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縣中學 郭榮蓮
內容提要: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老師不能在閱讀課上大施“講”的功夫,而應該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好(hào)讀,會讀。
關 鍵 詞:語文能力 閱讀能力 激發興趣 培養習慣 訓練速度
這個學期,我校各年級都開設了一種新課型--語文閱讀課。原因是有些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總習慣于一講到底,很少給學生自己閱讀的機會,加之師生們普遍存在的“語文不能考高分”的教與學的觀念,自習課讀一讀短篇美文被老師看成是“不務正業”,學生花上時間閱讀名篇名著更是不能也不敢。學生沒有自己閱讀的時空,沒有更多的與文字打交道的機會,理解文字的能力當然就差,以至于多年來我校的高考語文成績都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這對于我們這個正在起步、正求發展的學校來說,當然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好在我們的校領導有眼光:認為語文是基礎的基礎,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抓好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對其它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會有幫助,語文教學的改革應是其它學科教學改革的先行者,是我校教學改革的重頭戲。這樣,一種與“語文講析課”(以教讀為主)并列的“語文閱讀課”(以自讀為主)應運而生。
的確,“語文閱讀課”的開設,為學生的“自讀”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時間,為學生“自讀的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機會。那么,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老師究竟該做些什么呢?以下為我的一孔之見,不對之處,請同行們指正。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古代從孟子開始就主張讀書“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倍睦韺W研究表明,人的各種活動都由一定動機引起,并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因素,是一種心理需要。學習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而興趣又可直接轉化為動機。對于閱讀,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有“自得”的動機,才更有可能提高自悟的能力!胺哺挥谐尚У膶W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語文閱讀課”上,我們老師最要緊的是千方百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首先,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學生的閱讀內容。
開設“閱讀課”以來,我們老師因考慮到學生沒有很多的課外閱讀內容,就花大力氣精心翻印了好多好多的材料發給學生,其中有詩歌,有散文,……。應該說,這些材料有很高的鑒賞價值,讀得好,讀得深,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是相當有好處的,這與高二上冊的教學要求也是一致的?墒,后來的調查表明,對老師印發下來的材料表特別喜歡的學生不到16℅,一般喜歡的只有58.8℅,卻有60℅的同學希望能在兩節“閱讀課”里分出一點時間來讀他們自己選擇的書,10℅的同學建議給他們提供“名著縮印本”,還有的學生說什么一見到老師捧著一大疊材料,心里煩就想睡覺,原因是不喜歡看那些東西,而喜歡看的又不準看。面對學生的“不領情”,我們為選材料、印材料辛苦了半個多學期的老師內心肯定不是滋味。但這是否能夠說明,我們給學生的不是學生最需要的,那學生又怎會有濃厚的興趣去閱讀呢?沒有興趣閱讀,又怎能談提高閱讀的能力呢?因此,我以為,統一印發給學生的材料不宜過多,即便印,也應該是學生最需要閱讀的材料。如教《念奴嬌 赤壁懷古》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所體現的蘇軾思想,就很有必要印發一些關于“蘇軾生平經歷”的材料。統一閱讀的材料不算多,學生在讀完之后,就可以用一些時間去尋找、選擇符合自己口味的材料來讀,即使學生讀些趣味故事、幽默笑話,老師也不應阻攔,不應責怪。因為對文學鑒賞感覺太難而又有興趣接觸文化快餐的學生,一般都是閱讀能力偏差的同學,只要他們有興趣讀,并且讀得認真,讀得仔細,對提高閱讀理解力都會有幫助。目的同樣能達到,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學生的閱讀方式。
讀書的方式多種多樣:朗讀、朗誦、默讀;精讀、略讀、速讀;范讀、試讀、復讀;單讀、齊讀、散讀;分組讀、分角色讀、接力讀;述讀、譯讀、抄讀、批劃讀;猜讀、研讀、賞讀、背讀……學生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閱讀,完全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適當地選擇和運籌。當然,如果我們老師能夠最佳程度地優化組合,對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也是有好處的。比如,我們在閱讀課上,可先要求學生默讀材料,感知大意,獲取信息,然后要求學生找出所喜歡的語句,讀出情感,品出味道,面向全班或小組的同學說出佳處和感受(即賞析)。曾國藩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比~圣陶先生也指出:“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工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討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情,誦讀卻可以養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文章的情感和意味,氣勢和神采,以及音韻美和節奏感等等,不誦讀幾乎就體會不到它的妙處。所以,這種“默讀”之后的“誦讀”對于提高閱讀效果是很有好處的。還須特別說明的是,所讀的即便是“搞笑”內容,向同學傳遞一下“搞笑”信息,讓大家捧腹,也不是不可以的。實踐證明,這種非常簡單的“動靜”優化組合即“誦讀和默讀”交替進行的閱讀方式,學生很容易接受。
