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心靈捕手隨筆
作為教育者,我們普遍對教育抱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立德樹人”的使命更讓我們堅守良心志業。在教育教學中,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諸多問題,留下不少遺憾。讀完趙希斌博士編著的《聽,學生在說:故事里的教育心理學》一書,讓我以更清晰的視角審視曾經走過的教育之路;以更獨特的眼光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故事;以更專業的精神去應對痛并快樂著的教育征途。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天眼”,那就是做學生的心靈捕手。
首先,教師要具備較高的“學科素養”。在趙希斌博士看來,“學科素養”有三個特征:一是終身受益的、高度可遷移的、支持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素質;二是教師對學科有深刻的理解,體現其高度的專業性;三是學科發生發展的源動力,是最能展現學科的美和核心價值的內容。可以說提升“學科素養”是一個教師安身立命之所在。一個教師只有具備“學科素養”方能贏得“學科尊嚴”和“個人尊嚴”。
作為中學政治教師,我特別關注書本上涉及到的外語、政治、歷史等學科的案例。在“教學方法篇的引言”和“巧打比方提興趣”兩章節中,給我的印象頗深,感觸頗多。一個已經退休的60多歲的老人沒被學生“尊稱”為“英語老太”,卻通過減負、高效的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水平;一個“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即使是以視頻的方式進行簡單教學,也能夠深深地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所展現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體現了他們的核心能力、專業素養。可以說,具備“學科素養”是作為一個成功的心靈捕手的重要條件。
其次,教師要堅持“學生立場”。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以案例的形式來看待教育、看待教師。從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學生內心的感動、委屈。在學校,學生的很多情緒都和教師有關,但并不是每個案例涉及到的教師都能“看見”并愿“看見”學生的情緒變化。這就像一道分水嶺,具備了“兒童立場”的教師能夠走進學生的內心,得到學生由衷的喜愛和尊敬,而不具備“兒童立場”的教師則有一道“鴻溝”隔在師生之間,從此天各一方,形同陌路。
在《不能只見分數不見人》這一章節的案例中,我明顯感受到了學生對老師強烈的愛與恨。于老師在停電的漆黑的教室里沒讓學生點著蠟燭學習,而是與學生聊人生談理想,互訴衷腸。在我看來,若干年以后,于老師課堂教了什么,學生不一定記得,但那一晚的心聲吐露,一定會成為這個班的孩子的永久的.記憶。
這讓我想起了圣愛克蘇佩里的《小王子》,作者以小王子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對于數字(金錢)的熱衷,對于人的熟視無睹,透視出成人世界的空虛和愚妄。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有“兒童意識”,堅定“兒童立場”,尊重“兒童差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最后,教師要做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教師自身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格魅力是一種教育力量》這一章節中教生物的賴老師,他并不是案例主人公的班主任,但在案例主人公的眼里,正是賴老師的介入,讓他擺脫了評選省三好學生失利的陰影,并且成功卸下了身上的包袱和枷鎖,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度過了高三最后的時光,并且順利地走進了名校。賴老師所做的一切都顯示了他的慈悲,他現身說法幫扶學生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鄭重地審視自己以及自己的未來。對于該案例的主人公來說,賴老師就是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雖然可能有且僅有一次“一席談”。
要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除了上面所說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我們還應注意自己的一些工作方法是否合適妥當。否則,不恰當的做法,會打擊甚至傷害學生,這有可能導致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也就是“習得性無助”。
哲學家所說的教育是靈魂喚醒的真諦,其實是心靈的對接。只有心與心對接了,才能悅納彼此,才有教育實效。
【做一個心靈捕手隨筆】相關文章:
《心靈捕手》經典臺詞04-11
呵護心靈隨筆03-14
心靈語句隨筆03-20
讓心靈跳動 教師隨筆12-05
美麗心靈 教師隨筆12-05
生活隨筆:心靈的鐘聲04-01
射進心靈的陽光 教師隨筆12-05
走進心靈事半功倍 教師隨筆12-05
心靈之美 (學生隨筆)12-06
心靈飄過校園(教師隨筆)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