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真的不香了雜文隨筆
椰風海韻公寓的走道里裝飾了許多番木瓜的圖案,每次走過,我都會想起一唱三嘆的《詩經.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和番茄、番薯、閩南人稱呼玉米的番麥等等一樣,前面加一個番字的,大致都是明清之際引入中國的,其后則大概都要加個洋字,比如洋火、洋釘、洋槍之類,唐代前后就會叫胡字,比如胡椒,胡瓜,胡琴。番木瓜是與木瓜不同的,記得《詩經》中的這首詩,是因為木瓜與海棠有關。張愛玲說:“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但香海棠卻屢屢見諸記載。
按照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津潤味不木者為木瓜;圓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澀者為木桃;似木瓜而無鼻,又大于木桃,味澀者為木李。”木瓜又名貼梗海棠,木桃為木瓜海棠。唐人錢起的《重贈趙給事》詩:“能迂騶馭尋蝸捨,不惜瑤華報木桃。”投我以木桃、木李,回報則不惜瑤華,演變為成語「投桃報李」則似乎已經不肯付出更多的回報,而且那種桃李也不像今天的桃李那樣宜于食用。
海棠為四川盛產,有“蜀客”之稱,唐人吳融說:“蜀地從來勝,棠梨第一花。”陸游則把海棠擬人化了,他說:“蜀姬艷裝肯讓人,花前頓覺無顏色。”而且蜀地還有與眾不同的香海棠。唐嘉州刺史薛能《海棠》詩說:“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也說:“嘉州海棠色香并勝,猶如香海棠國。”不僅嘉州,唐朝的《百花譜》說:“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香海棠出現于唐人的記載之后,到了宋朝,蘇東坡在黃州有《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相傳還曾手植一株香海棠于常州居所。明初巴陵縣主簿葉子奇寫的.《草木子》說:“世謂海棠無香。西蜀潼川府所屬昌州而海棠獨有香。故昌州號曰海棠香國。州治前有香霏閣。每花或二十余葉。香氣醲郁。”到了光緒年的《榮昌縣志》則有“昌元八景圖”的“棠堰飄香”,并有謝金元詩:“地接巴渝據上游,棠香自古屬昌州。”所以榮昌有“棠城”之稱。一直很羨慕“昌州香夢接嘉州”的意境,所以多次在嘉州的樂山、昌州的大足一帶探尋過香海棠的蹤跡,直到2010年底看到《重慶商報》懸賞十萬尋找失傳已久的香海棠,才知道香海棠已經消失了。
張大千也把香海棠作為家鄉的名片,曾說:“我家香國為鄰國,天下海棠無香,獨吾蜀昌州有香,志稱海棠香國,與吾邑接境。想到花時意便消,長恨少陵無性,一生不解海棠驕。”他提到杜甫一生不言及海棠另有原因,而且在成都的杜甫也未必知道有香海棠。不過我因此明白,許多美好的東西,都需要不斷吸收不同的成分才放出異彩,不然就會退化到原始狀態去。或者它竟然已經基因突變,就像瓊花一樣,再也沒有了。
【海棠真的不香了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隨筆真的是隨筆的雜文12-01
我是認真的雜文隨筆12-19
芹香子雜文隨筆12-24
融香歲月雜文隨筆12-06
大魚海棠深埋的無言雜文隨筆12-02
真的,我這次真的是放棄你了雜文隨筆01-07
不走心的隨筆雜文12-19
愛過,不后悔雜文隨筆01-17
學會不抱怨雜文隨筆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