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2-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方顥云                                  

【論文提要】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其任務就是在向學生普及美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正確地欣賞評價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中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學實踐表明:美育的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語文學習內涵,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美育滲透呢?首先,創設情境,欣賞感受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循境入文,理解鑒賞美;最后,充分發揮想象,創造和表現美。本文從這三個途徑來論述中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和實施問題,由淺入深,逐步深入。                                                                                                              

【正文】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張桌子,那么德、智、體、美就是這張桌子的四條腿。桌子若缺了一條腿,就是破損的桌子;教育若少了美育,也就不是全面的教育。要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就需要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

中學生正值豆蔻年華,世界觀和價值觀尚在形成之中。他們感情豐富,有追求美的強烈愿望。如果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影響、激勵他們特別是在學習、生活中挖掘一些好的典型來感染、教育他們,他們的道德情操就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這個時候就有必要對他們進行辨別是非的教育并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美好的情操,使他們成為感情豐富、熱愛生活、具有堅定意志行為的人。這就是素質教育的內容。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令語文教學變得程式化,許多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多大的興趣,學習起來覺得枯燥乏味,這樣的學習不僅不能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而且還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何讓語文這樣實踐性很強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呢?我認為,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必須加強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關于美育的問題,歷史上許多哲學家、美學家、教育家都作過可貴的探討。他們把美育看作是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的情感教育,并把追求人的自由生長和全面發展看作是自己的最終目標。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用“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教授學生,注意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才能,其中“禮”與“樂置于優先地位,這已涉及到美育的內容了。后來晉代的哲學家葛洪,對孔子這一主張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只有通過多方面的教育,人才可以變得心靈高尚,成為有道德的人。他說:六藝備,則卑鄙化為君子!”這里他把美育與道德高尚聯系起來了。我國近代學者王國維和現代教育家蔡元培都特別強調美育的重要性,蔡元培強調“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并且具體地提出了美育的實施法,規劃了一幅全民美育的藍圖。他們的這些主張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培養人才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理論和現代素質教育是一致的,今天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時候可以借鑒他們的研究成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要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就需要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所謂“全面發展”,就是品德、智力、體魄、審美和諧統一相輔相成地發展。由于美育有具體、生動的形象性和感染性、傳導的動情性等特點其對學生施加的影響也就最真實、最直接、最容易被接受。因此,美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美育的基本職能是通過審美實踐和美的創造實踐,培養和提高人們對現實世界以及文化藝術作品的美的鑒別、欣賞和創造能力,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使人們變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發展。我們今天的美育,對整個社會來說 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其任務就是在向學生普及美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將美學滲透到語文等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去,指導學生正確地欣賞評價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中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不僅能訓練和強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培養人的一種整體反應方式,使人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力、透徹的理解力以及豐富的感情,還能造就他們完善的人格,使人的整體人格與外界達到和諧統一,形成美的社會風氣,建立美的人際關系。所以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審美觀,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語文教學的實踐表明:美育的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語文學習內涵,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美育滲透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步驟: 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來實施,并由淺入深,逐步深入。下面我就談談對這幾方面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欣賞感受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何樹立學生初步的審美觀呢?我們應該緊扣教材,挖掘出各種課型里美的因素,來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在初中的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美的范式:有無產階級光輝思想的美有崇高思想境界的美,有藝術形象的美,有文章結構的美,有語言形式的美,還有題材新穎的美等。興趣是學習這一切的最好的老師,贊可夫曾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能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方法很多,其中教材聯系實際,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進而產生共鳴是一種好方法。                  ⒈通過教師藝術性的朗讀,優美的語言教學,使學生產生直觀的美的感受。                            

