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卜雞蛋茶生活隨筆
一鍋開水本無特別之處,關鍵要看投進去的是什么。倘若放個雞蛋便煮得硬邦邦,若放根胡蘿卜,恰恰相反——煮軟塌了,沒個樣子。最妙的是撒把干茶葉,與沸水彼此成全,喜得一杯香茗。
其實,人生也不過如此:人融入社會便是被投進了一鍋沸水。若是像雞蛋,便會被生活折磨得劍拔弩張、鐵石心腸。若是像胡蘿卜,自然是要成個“好好先生”,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與其在“沸水”中煎熬,何不讓自己做把干茶葉,在沸水中舒展開來,得了想要的,也做了該做的。
融入“大我”的同時,不能忘的是“小我”的個性。總不能到頭來被水淹沒,不知所措,不知不覺地被同化,迷迷糊糊地忘了自己是誰,要往哪里去,辜負了爹媽給的獨一無二的染色體。
張愛玲說過,“裝扮得像樣的人,在像樣的地方出現,看見同類也被看見,這就是‘社交’”。人為了“像樣”常常戴上面具,而且“變臉”似乎是門無師自通的學問。面具戴久了就干脆“長”在了臉上,人從此遺忘自己本來的模樣。人會時不時地沾沾自喜,以為臉上的面具制得精致,卻不知早已濫俗得滿大街都是,丑陋而拙劣。
人為了“合群”做出的努力并不曾止步于此。走在“丟失自我”的陽關大道上,越來越多的人一路歡笑一路歌。譏諷他人的丑態、戲謔世道的復雜,玩弄世俗的名利。更為日;谋闶遣幻魉缘摹皽悷狒[”。并不在意是耍的猴還是舞的棒,只顧拍手樂呵便是人生一大“快事”。
有了一群捧場的,娛樂文化的發展自然是蒸蒸日上。從直播產業的盛行便可窺見一斑,人一旦被賦予了窺探他人生活的自由,便再也難分出精力來投向自我,甚至置之不理自己手頭的“爛攤子”,靠臆想過上“充實”的生活。《娛樂至死》一書中描繪的世界越發清晰起來: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此時再論“人”,怕是配不上那頂天立地的一撇一捺,倒是像根草,哪兒有風往哪兒倒。
人要是想活出個人樣來,必須要拿出些精神氣魄來,做些真正屬于自己的選擇。在被問及“你這輩子做了些什么”時,著名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老先生答道:“裁了一塊布!辈槐撑炎约旱膩砺罚贿@一點,便值得尊敬。
安德烈·馬爾羅在《人的條件》一文中指出:“人是世界上唯一預先知道自己要死的動物,人要根據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條件,做出自己的反應。這種反應就是不斷地發現自我并尋找自我出路,從而實現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固然,“群體是沒有理智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個人的理性要向群體的“弱智”繳械投降。人走進群體只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思想拿去與他人融合,這種融合的目的在于使微弱聲音擴大化,而不是去做群體的奴隸。所謂“群體沒有理智”,也只是因為此時感性的“沖動”更具凝聚力。
社會這鍋沸水依然在沸騰,你我都沒有能力去降低它的溫度,但我們可以堅守自我,可以選擇做胡蘿卜、雞蛋,或者,是把干茶葉。
【胡蘿卜雞蛋茶生活隨筆】相關文章:
《茶》生活隨筆02-23
從茶中品生活-生活隨筆06-04
賣雞蛋的婦人-生活隨筆04-02
喝晚茶-生活隨筆04-18
茶與生活-心情隨筆05-04
雞蛋茶散文08-25
茶與靈魂生活-隨筆700字04-10
生活隨筆:中國茶與咖啡04-04
我學會了打雞蛋生活隨筆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