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當涂縣第二中學 汪茂吾 郵編 243100
人教版初語第六冊所選臺灣女作家簡媜的散文《夏之絕句》里有這樣兩個比喻:“于是,夏天什么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學史課的時候,突然四面楚歌、鳴金擊鼓一般,所有的蟬都同時叫了起來,把我嚇了一跳。”筆者以為這里用“四面楚歌”和“鳴金擊鼓”來比喻蟬的叫聲不妥。
先說說“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記》: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項王在垓下筑壁壘駐扎軍隊,士兵少軍糧已盡,漢軍和諸侯的軍隊把他們包圍了好幾重。夜晚聽到漢軍營中四面皆唱起楚地的民歌,項王于是非常驚奇地說:“漢軍難道把楚國都占領了?為何有這么多的楚國人呢?《漢語成語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注:后來用以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從《夏之絕句》這篇散文看,作者當時是在“上文學史課的時候”(作者當時可能是一名教師)猛然聽到了一陣蟬的叫聲的。其感覺是“把我整個心思都吸了過去,就像鐵沙沖向磁鐵那樣”。也就是說,作者初次聽到蟬聲,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以致于“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空中”,不難想象這種感覺是既驚訝又美妙!怎么能用“四面楚歌”這樣一個含有貶義色彩的詞來形容它呢?
再說說“鳴金擊鼓”。這是一個富有軍事色彩的詞語,“鳴金”收兵,比喻戰事結束;“擊鼓”進軍,一般在戰事異常激烈的時候才用得上。而這里蟬的一陣叫聲,既不會像“鳴金”打鑼那樣發出“哐哐”的聲音,也絕不會像“擊鼓”進軍那樣發出“咚咚”的鏗鏘音。
那么一陣蟬的叫聲該用什么詞或事物來形容才更為準確呢?“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這是該散文第9自然段中的一個比喻。這個比喻突出了蟬聲的不可阻擋和氣勢之大,故筆者以為甚為恰當。當然,應該還有其他的比喻,只要能突出蟬聲的特點,就是恰當的比喻。
本文發表于《讀寫月報》03年7、8合刊。
作者信箱:wangping9918@sina.com
作者郵箱: wangping9918@sina.com
[這兩個比喻不恰當(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含有比喻的成語
2.含有比喻動物成語
3.寫含有比喻的成語
4.含有比喻詞成語
6.含有比喻字的成語
10.含有比喻式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