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議論文的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三段式”邏輯思路和論證結構。
重點 學習運用在對比中褒貶分明的論證方法。
2.學習運用在對比中褒貶分明的論證方法。
難點 學習準確、嚴謹、生動、活潑的語言。
3.學習準確、嚴謹、生動、活潑的語言。
教法 講讀法
4.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作風。
教具 小黑板
達標步驟 讀--議--講
本節知識點 學習運用在對比中褒貶分明的論證方法。
教 學 內 容 與 方 法 學生活動
一.導語設計:
師:上節課我們用提煉論點、加小標題及縮寫的方法整體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本文的邏輯思路、論證結構、對比論證方法,還要揣摩語言。
學生讀課文,揣摩課文語言。
二.研習課文
1.理清課文思路、結構,揣摩語言,學習對比論證。
師:一般議論文,在邏輯上是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在論證結構上又可分為:引論 本論 結論。大家看本文是如何體現這一思路和結構的?生:開篇提出問題,是“引論”;一二三部分是分析問題,屬“本論”;第四部分是解決問題,是“結論”。師:對。
先看第一部分“進步與成績”。本部分共7句話,第1句話是個長單句,怎樣劃分主謂賓?生:二十年(主),就是(謂)……二十年(賓)。師:單看“主、謂、賓”好象是個簡單的重復判斷,所以其修飾成分不容忽視。齊讀第一句。生:(齊讀)。師:第1句暗含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其中哪個詞用得特別精確?生:日益。師:如果去掉“日益”可以嗎?生:不行!叭找妗闭f明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的“結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師:對,不是程度很高,而是一天比一天進步。第1句話提綱挈領,肯定成績,齊讀第2句。生:(齊讀)。師:哪幾種給準確、有力?生:“何等膚淺”“何等貧乏””“深刻得多”“豐富得多”。 1。理清課文思路、結構,揣摩語言。2。學習對比論證。3。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討論、研究。
師:第二部分,由成績轉入談“缺點”,主要談了三方面: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列主義的應用,這些都是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
(第二部分的學習可以從略,將精力放在重點第三部分上。)
師:第三部分“兩種對立態度”。本部分是全文的重點、精華:提出了創造性的見解 “實事求是”原則。文中“這個意思”指什么?生:指上文談到的存在的“缺點”。師:既然上文已談到諸多“缺點”。這里為什么還要反復說明?是簡單重復嗎?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在對比中強化論證,使之更充分深入。師:是的。第二部分只是談了黨內存在的缺點和現象,還沒有深入挖掘這些缺點及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危害。第三部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到理論高度加以剖析。又將主觀主義分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用“對比論證”將主觀主義學風與馬列主義學風對舉,黑白分明,是非益彰,旗幟鮮明,突出了“改造我們學習”的重要性、迫切性。這一部分精彩語段迭出,多用對偶、排比、層遞等修辭,整散結合,讀來鏗鏘有力,酣暢淋漓,氣勢奪人。請一位同學朗讀“這兩種人都憑主觀……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鄙海ㄗx)。師:這幅對子形象地刻畫了哪類人?生:只會背誦馬列主義教條,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徒有虛名,而無實學的主觀主義者。師:是的。要把這幅對子會背會寫。寫議論文,最難的是見解上的創新。本文最大的創新就是提出了著名的“實事求是”原則。請一位同學讀:“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摹褪侵袊锩恰褪强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鄙海ㄗx)。師:“實事求是”,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原注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毛澤東的貢獻并不在于對這個詞作了現代化的通俗解釋,而在于把它提出來作為一個普遍性的原則。最初是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來作為學習態度的最高原則,后來又進一步發展為思想和行為的原則(鄧小平又把“實事求是”發展為黨和國家制訂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可以說,“實事求是”就是務實精神,是本文的主旨精神和靈魂。提出“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給全黨改造學風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1。學生思考:文中“這個意思”指什么?
2。請一位同學朗讀“這兩種人都憑主觀……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結合鄧小平的《講講實事求是》一文,對照閱讀會有更深的認識。鄧文中反復強調這一原則,并有了新的發展。也提到延安整風運動和毛澤東的三個報告,其中就有《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齊背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解釋。生:(齊背)。師:第三部是“分析問題(本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將此部分散讀一遍。生:(散讀)。
將此部分散讀一遍。生:(散讀)。
3.布置作業
文章說:“我們走過了許多彎路,但是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請結合這句話,聯系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議論文。
聯系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改造我們的學習(第二課時) (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橋的第二課時教案
2.改造我們的學習讀后感范例
4.六國論第二課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