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光遠中學語文教研室 王新偉 王加文
課文,是學生練習寫作的藍本。怎樣充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教師在講清、講精、講活的同時,應有機地將課文中包含的寫作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寫作能力。課文、作文同步教學(即一邊分析課文,一邊用課文的內容和特點指導學生練習寫作),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借鑒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為閱讀借鑒是寫作的必要條件,而寫作則是閱讀吸收的直接表達。我在講《懷疑與學問》一文時,運用本課的標題、論點、論據、結構,指導學生寫與課文標題、論點、論據、結構相似的文章。具體講授方法如下:
一、從課文的標題引出作文標題
《懷疑與學問》標題是一個并列結構的短語。這類標題是從兩方面寫起,對二者的關系進行辯證闡述:“懷疑”是“學問”的前提,而“學問”則是“懷疑”的最終目的;對于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又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要有學問,必須要有懷疑精神,所以標題雖是并列結構,但位置不能顛倒。課文的標題是一個并列短語,作文的標題也應從并列短語考慮。從課文的標題引出作文的標題--《閱讀與寫作》,這個標題就是從課文標題中演化而來。閱讀是寫作的前提,而寫作則是閱讀的最終反映。沒有閱讀就沒有輸入信息,沒有寫作就沒有輸出信息。這兩個詞一先一后,對于哪一種文體的寫作,都要經過閱讀,因閱讀而思索,因思索而上升為條理性的寫作。要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必須先閱讀,所以標題也是不能顛倒位置的。課文的標題和作文的標題都是并列結構,都是闡述二者之間的關系,但它們的重點應放在前一個詞上(即“懷疑”“閱讀”)。
二、從課文中的論點引出作文中的論點
課文開頭引用名人名言作為全文的中心論點。這個名言是“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這個名言放在篇首,起了統領全文的作用。根據課文開頭的名言作論點的特點,我在作文中引導同學們也在作文開頭以引名言作論點。這個名言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名言也放在篇首,起統領全文的作用,且對于全文展開論述進行定調。課文的中心論點和作文的中心論點,都引名言,都放在篇首,這就將課文、作文有機地聯在一起,從中進行閱讀(講解)與寫作(輔導)。
三、從課文中的論據引出作文中的論據
議論文的論據(材料)有兩類:即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課文以這兩類論據來證明論點。如文中第四段用“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用這兩個事例來論證“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六段舉了戴震幼時讀書善于提出疑問的事例來論證“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除用事實論據之外,還用道理論據。如五段引用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作文論據(材料)也用這兩類論據來證明論點。我給學生提供事例論據有馬克思在閱讀數量驚人的書籍基礎上,才寫出了《資本論》;司馬遷閱讀了大量的皇家之書,寫出了《史記》;魯迅的雜文、小說都是在大量閱讀基礎上而寫的,來證明寫作是閱讀運用。再提供道理論據,如果不閱讀,寫作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閱讀是寫作的源泉,是寫作的“根”。有了閱讀,寫作才是有源之水。用正反說理來證明:閱讀是寫作之源。課文的論據,為作文提供了很好論據,教師靈活引導學生“嫁接”自己之“木”,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思維能力。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就地取材”。講讀課文讓學生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整理,獨立完成自己的寫作。
[一次課文 、作文同步教學改革的嘗試(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7.美術教學改革論文
8.開學第一次廣播稿
9.草的課文課件
10.課文神鳥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