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宏
當我2000年第一次接觸人教社編的高中語文新教材,我感到欣喜。歷代優美的散文,蘊涵豐富的文化。古代詩文,從先秦到清代,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濃縮,更有古代文化名人的情懷與抱負。孔子的仁愛、屈原的忠貞、陶淵明的灑脫、魏征的正直、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雄……現當代詩文也是豐富多彩,朱自清的清雅、郁達夫的憂郁、徐志摩的浪漫、錢鐘書的深邃、舒婷的熱情、海子的孤傲……還有外國五彩繽紛的文學思潮。我真的認為中學語文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真正從人文素養上確立了自己的性質與教育方向。
然而,當我興致勃勃地講文化講文學時,學生在課堂上呼呼大睡,問之,答曰:做數理化題目熬夜了,只好用語文課來休息一下;當我早讀課來到教室督促背誦時,學生紛紛掩起桌上的英語、政治、歷史、地理課本,問之,答曰:高考又不考課文;當我苦口婆心要求學生讀《語文讀本》寫讀書筆記時,我竟然發現在廁所骯臟的地面上赫然躺著一頁頁編者苦心精選的美文;當我費盡心機鼓勵學生成立文學社時,領導說別影響補課,學生說我沒時間,周一到周六我忙著呢。
我慕然發現,在高中所有的課程中,語文課在學生心中早已淪落為陪襯。他們普遍認為高考不考課本,所以學了也沒用。我反復跟學生強調,高考考的是語文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就是在平常的學習中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學生則更不以為然了,認為花那么多時間,還不如多做一點數理化題目來得實在。我同時也發現,學校的領導層從上到下,已經在意識里把高考科目做了一個排位,數學英語第一位、理綜文綜第二位、語文當然最末。
是什么使語文這門“基礎的基礎”課變為“可有可無”?一位校長在高三復習備考會上如是說:“語文在高考中拉不開差距,重點應放在數學英語和綜合上。”一位教歷史的年級組長在年級會上說:“我認為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在語文上是不明智的。”我這個語文教師參加這樣的會,心里的感受就像是那些大家庭里的姨太太,在高考面前,你語文就是做“小”的。
當這個社會已經徹底變成了功利社會,高考成為追逐名利的最直接最明確的路徑時,我們怎能去苛責疲憊不堪的學生?當高考的升學率已經成為一個學校的生命線時,我們又怎能埋怨殫精竭慮的領導們?當高考成績成為評職稱加工資的最直接的依據時,我們又怎能怪罪把學生看得比自己孩子還重要的年級組長班主任們?
可是,在課堂上當我面對那一張張木然的面孔時,當我神采飛揚聲嘶力竭而學生呼呼入睡時,當我一個問題下去如泥牛入海時,我為語文感到揪心的痛;在課下,當我面對學生那既無思想又無內容的干巴巴的作文時,當我看到學生的讀書筆記就在閱讀提示里抄抄拼拼胡差事時,當我抽查背誦一篇課文學生從學期初到學期末還吭吭巴巴背不出來時,我為語文感到深沉的悲哀。
誰來拯救語文?誰來拯救語文??
作者郵箱: yzhh2570@SOHU.COM
[誰來拯救語文?(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
3.拯救天才的讀后感
4.
6.語文搭石課件
7.語文作文寫作教案
8.語文常用成語
10.感受語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