝術將會在農村絕跡。撰寫春聯、對聯的中華瑰寶將會被歷史塵封。
本來,作為漢民族文化獨特的書寫形式——對聯,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它不僅可以渲染節日喜慶氣氛,頌揚人物事跡,更在歷次的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斗爭中,成為了一種戰斗的武器。據傳在八國聯軍與清朝政府的“議和會議”上,一洋人“中國通”傲慢地說出一個上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意謂八國聯軍這“八大王”是“王王在上”;而中國這邊,有一人憤怒地站了起來,對以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怒斥八國聯軍是四對小鬼“鬼鬼犯邊”,給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以迎頭痛擊。1939年,毛澤東為延安新市場撰寫了一聯:“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國自主權”。以鏗鏘有力的語句,號召全國人民抗戰到底,也成為聲討一切反動分子的戰斗檄文。后來,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了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而我們卻把自己的、民族的、優秀的、傳統的藝術精粹,當成了花花綠綠的、只是徒有虛名的、應景的形式而已,這是一件多么可悲、可嘆的事情啊。
如果,我們再不認真反思,把一些已經顛倒了的事情重新顛倒過來,沿著自己的道路努力前行,干出實實在在的業績。否則,一個折騰的已經忘記自己本來面目的民族,還會有怎樣的出息呢?!
【春聯的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讓的雜文隨筆07-01
雜文隨筆06-15
讓的雜文隨筆10-21
羈旅隨筆雜文隨筆07-02
隨筆日記雜文隨筆06-22
隨筆真的是隨筆的雜文06-29
隨筆記雜文隨筆06-21
永生隨筆雜文隨筆07-02
碎花雜文隨筆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