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區實驗中學 楊錦輝
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輻射思維,它是指在解決問題時,沿著多種方向去探尋方法、途徑去求取更多、更新的答案的思維方法。求異思維的特點是不因循傳統,不拘守成規,打破心理定勢,擺脫舊的聯系,多方向,多角度,“海闊天空”般地求新求異,盡量多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新答案。在初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題意蘊,是指導學生走上探究式學習的一個重要的起步階段。下面以初一語文教材為例,談一談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行啟蒙式培養的問題。
《古代英雄的石像》
這篇童話寫一位雕刻家費盡心力雕了一座生動傳神的古代英雄的石像。石像立在市中心之后受到廣大市民的崇拜,而那些被鑿下來的石塊做了立石像的臺子。受到市民們崇拜的石像這時候驕傲了,越來越瞧不起那些給他“墊底”的石塊們,甚至還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有一天半夜里,石像倒了下來,和墊在下面的臺子一起碎成了千塊萬塊。這些碎石最后都被運去鋪了馬路。這時所有的石塊都高興了起來,因為他們終于“平等”了。傳統的觀點都認為這篇童話表達的是石塊們追求平等、真實、有意義的生活的理想,同時也諷刺了象石像那樣驕傲自大、脫離群眾的人。
但是,如果我們把那些做了臺子的石塊們所表達的那種不平衡的心理作為批判對象的話,我們就會對英雄石像的倒掉象那位雕刻家一樣痛心不已:英雄沒有了,這是一個令人沉痛的事實。在人們的生活日趨平庸化、庸俗化的這個社會里,在這個缺乏英雄人物的社會里,我們是不是應該為那種追求庸俗的“平等主義”的思想告到悲哀?那些作為臺子的石塊們絲毫沒有甘當人梯的精神,總以為給別人“墊底”是受罪,這種思想與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相比,顯得是多么的渺小和令人生厭!正如郁達夫在悼念魯迅時所說的:一個沒有英雄人物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人物而不知愛惜的民族,是毫無希望的奴隸之邦。雕刻家在倒掉的英雄石像旁的痛哭,大約也是為此吧!我們希望英雄人物的出現,更希望有眾多的石塊們愿意為英雄人物的屹立“墊底”;只有英雄輩出的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敗之地。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這是一篇寓言,寫的是作為商人的庇護神的赫爾墨斯想知道自己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了解到的結果是:他父親宙斯的雕像值一個銀元,他母親赫拉的雕像還要貴一點,而他自己的雕像只是被當作添頭,白送。課文最后注明,這個寓言是要諷刺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
在這里,我們不知道這位雕刻家、商人給這些雕像定價的標準是什么。如果說是按照官位的大小來定價的話,也應該是宙斯的雕像最高,為什么反而是赫拉的雕像還要貴一點呢?如果說是按照雕像的藝術價值來定價的話,也不至于赫爾墨斯的雕像就一文不值只有白送的份兒(除非這個雕像者兼商人的手藝糟糕頭頂)。總之,這位雕像者在定價的問題上是缺乏科學性的。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里,這一點尤其值得“商人”們反思,要做一個有知識的商人,不要成為“無知”的“愚商”。實際上,無知的“愚商”隨處可見,這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的障礙。
《蚊子和獅子》
一只蚊子同獅子較量。蚊子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在將被吃掉時還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敵人都較量過,不料卻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課文最后同樣說明: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驕傲而失敗的人。
蚊子被蜘蛛吃掉果真是因為驕傲而“不料”的是嗎?不是,是因為蚊子的實力確實難敵蜘蛛。蚊子被蜘蛛吃掉應該是理所當然的,怎會是“不料”?那么,蚊子真的能夠打敗獅子嗎?當然不能,只不過是文字的一時小聰明投機取巧罷了。這種投機取巧獲得的勝利怎么能夠持續長久呢?其被蜘蛛吃掉便是有力的證明。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要想保持不敗的地位,決不能靠一時的投機取巧,而應該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一個人是如此,一家企業也是如此,一個國家更是如此。中國足球隊進入世界杯比賽輸得一塌糊涂,不就是最生動的又一個例子嗎?
《扁鵲見蔡桓公》
“神醫”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就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結果惹得蔡桓公“不悅”,沒有接受他的治療。十天后再見到蔡桓公,扁鵲還是說:君有疾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結果又讓桓侯“不悅”,又一次拒絕了他的治療。又過十天,扁鵲仍是說:君有疾在腸胃,不治將益深。結果仍是桓侯不接受扁鵲的治療。再十天之后,扁鵲見到桓侯就跑了,結果是五天后桓侯就病死了。一般的觀念都是批評蔡桓公,說他不該“諱疾忌醫”,不該掩飾自己的缺點,他的病死,被認為是“活該”。
蔡桓公“諱疾忌醫”,自然是他自己的不對。但是他的病死,扁鵲就沒有責任嗎?當然有!既然蔡桓公不喜“直言”,不敢面對自己的缺點(事實上一般人都是這樣),你扁鵲就不知道變通一下婉言相勸嗎?如果說你不了解桓侯,那么第一次直言無效之后,就應該學的聰明一點兒吧?在第二次見到他時,你可以說:您的病已經好了(事實上并未好),如果我再幫您扎幾針,您就會比以前更加精神了!也許桓侯一高興就讓你給他扎幾針呢。不同樣達到了治病救人的目的嗎?干嘛非要眼睜睜看著蔡桓公死去呢?且不說這是對君王的不忠,就算是一般的病人,也不能這樣啊。這還算是“救死扶傷”嗎?扁鵲還真是“神醫”嗎?一個不懂得病人心理的醫生,不但不是神醫,簡直就是庸醫。桓侯之死,扁鵲罪不可恕。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那個善于婉言相勸的鄒忌,是很值得扁鵲學習的。
筆者經過一學期的引導訓練之后,再來誘發學生的自己的求異思維活動,效果很好。例如,學過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后,我提出如下問題:方仲永由一個“神童”終致于“泯然眾人矣”,原因是否僅僅是他父親的“不使學”,有沒有其他的原因?請你以“神童方仲永的悲哀”為題寫一篇小論文。結果學生的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認為方仲永自己學習動力不強,態度不對,滿足于現狀,不求進取是原因;有的認為“邑人”的“捧殺”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有的還認為王安石這樣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態度、行為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學生的答案說明他們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是人云亦云的“聽話”學生了。筆者所進行的一學期的求異思維訓練,終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到了預期的目的。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訓練學生的思維是關鍵。對初中生進行求異思維訓練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敢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方面,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想、獨立個性的一種好方法。本文選擇初一語文課本中的幾篇文章為例,目的只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共鳴和深入探討。
(通聯: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實驗中學教科室;郵碼:432100)
[初中語文探究式學習中的求異思維訓練例說(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中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
2.初中語文學習計劃
7.祖國在我心中的演講稿范例
8.學習計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