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
第二單元
一、單元課文特點
1、從文體上看,《紀念劉和珍君》是雜文,《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是演說辭,《過萬重山漫想》是散文,《簡筆與繁筆》是文藝隨筆。
2、從表達方式上看,四篇文章雖根據文體特點各有側重,但都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來表現主題。
《記》在敘述了劉的生平經歷及遇難經過后,以議論抒情提示了“三.。一八”的教訓及其深遠意義。《簡》作為一篇文藝隨筆,論述了“寫文章要繁簡得當,各得其宜,各盡其妙”的道理 。《過》和《講》兩篇也是敘述、議論、說明、抒情綜合運用。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從而透徹理解文章,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2、體會演說辭、文藝隨筆的特點 ,學寫演講稿、文藝短評。
3、理解文中比喻、比擬、反復、反語、設問等修矢的運用及表達作用。
4、復習初中單句、復句知識,掌握常見關聯詞。
5、了解舊社會的黑暗,繼承中華民族光榮的革命傳統,繼承發揚“五四”精神,樹立“為中華之騰飛而努力讀書”的遠大理想,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三 、單元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要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進行。
2、這四篇文章,寫作時間上各不相同,跨度較大,文章文體特點、表現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只有結合時代背景和文體特點理解全文,才能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這也可算作學習中的一個難點。
3、演說辭、文藝隨筆都屬于應用性文體,我們不僅要通過文章的學習體會這種文體的特點,而且應該積極指導實踐,學習它們的一些寫法,為今后的自覺運用服務。
四、本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計劃8課時。依課本安排,精講課各兩課時,自讀課各一課時,重點落實本課“理清思路”的教學重點,其余內容留作課下深入理解,一節作文指導課,一節實踐課。
第六課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預習:本文內容深刻,時代距離較遠,難度大,課前的預習是必要的。 可提出如下要求: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弄清生字詞的意義;
2、記下閱讀中遇到的障礙、發現的疑難(課前交老師及時匯總);
3、思考一個問題: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紀念了劉和珍君的哪些事跡?
第一課時
任務:理解課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步驟:
第一步:檢查預習情況。可請一兩位同學著重匯報預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其他同學補充,也可由教師匯總介紹同學預習中提出的疑問。目的在于啟發思路,引導思維方向。
第二步:簡介“三一八”事件的有關背景及作者寫作此文前后的思想、行動,為學生理解文章提供一定的幫助。
第三步:朗讀課文,正音正字。可由教師示范朗讀第一部分,接著請六位同學分別朗讀二至七部分(也可先讀二至五部分)。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感情朗讀,把學生引進課文的情境之中。
正音正字,可視學生實際而定。
第四步:討論分析課文。
1、課文紀念劉和君的哪些事跡?從這些事跡中,你可以認識到劉和珍君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2、文章為什么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么要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復說“無話可說”?
問題1,討論內容見“課文說明”一,目的在于弄清課文的中心思想;問題2,討論內容見“課文說明”二,目的在于弄清文章的思路。
討論方法:問題1,可先請若干同學,按預習筆記,講述課文所記劉和珍的事跡;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剖析關鍵字詞的含義,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強調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向往和對真理的渴求。可由教師示范分析一件事,余下的讓學生通過小組議論的方式去解決。
問題2,可先讓學生劃出課文中先后反復出現的“有話要說”,“無話可說”的語句,然后逐一分析有關語句分別出現在什么地方,針對什么而言,含義是什么。同樣,可由教師先示范分析一例,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余下各句。
在討論上述兩個問題時,應引導學生順帶歸納課文一至五部分的段意。討論時,教師巡視輔導;討論后,可分別請幾位同學匯報討論結果。
第五步:小結
1、討論問題1時,體會作者“悲”的感情;討論問題2時,繼續體會作者“悲”和“憤”的感情。教師小結時,應注意將“悲”與“憤”匯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而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沉痛的悼念與憤怒的批判相結合。
2、布置作業
(一)復習課文,著重探討課文第六、七兩部分的含義。
(二)完成“思考和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任務:理解魯迅先生對“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體會有關重點語句的含義,進一步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步驟:
第一步: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第二步:討論分析課文六、七部分。
第六部分內容較深,可主要由教師講解,著重講清“煤”的比喻和所引陶詩的含義,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魯迅是如何從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愿不是一種有效的斗爭形式,為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只要是為人類歷史的前進而付出的代價,這血就不會白流。
第七部分,可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討論第二段的中心、各句間的關系以及關聯詞的作用,進而聯系第三段,理解魯迅先生如何通過回顧歷史高度評價劉和珍等烈士死難對于將來的意義。討論中應引導學生注意對“中國女子”、“壓抑至數千年”等關鍵詞語的理解。
第三步:討論有關重點語句的含義。通過以上的討論、講解,學生對課文的中心,作者的感情態度等,已有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可以以小組 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有關重點語句,各抒己見,互相啟發,以求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討論的內容及順序可作如下安排: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驚心動魄的偉大”、“偉績”、“武功”;
3、“中國人”、“庸人”、“茍活者”、“無惡意的閑人”;
4、“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思考和練習”二、三中還提到的其他語句,也應在討論中順帶加以解決。
第四步:總結。
1、歸納學生討論情況,明確對有關語句的理解;對學生 中意見分歧較大的某些問題,也可不急于統一意見,可引導學生課后繼續爭論。
2、明確本文的中心:紀念、揭露、歌頌,三者統一而以“紀念”為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露出的作者的悲憤感情;理解作者對“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
3、布置作業: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材料,寫一則三至五百字的簡訊,報道“三一八”事件 的真象。
[高一第二單元及《紀念劉和珍君》(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紀念劉和珍君》優秀教案
8.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10.高一物理《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