在審美閱讀過程中,作為審美對象的課文要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字的抽象符號性可能對學生造成的認知障礙,讓學生順利地感覺出課文所反映的事物的各個側面。魯迅先生說:“音美以感耳!闭f明朗讀能調動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習興趣也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對那些情感充盈的課文或片斷,要指導學生領會其中的思想感情領會其中美的意蘊,務必要充分發揮讀的作用特別像散文和詩歌,如果沒有好的朗讀,就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朗讀,能夠讓學生跟隨著作者的情感進入到文章優美的意境當中去。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說話的藝術,用優美的語言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思考的靈感。                                                                            ⒉多媒體教學,可以充分發揮美育的形象功能,創設美的情境,給予學生美的體驗。                  多媒體教學手段包括錄音、投影、掛圖、幻燈、電視錄像等等。不管在教學中運用哪一種手段進行審美教育,目的都是為了加文章的形象感,創設一個美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美,體驗到美。講魯彥的散文《聽潮》時可以先播放鋼琴曲《藍色回旋曲》與《命運》的剪輯片斷,然后按課文內容先后打出“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的幻燈片,學生全神貫注地體會音樂的內涵,仿佛置身于大海之濱,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學習愿望。以音樂來渲染氣氛,用圖畫再現情景,可使學生獲得豐富、生動的藝術感受,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⒊通過欣賞課,讓學生欣賞感受各種形式的美。                                                                                                         欣賞課是集中感知美的一種課型,通過大量美的集中表現,教授學生識別美的類型,增強審美能力。首先要創設一種情景,一種氛圍如書法欣賞課可以向學生展示各種流派的書法作品,讓學生學會欣賞中國傳統書法的韻味;古詩欣賞課可以在課室四周掛上經過裝裱的詩詞,有的配上與詩意境相符的畫面,有的配上與詩風格相近的書法,并在室內放上一曲古樂營造出一份濃濃的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由地欣賞討論,老師在一旁充當講解員。在初步感知到美之后,大家再聚攏來,坐成一個圓圈,自由發表自己的感受。具有代表性的詩詞作品,理解時可再次借助于圖畫、書法、音樂、朗誦等手段,給學生創設出一份意境,這樣才能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作品所蘊含的各種形式的美。                                                                                                    

二、循境入文,理解鑒賞美。                                    美育是一種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它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課文中,無論是說明文、議論文,還是詩歌、散文、小說,都體現著深刻的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藝術美的豐富內容蘊含著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語言美、文化美等因素。學生在閱讀這些優美深刻的文章后都會被文中塑造的偉大形象和動人的情節、優美的景色所吸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課文的美的因素,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把學生引入如詩如畫的美境中,創建一個生動活潑、輕松愉快、融洽和諧、新穎與自由的創造性學習環境,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產生深刻的審美體驗。學生就會對自然、社會、人類現實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美的現象和事物產生震動、驚異、贊嘆、仰慕、熱愛、振奮等等美好的情感,從而激起強烈的向往、追求、探索的愿望和熱情。                                

⒈體會寫景類文章的境界美。                            

這類文章的美是最易顯形的,往往意境優美,詩情濃郁。所以教學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在授課一開始就展示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掛圖、幻燈、錄像,讓學生入課就感受到那份美的意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類文章都是語言文字的佳作,教師抓住美詞美句,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欣賞語言文字的優美,在指導學生體會詞句之美時,可適時出現相對應的畫面以形象的手段促使學生加快理解,并通過對文字的理解加深對美的體驗,產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之情,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類課還應注意在分析課文之后,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在頭腦中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卷,學生入境動情,與作者同享那詩意般的境界所給予的美,從而產生贊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如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文字很優美、淺近、動人。作者緊緊抓住濟南冬天“溫晴”這一特點,描述出一幅幅濟南特有的動人的冬景。在教學中,我們何不像老舍說的那樣讓學生們也“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沒有見過雪的南方人,這時眼前也仿佛出現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觸摸到了那冰涼的雪花。好一幅“濟南的冬天的圖畫!像這一類的課文很多,如《海濱仲夏夜》、《春》、《聽潮》、《沁園春雪》等。                                                                                                        

⒉寫人的文章,體會人物性格,感悟人物人格美。                                                                                                     教材中所列人物一般都具正面教育意義,或勤奮、或樂于助人、或勤勞、或機智、或勇敢…要引導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領悟道德的意蘊,就應以美入手,一開始就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出文章所寫的這個人人格的高尚以及值得我們如何向他(她)學習。并以此為動力,激發學生找到最能反映該人物性格的有關詞句分析,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對人物慢慢地肅然起敬。最后再精讀提煉,升華人物性格使學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力量,受到美的震撼。          

