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子手巾隨筆
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把陜北人頭扎白色毛巾,昂首笑傲蒼穹的形象展示給了世人。
“羊肚子手巾”,指的是當年那種被北方農民包裹在頭上的白色毛巾,因其表面的線絨酷似山羊肚子翻過來以后附著在上面的絨毛,所以,陜北人就把它形象的稱之為“羊肚子手巾”。
曾幾何時,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農民,一年四季,頭頂上都會戴著一塊白毛巾,而且地域不同,佩戴的方式也不同。在我的印象中,晉冀魯豫平原地區的農民,大都是把毛巾往頭上一蓋,然后抓住毛巾的兩個角在腦后交叉一拉就好了,類似電影《地道戰》老村長的那種頭飾;而陜西關中地區的農民,則是把毛巾隨意地往頭上一蓋,用來遮陽或擋汗,故有“手帕頭上戴”之一怪。
然而,地處黃土高原的陜北人戴頭巾的方式則是把毛巾圍在頭頂上,將頭發整個包裹在毛巾里,然后拉住毛巾的兩端擰兩圈,再把兩端向前繞到額頭上方,交叉一掖,額頭上便豎起了兩個毛巾的邊角,猶如山羊的兩只犄角,高傲地上翹。立馬,陜北農民那種果敢剛毅、桀驁不馴的個性便濃濃地洋溢出來了。
陜北人用毛巾裹頭,是陜北人聰明智慧的一個縮影。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氣候和環境十分惡劣,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為了應對這樣的惡劣環境,陜北人就用一條普通的毛巾就解決了應對的'難題:夏日里,酷熱難當,干活時圍一塊毛巾,既可消暑,又可當汗;冬季里天寒地凍,羊肚子手巾將頭和耳朵一包,就可以抵御寒冷,勝過戴頂大棉帽;春秋時節風沙漫天、黃土彌漫,羊肚子手巾便成了人們最好的防塵工具。
陜北早晚溫差較大,“頭不涼,體無恙”。自古以來,陜北人認為頭是人體最怕涼的地方,所以,頭裹毛巾,是人們保護身體的必要舉措。如此看來,陜北人戴毛巾,應該是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舉,是智慧的結晶。
其實,陜北男人們隨身攜帶的那條白羊肚子手巾是具有多重功能的:
首先,它是一種裝扮。那個時候,男孩子一般結婚都比較早,十七八歲就成家了。于是,他們就會把羊肚子手巾扎在頭上,標志著他們已經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像男子漢一樣獨立勞作、獨立生活,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同時也意味著他在家里也具有了說話的權利和地位。
其次,它還具有御寒、遮陽、防塵的作用。
還有就是在野外勞作遇到有水的地方,或是收工回家路過小河的時候,羊肚子手巾自然就成了洗漱的工具了,人們用它洗去勞作一天的疲憊和乏困……
總之,羊肚子手巾是陜北黃土高原一道沿襲了無數代的亮麗風景線!那是男子漢的標志,也是陜北人吃苦耐勞、不畏艱難、勤奮耕耘、頑強生存、樂觀豁達的情操和信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陜北的環境和氣候也在不斷的變好,羊肚子手巾也因此就逐漸地退出了人們的生活,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陜北即將消失的一道風景線。
如今,頭扎羊肚子手巾的陜北人是越來越少,幾乎見不到了。只有一些極少數的老人還保持著原有的生活習慣,仍然舍不得丟掉那陪伴自己幾乎一生的羊肚子手巾。因為,那是他們的記憶,也是他們一生的歲月!
盡管羊肚子手巾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令人欣慰的是它又以另一種方式根植于陜北高原的這塊黃土地上,而且生根發芽,茁壯長大,怒放在陜北民族文化的百花園中,越來越茂盛、越開越鮮艷了!
不是么?
那塵土飛揚,喊聲震天,龍騰虎躍,氣吞山河的安塞腰鼓群里,滾動的不正是羊肚子手巾泛起的白色浪潮嗎?
那身著彩裝,手持花傘,搖頭擺尾,輾轉騰挪的秧歌隊伍里,不正是羊肚子手巾把那些年輕的后生們裝扮得一個個英俊灑脫,氣宇軒昂嗎?
那高高的山圪梁梁上,險峻的崖畔畔上,不正是那些頭扎羊肚子手巾紅腰帶的后生們拉著架子扯著嗓子,聲嘶力竭地給對面梁梁上“二妹子們”釋放真情嗎?
那燈火闌珊的場院里,人們不正在圍著那位頭扎著羊肚子手巾的說書老藝人,聽他用哀婉凄愴的聲調訴說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喜怒悲歡嗎?……
誰說羊肚子手巾已經銷聲匿跡了?誰說羊肚子手巾退出了歷史舞臺了?
事實上,羊肚子手巾在陜北人的精心呵護之下,在眾多陜北民俗文化傳承人的演繹之下,更是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態更多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我相信,羊肚子手巾依然還是這塊黃土大地上永遠不會消失、必定璀璨耀眼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羊肚子手巾隨筆】相關文章:
父親的白羊肚子手巾散文10-25
羊脖子隨筆02-11
披著狼皮的羊隨筆06-20
三羊開泰隨筆07-21
羊羊家族新成員的中班教學隨筆07-13
灰太狼和暖羊羊雜文隨筆01-12
《母親的手巾》閱讀理解與答案05-11
肚子里灌墨水雜文隨筆01-11
書靈筵手巾的翻譯賞析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