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的隨筆作文
端午節隨筆作文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于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于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劃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尸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為它能吃粽子和綠豆糕,更因為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隨筆作文二
“神舟同慶,端午佳節,龍舟粽子,同祭屈原”,寥寥幾句詩便把這個中國傳統節日的要素勾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始終不忘在今天吃粽子、賽龍舟,以此緬懷一位偉大的愛國者。
盡管身在繁華的都市,可是相比以前在農村的時候,我竟覺端午的氛圍非但沒有減弱,反有更熱烈之狀。超市里,粽子這一陣子可真是琳瑯滿目,成了搶手貨。大包小包的人們,很多人的包里總少不了一包粽子。農村里的粽子就和農民一樣樸實,可是在城里,粽子也有三六九等,價格不一。但不管哪一種,銷路總是不錯。畢竟端午,這是一個傳統,時下的中國,傳統也是商機,這一點早就見怪不怪了。當然,端午也并不一定要吃粽子,也可以去吃肯德基、麥當勞,反正過節嘛,有過節的意思就行。其實要我說來,在城里,是個節日比是什么節日更引人關注,因為過節發錢的可以發錢,拿紅包的可以拿紅包,分禮物的可以分禮物。我知道在很多人心里這才是更重要的,哪管它具體是個什么節日呢?我們在這樣的一個世界活著,已經習慣于這樣一個現實了。
然而現實歸現實,對于傳統,中國人至少從行動上來說還是重視的。買粽子是一出,賽龍舟更是一部大戲了。前日,瀏陽河里就熱火朝天,一浪高過一浪。盡管我沒有親往,但看回來的舅外公“演說”的表情,想是非常不錯。晚上再看新聞,才知原來鳳凰古城的龍舟賽規模還要大。遙想去年端午岳陽汨羅縣海內外同慶,中外媒體爭相報道的盛況,此情彼景,記憶猶新。乎乎又是一載,不知今年洞庭湖畔的屈公故地,其景若何?想來雖不及往年,亦不減端午之本色也!
我這個端午說來也過得不錯,早在前晚,姨媽即已白紙黑字列出了今天所有菜肴的名單,今天一切照單辦事。對于我來說,一桌豐盛的晚餐倒是次要,更重要的是能把這么多親戚聚在一起營造一個節日的氛圍。對于中國人,除了過節,還有何事更能讓親人團聚呢?晚餐時我的話不多,但我的思潮卻不曾止息……“每逢佳節倍思親”,轉瞬間我離家四年了,四年的時光又怎能割斷一個游子對故鄉的思念?尤其當游子并不如意的時候,他總會想到故鄉!我也說不清現在的故鄉到底對我意味著什么,我只知道我的`故鄉啊,在我抑郁的時候,一個個片斷就會閃爍在我的周圍,那是童年的影子吧,哎,那山,那水,還有那些人……
端午節隨筆作文三
端午節,一個傳統而古老的節日,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中,有幾個人能記住這樣一個節日?越是著一種古老的節日,越值得人們思考,留住這些節日的靈魂。
我喜歡一些古老的節日,因為它們引人深思,追懷歷史。
又是一年粽飄香,傳統端午佳節到了。今年是國家節假日體系調整后端午放假的第一年,要讓第一個有假日的傳統端午佳節過得更有現代意義,就要把節日的傳統習俗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文化理念加以銜接,不斷挖掘傳統節日習俗的現代文化內涵。
吃粽子、祭屈原,過去只是人們在沒有解決溫飽時希望過節能滿足對香粽美食的向往,在文化生活單調時希望過節能滿足對文化享受的奢求,而今天,要讓吃粽子、祭屈原這些傳統習俗,作為一種承載儀式和典禮,展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表達人們拼搏向上、奮發進取的偉大民族情感。
龍舟競渡,過去只是農民展示村落實力、家族勢力的一種途徑,有時對競賽名次的無理爭奪,甚至演變成龍船競“斗”,龍船競“賭”,而今天,要讓龍船競渡成為過上小康生活后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一種水上健身項目,成為居住在沿江沿河兩岸農民以傳統體育競賽方式迎接北京奧運會的實際行動。
物質生活水平在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不斷增長,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民俗和活動既要承載傳統,更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意蘊,只有這樣,傳統的中國節日才會有生命力,古老的中華節日文化才會放射出愈發璀璨的光彩。
端午節隨筆作文四
快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粽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粽子的粽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濕,洗干凈,然后開始包粽子。她拿起一些粽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后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后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粽葉,壓緊,按平,折疊,最后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粽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粽子包完后,她就把粽子放進鍋里,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里飄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里抓起一條粽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里,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粽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盡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后,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端午節的隨筆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隨筆作文02-28
端午節隨筆作文05-08
端午節作文_端午節隨筆作文五篇09-07
端午節隨筆初中作文范文02-28
關于端午節隨筆初中作文05-08
2020端午節隨筆初中作文04-11
過端午節的作文優秀隨筆12-17
端午節隨筆作文(精選32篇)06-06
難忘的端午節 學生隨筆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