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寄讀學校語文組:馬新平
教學要點:
1、講清駁論的基本特點,使學生明確駁論與立論的根本區別。
2、分析文章的結構,使學生了解駁論的一般結構方式。
3、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反駁的一般方法。
4、帶領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體味本文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結構,使學生了解駁論的一般結構方式。
教學難點:了解文章背景。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排除字詞障礙,熟悉課文。
教學重點:排除字詞障礙,熟悉課文。
教學難點: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文體常識
1、 復習議論文的知識: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論證方法--例證、引證、喻證、對比論證。
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論、結論。
2、學習論證方式:
立論--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述、證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駁論--反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從而表明自己正確的見解和主張。
二、導入:
我們已經了解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有立論和駁論,立論在以前所學的議論文中已經接觸得比較多了,那么駁論是什么樣的文章呢,我們還沒有學過,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駁論文章,魯迅先生的《“友邦驚詫”論》。在學習的時候,我們想一想作者駁斥的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來駁斥的。
三、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本文是魯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寫的一篇尖銳的時事短評。
1931年“九.一八”事變,“絕對不抵抗主義”,僅三個多月,日占東三省--中共動員“全國抗日”,愛國學生兩次集會南京,要求停止內戰,出兵抗日--12月17日,示威游行,“南京珍珠橋血案”--12月18日,通電各地嚴加鎮壓--12月20日,寫本文。
四、讀課文:
1、 生字:
庸 yōng 茲zī 埠bù 詫chà 斃bì 搗dǎo 毆 ōu 劫 jié 逮dài 誣wū 敷衍 fū yǎn
2、 解詞:
不道 攢擊 莫名 國將不國 黨國 呈文
越軌--(行為)超出規章制度所允許的范圍。
敷衍塞責--不負責任,只是表面上應付一下。
五、思考:
1、 本文是駁論文,那么文中敵人的論點、論據是什么?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進行反駁的?
3、 作者的論點是什么?
4、本文的結構該如何劃分?(參照完成課后第二題)
第二課時
理解分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在理解敵人論點、論據及作者批駁方法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結構。
2、 具體分析作者是如何層層批駁敵論的。
教學重點及難點:具體分析作者是如何層層批駁敵論的。
教學過程:
一、完成思考題:
1、敵論點:“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3、 敵論據:學生“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攢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
4、 批駁方法:駁論點、駁論據
5、 作者的論點:“友邦”非友邦,而“國府”才是造成“國將不國”的真正罪魁。
二、理清文章結構:
“友邦驚詫”論
魯迅
(一)擺出敵論 論點:“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1) 論據:學生“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中委,攔劫汽車,攢擊路人及公務人員,私逮刑訊,社會秩序,悉被破壞。”
批駁“友邦人士,莫名驚詫”(2~4)
(二)批駁敵人的論點 批駁“長此以往,國將不國”(5)
揭露“黨國”與“友邦人士”狼狽為奸,對日投降,對內鎮壓的反動罪行。(6~7)
(三)批駁敵人的論據(8,即附記)
三、具體分析:
第一部分
1、作者在擺出敵論之前用較多筆墨交代學生請愿等情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事實勝于雄辯,開門見山,先聲奪人,使學生的愛國行為和國民黨的賣國行徑形成鮮明對比,既交代了“友邦驚詫”的出處,又起到開篇點題的作用,還表明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立場和態度,為下文全面展開反駁作了充分準備。
2、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作者的話題加以變化了?
用“不道”一轉,引出敵人的反動謬論。
第二部分
1、“好個‘友邦人士’!”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反語,以正說反,激憤、諷刺之情溢于言表。
2、連用三個“不驚詫”和一個“驚詫”構成對比其作用是什么?
尖銳地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動本質,實際上“友邦”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兇。所謂“友邦”也只是國民黨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敵人。
3、第三段只有兩個短句,有何作用?
深刻揭示出“友邦人士”的丑惡面目,用詞激烈,表現了作者的憤怒。
4、第四段是從哪一方面來寫“友邦”的?
作者是退一步假設,從而撕掉了“友邦”的文明面具,使其本質暴露無遺。
5、“一驚詫,就怕了”揭示了什么?
“友邦”與“國府”的主奴關系。
6、 連用三個“倒愈像”和一個“國下去”形成對照有何作用?
用“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的事實,揭露了“國府”才是搞得“國將不國”的真正罪魁,說明學生請愿正是出于愛國,為了維護國土的完整。而“國府”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博得“友邦”的夸獎,永遠如此“國”下去罷了。
7、“國”下去意指?
即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繼續下去。
8、第六段引用電文進一步分析國民黨政府的本質:黨國有何目的?
為鎮壓屠戮人民制造借口,以取得“友邦”的歡心。
9、第七段是以誰的口吻寫的?有何作用?
擬用“友邦”的口吻,指出“黨國”是受“友邦”豢養的鎮壓中國人民的走狗。至此,叫喊“國將不國”的險惡用心暴露無遺。
第三部分
1、 這些補寫事實,是否真實?引用“申報”消息的原因?
真實。《申報》是國府主辦的報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前后矛盾,證明敵論據的不實,純屬造謠誣陷。
2、 文章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結論?
“國府依然可以殺戮學生,‘友邦’也可以放心瓜分中國”。既照應前文,又照應標題。
第三課時
總結復習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分析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從中了解反駁的一般方法和駁論的一般結構方式。
2、 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及難點:
分析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從中了解反駁的一般方法和駁論的一般結構方式。
教學過程:
一、討論:
從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中,我們來看一看駁論的寫法:
1、要善于抓住敵人的要害,找到敵人的謬論
文章即先擺出了敵人的論點和論據,使批駁有的放矢。
2、逐層深入,層層批駁。
“友邦”與中國人民為敵,“友邦”的反動本質、“友邦”的虛偽性,國家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過一系列的排比和對比揭露出國民黨叫喊的罪惡用心。
論點駁斥之后,作者又引用載于〈中報〉消息駁斥了敵人的論據,進一步揭露敵人罪惡行徑。通過事實的對照,不僅證明了敵人論據的不實,而且說明了這些胡說純屬造謠誣陷。
3、總結
駁論點
反駁的方法 駁論據 可以單用,也可以聯合起來用。
駁論證
二、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
1、 善于抓住敵論的要害,緊扣反動電文的中心,層層駁斥。
2、 在揭露批駁謬論時,運用強烈而鮮明的對比手法。
3、 運用排比、重疊的句式,強烈地顯示作者的感情色彩。
三、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小結:
[友邦驚詫論(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過秦論》的教案
4.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8.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