二、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句話啟迪我們,教師教書應該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為目的,這個目的放在學生的閱讀方面講就是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好之后能夠終身受益。
當然,閱讀的方法,我們可以借助教材在“講析課”上進行傳授,因為現行高中語文新教材是特別注重“閱讀方法”的有序訓練的。如,高一上學期第三課《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通過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內容”,第五課《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的“從分析篇章結構入手理清全文思路”,第十課《瑣憶》中的“抓概括性語句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等等,都是以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作為教學重點。所以,教師“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并不是“語文閱讀課”上的重點,“語文閱讀課”的重點應該是學生運用已學過的閱讀方法去閱讀,使之得以鞏固。因此,“語文閱讀課”上,我們教師應特別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
1、多思考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養成通過深入思考、認真分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2、勤動筆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要督促學生養成做各種類型的讀書筆記的習慣,如圈點批劃、摘抄要點、制作卡片、寫讀書筆記等。
3、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善讀者一定能善用工具書。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遇到關于字詞等方面的疑難,不一定馬上告訴學生,可以要求其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并及時做好記載。
當然,學生閱讀時應該有正確的坐姿,應與外界干擾作斗爭,也都是學生養成的好習慣。
三、訓練學生閱讀速度
在信息時代,面對劇增的知識、信息,如果不能高速度、高效率地讀書、學習,不用說建設四化,就連“生存”也難以保障。因此,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應該是作為我們教師在“語文閱讀課”上的一項重要任務。實踐證明,學生的閱讀速度通過訓練是可以提高的,沃建中主編的《中學生心理導向》提到的幾種方法,我曾經試用過,效果還可以。
1、無聲閱讀訓練
根據語言學的有關原理,人們在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腦中喚起意思,直接由文字來認識意義的無聲的閱讀(即默讀)要比發聲閱讀的速度是快得多的。為了克服閱讀中的發聲現象,可采用一些方法控制發聲。2、
⑴、機械控制:閱讀時將舌尖頂住上腭,迫使自己不能動唇,不能出聲。
⑵、節奏敲打:閱讀時用手指按照一定的節奏進行敲打,這種連續的節奏能夠破壞讀書時形成的習慣性發聲。
2、克服回視訓練
用一把尺子或一張紙遮擋住上面讀過的文字,逐步往下移,迫使眼睛不能回頭重看。尺子或紙下移的速度應不斷加快。待習慣后再移去尺子或紙。
3、擴大視覺范圍的訓練
一般說來,人們進行閱讀往往是靠眼停去感知字句的。據心理學研究者的研究發現,閱讀的大部分時間屬于眼停(占全部閱讀時間的百分之九十多),眼停的間隙又是相當固定的(大約是五分之一秒),眼停的視力范圍大的可見六七個字,小的只能看見一兩個字。這樣一來,擴大視覺范圍,增加眼停時所讀材料的數量,成了提高閱讀速度的最有效的辦法。在這方面,可以借用“舒爾特”表進行訓練,具體如下:
⑴制作方法:用硬紙做方格表10個,大小為20厘米×20厘米,分成25(5×5)個小方格,在小方格上隨意填上1-25的數字,順序越亂越好,各張表中的順序不能一樣。
⑵訓練方法:眼睛直視表的中央,用眼睛的余光掃描,按順序找到1-25的位置,不要讀出聲,也不要點出位置。
⑶訓練標準:25秒鐘完成一張表格為合格,10秒左右為優秀。
綜上所述,在“語文閱讀課”上,我們老師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落實學生的“讀”,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
作者郵箱: hong-grl@sohu.com
[語文閱讀課上,我們老師該做些什么(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老師閱讀答案
4.老師閱讀答案解析
5.老師眼淚閱讀答案
9.秋葉語文閱讀答案
10.《微藻》語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