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茅坪鎮初級中學 吳 云
著名作家高曉聲寫的《擺渡》是一篇現代寓言,被選進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二冊,讀此文令人有著獨特的擺渡之感,筆者認為《擺渡》有著奇特的美:
一、獨特的韻律美
《擺渡》初讓人讀起來,還以為是一首迷人的詩歌。因為它有詩的節奏、歌的韻律。這則寓言多用短句,而且多段分布,一般一句為一段,讀起來很有節奏感。與教科書配套的音帶正是根據這一特點加以配樂,所配之樂與文章內容的銜接性使人在聽朗讀錄音時受到音樂的熏陶。在勞動中產生的語言自誕生之時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音樂是語言的翅膀,語言與音樂的結合產生了美。聽《擺渡》錄音,就如在音樂殿堂里聽一首悠揚的歌,是那樣地沁人心脾。
二、豐富的人物美
《擺渡》中人物雖少卻向我們展現了人生百態。寓言里共有五個人:有錢的、大力士、有權的、作家、擺渡人。五個人分別代表著現實生活的五類人,一類人有一類人的個性:為渡過河去,金錢的占有者給錢上船,暴力的所有者施暴上船,權力的擁有者以權上船,靈魂的改造者憑真情上船。性格刻劃最豐富的擺渡人,對金錢來者不拒,對暴力低頭屈服,對權力欣然接受,卻沒有喪失人性的善良。這五類人是整個現實社會的縮影,通過他們來反映社會美與丑,是作者寫作的高明之處。每個人都要生活,都想達到自己的目標,有權者玩權,有錢者使錢,暴力者施暴。好一幅人生百態圖!
三、奇異的結構美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擺渡》的結構可以分為擺渡人擺渡、作家擺渡兩大部分,這種結構是奇特的。文章寫至作家過了河就結尾是可以的,因為它已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且也有了寓意:人應該用真情來生活,沒有真情,人就無路可走。但是,作者并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把它做為一個潛在的寓意藏于行文之中,及時將筆鋒一轉,寫到了“后繼者”的問題:擺渡人走后誰來擺渡?還會不會走如擺渡人一樣的路?讀完全文,我們才能明白作者更深的寫作意圖是寫人的精神生存問題。
四、深刻的寓意美
寓言是一種古老的文學體裁,所寫故事情節簡單,其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在寫作上多運用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法,寓意多有哲理性和諷刺性。故事是寓言的身體,寓意是寓言的靈魂。《擺渡》舊瓶新裝,用寓言來寫現代人生,藏寓意于故事之中,給人啟迪,引人深思:其哲理性表現在,作家的擺渡與擺渡人的擺渡是不同的,作家從人性的角度來擺渡,而擺渡人僅從生存的角度來擺渡;諷刺性表現在,多數人的表演是露丑,即把自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
五、寫作的空缺美
空缺是一種美,《擺渡》有空缺,這種空缺之美主要表現在:一是描寫空缺。作者沒有對有錢人、大力士、有權的、作家的外貌、動作、心理等進行過多地描寫,這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二是內容空缺。作家給擺渡人唱的什么歌,作者沒有寫。假若作家擺渡時,大力士、有錢的、有權的回來了,又要回到對岸去,作家與三個該如何對話?這都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作者郵箱: wuyun_0320@sohu.com
[《擺渡》之美(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感受語文之美
5.關于橋之美教案
7.擺渡人讀后感
10.橋之美的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