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貴
教學要求:
一、 根據“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解課文的“形”,并領悟蘊涵于中的“神”,體會散文“形”與“神”的辨證關系。
二、 領會并學習課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方法。
三、 培養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時數: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程序:
一、 簡介作者:
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
二、 學生初讀課文,從總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一)、學生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初步領略課文的意境。
在誦讀過程中,能讀準字音,找出體現文章線索的語句,用簡潔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按課文內容結構逐層細讀課文,來欣賞、理解、品味文章所展現的優美的意境。
1、 按作者行蹤給文章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十段) 第三部分:(第十一段)
2、 師生合作,共同討論,來逐層品味、欣賞課文:
第一部分:(第一段)由欣賞詩句的意境引出對詩句所描繪美景的贊美。
“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平闊的江面、隔岸的青山。
意境-美景:“極目一望,江水平闊,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數點,微痕一抹,出沒于煙雨迷蒙中。”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十段)由眼前的景色明麗、秀色天成的富春江勝景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抒發了幸福之感,驕傲之感。
按照作者的行蹤,本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2~6自然段):乘船暢游富春江。
第2自然段:著力描繪水中、岸邊的畫面。
第3自然段:由眼前的美景聯想到相關的歷史和人物,引起了“人世變幻,今古皆然”的慨嘆,寫出了青山綠水永在的不爭事實。
第4自然段:由聯想轉到回想詩僧蘇曼殊“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的吟詠。
第5自然段:從“心頭幻象”回到眼前“江水平闊,浩渺如海”的富春美景,段末一句照應開頭第一自然段。
第6 自然段:借“人影”的“漂浮飛駛”,寫盡了游江的欣喜之情。
第二層:(7~10自然段)登樓觀賞富春江。
第7自然段:寫在春江第一樓,遠觀富春江面,近觀鸛山風景,青山綠水烘托出詩一般的美的意境。
第8自然段:寫嚴子陵釣臺。借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更“增加自然風光的嫵媚”。
第9自然段:將富春江的陰柔之美與黃山的陽剛之美作比,產生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
第10自然段:與孟浩然及自己在瑞士“山川信美非吾土”的落寞之感相比,寫出現在身處富春江上,身居祖國大好河山的幸福之感、驕傲之感。
第三部分:(第十一段)告別奇山異水,借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對富春江風景的描寫,間接地表達了對富春江溢滿心頭的依戀之情。文末一句既與開頭呼應,巧妙點題,又留下令人遐想的無窮韻味。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形”與“神”的關系,品味文中的精彩之筆,理解關鍵性詞語的深層含義。
教學程序:
一、 學生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形”與“神”的關系:
文章的主旋律:“極目一望,江水平闊,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數點,微痕一抹,出沒于煙雨迷蒙中。”
文章的主旋律始終貫穿于全文,在文章的第一、五、十一自然段中一一展現。
文中關于吳越鏖戰引發的有關人世變幻的慨嘆,蘇曼殊“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的吟詠,與黃山比美,回憶在在瑞士“山川信美非吾土”的落寞之感,都一一回到富春江上“青螺數點,微痕一抹,出沒于煙雨迷蒙中”的主旋律。
二、 精讀課文,品味文章的語言:
季羨林先生文章的語言特色是十分重視在淳樸恬淡、天然本色中追求繁復絢麗的美。在他的筆下,富春江的美實在令人心醉。
“極目一望,江水平闊,浩渺如海;隔岸青螺數點,微痕一抹,出沒于煙雨迷蒙中。”“江水青碧,水聲淙淙。艇上偶見白鷗飛過,遠處則是點點白帆。黑色的小燕子在起伏翻騰的碎波上貼著水面飛行,似乎在努力尋覓著什么。……但也之件他們忙忙碌碌,匆匆促促……岸上則是點點的越山,飛也似的向艇后奔。一點消逝了,又出現了新的一點,數十里連綿不斷。”“它漂浮飛駛,‘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時隱時現,若即若離,追逐著海鷗的翅膀,跟隨著小燕子的身影,停留在風帆頂上,飄動在波光瀲滟中。”這些描寫絕無辭藻堆砌之感,用詞自然天成,卻呈現處如此誘人的風景之美。
本文在語言上的另一特色 ,那就是文章的音樂性。文中譴詞造句,十分注重節奏和韻律,句式的參差錯落。
“層樓疊閣,曲徑通幽,花木扶疏,窗明幾凈。”這些十分流暢、一氣呵成的四字句非常講究對仗的工整和音調的和諧合轍,讀起來既順口又流暢。
“追逐著海鷗的翅膀,跟隨著小燕子的身影,停留在風帆頂上,飄動在波光瀲滟中。”這四句強調了節奏和復沓。
三、要求學生帶著感情朗讀全文,再次體會作者的熱愛祖國河山,熱愛幸福生活的感情。
四、作業:1、完成課后練習二。
2、熟讀課文中涉及到的古詩詞,體會文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涵。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