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抑或“故鄉”隨筆
今晚,思緒莫名牽系起潮汕,記起厚圃先生百年校慶專題講座上提及的一句“故鄉是用來懷念的,家鄉是用來生活的,而我的生活就在其中!碑敃r,我寫了一篇題為《我與故鄉的距離》的文章,里面寫道,“我從未真正意義上離開過潮汕,因而據此理而言,她對于我只是,或該說只能是家鄉,卻不知為何總感為距離所左。”
鋼筋水泥,是時代的標記,這標記的構筑在潮汕平原,已逾世紀,但其方式并不是樓房的鋪推開,而是泥石的裹卷起,在我看來,時代正將老潮汕從人們的眼中逐漸剝離,就連老城區僅剩不多的騎樓也被密如蛛網的`電線纏得近乎窒息,真不知還有哪處逃得脫這束縛,這是在帶走而不是留下。我從來認同將故鄉理解為“家鄉的過去”或“往日的故鄉”,對我來說也就是“老潮汕”,我對鋼筋水泥毫無感情可言,但對于灰土角、瓦片檐勾勒的回憶,我一直是視如珍寶的,就好似老舍有他的北平,我有我的老潮汕……都說,記憶是抵抗的姿態,但與時間對抗無疑將淪為失敗者,那么此時,我愿意接受這失敗。
說起老潮汕,最愛莫過潮汕歌仔,兒時外祖母都是哼唱著潮汕歌仔哄我入睡,即使當時并未聽懂多少,但一調動起那些調子,便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愉悅,想想,這都忘了多少年沒再聽過了……兩年前,我帶著對老潮汕的向往與懷念,不自量力地建立了現在的潮藝社,我自知自身的潮汕文化涵養不足以支撐起整個社團,除了拉來幾位好友相助,同時也多方面爭取學習的機會。
記得那是我第一次獲得準許進入藏書室,眼前排開的是整齊碼放的書籍,早已泛黃的面目證明了曾經歲月滄桑,那層厚厚的灰塵安歇下他們也不知多久了。我仔細取下,連上面的灰塵都沒敢揮手撣下,輕緩地一頁一頁翻看,生怕這書有了脆性,一抖便再也拼不起來,確定了這書籍的年歲,而且大部分在外是決計尋不到的,我甚至連呼吸都不自覺地放緩了許多。我在其中找到了幾本潮汕歌冊,一字一句的,竟也哼了起來,而其間的字句在我眼中就好似是刻在紙上的,顯得沉重而立體,記憶中曾有過,但眼前所見卻告訴我——大部分的潮汕歌謠就真的在時間長河的篩淘中只沉淀在了這書中。藏書室的那一趟踏足,才看清了我與“故鄉”之間距離的藩籬,還有在時間概念里肆虐的灰塵。
時代沒有錯,我們也沒有錯,時代發展他所期待的,我們重現我們所懷念的,這兩者并不矛盾,甚至我們該對此表示感謝,感謝——令我們有所懷念……
家鄉,故鄉,在厚圃先生的定義里,現在的我都有,但我并不想做區分,這于我,并無意義可言,無論身處何方,心總牽系潮汕,也終歸回到潮汕。
【“家鄉”抑或“故鄉”隨筆】相關文章:
故鄉到家鄉的距離隨筆02-08
故鄉隨筆03-10
抑或的解釋及造句03-20
命運抑或作文07-09
夢回故鄉隨筆02-10
故鄉的味道隨筆07-08
故鄉的水隨筆02-11
故鄉的魅力隨筆02-02
故鄉記憶隨筆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