比如《小桔燈》一課,兒童文學家冰心以清新、恬靜的文筆刻畫了一個小姑娘的形象。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卻能夠承受住貧困生活的重壓和磨難。父親離家革命,母親臥病在床家中一無所有,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還籠罩著這個小山村。小說的主人公就活動在這樣的整體情境中。我們可引導學生思考:在這樣的困境中,小姑娘是軟弱自憐,還是鎮靜自若呢然后分析具體情境,如陰沉沉的天氣,很黑的小屋里,躺在床上的母親的被頭已染得血跡斑斑。時正是除夕之夜,卻只有紅薯稀飯微微冒著熱氣,這是一種多么令人壓抑、窒息的情境啊!而我們的主人公才只有八、九歲。進而將這些情境同小姑娘的表現緊密聯系起來:機警地打電話找大夫,用靈巧的小手精心地制作小桔燈,在夜晚送別的路上微笑著“安慰‘我’”。通過層層深入,具體細致的分析、引導,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使學生在強烈的情緒體驗中感受、認識到小姑娘的精神美:鎮定、勇敢樂觀,向往光明和幸福,對生活、未來充滿希望。最后,啟發學生聯想自己遇到的困難,自身性格的弱點,今天美好的生活等,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小姑娘的精神美,并產生向其學習的愿望。為了讓學生體會小桔燈的意義,還可以讓學生親手制作小桔燈,并且進行小桔燈制作的評選。這樣一來,語文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反過來,還增加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又如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智深的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是《水滸傳》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學生怎樣才能真正體會魯智深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美感呢?只有在了解了魯智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特征后,才能對他作出正面的評價。魯智深性格粗蠻,但他豪爽仗義;他好酒貪杯,但他決不胡作非為;他武功高強,力大無比,但從來都是路見不平、撥刀相助。最后,他殺了鎮關西,被迫上了梁山,這都是當時黑暗的統治和腐敗的官場所致這一點是學生必須體會到的。                                                     ⒊說理類文章,體會其中的深刻的哲理之美,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                                                       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有一段描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根據同學們平時的觀察積累,通過想象,把這些描寫構成一個具體而完整的畫面,大家會感到那是多么的美;再引導同學從此聯想到社會上具有像蓮花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的人,使學生又產生另一種情趣,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這是美感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哲理的美、語言的美。講《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的時候,對愚公精神的很多學生對之不能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想我們中國近代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想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程,并把毛澤東同志在全黨會議上用“愚公移山”精神來鼓舞黨員的那一番話拿來讓學生比較,并體驗“愚公精神”的意義。還可以展開關于“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聰不聰明我們應該從他身上學到些什么?”的討論,通過思考和講座使學生在對比當中有所思考,有所領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⒋體會散文詩歌教學的音樂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散文詩歌以其所具有的節奏、音韻與深刻的形象與意境打動著人們。如何挖掘出這些作品中的美來,我們以詩詞為例來談談。古代詩詞的鑒賞與評價,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難點。因為此時學生學習掌握的歷史知識不多,對于詩詞的理解不能很好的將時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所以教師在教授古詩詞的時候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意思的理解上,要在詩歌的導入環節上,即在開講時以飽滿的感情,用準確而又有啟發性的語氣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把握詩的感情線索,了解詩人的情感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來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活動,帶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氛圍中。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膾炙人口的詞留給人們的印象是詞中表達了作者對人間的美好祝愿,這種感覺是愉悅的、歡樂的,但是詞中卻表現出悵惘的、無奈的情緒。如何讓學生去理解作者的這種情感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蘇軾在這一時期的經歷:他因朝庭內部的紛爭被貶在密州任太守,此年中秋,他對月感傷,自己落得如此結局,又不能見到自己的親人,想想朝庭的氣氛令人不寒而栗,與月宮的寒冷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他不想再回到那個傷心之地。對兄弟的思念,既然不能成為現實,何不將這美好祝愿遍灑人間呢?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并熟讀成誦,甚至可以舉行一場讀詩會,看看誰讀的最好。我想通過這些方法一定能夠將學生引入這個意境的。                                              三、充分發揮想象,創造和表現美。                  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除了激發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終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將前人積累下來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成果加以遷移,在品評、借鑒中按各自的審美理想去創造美。作文就是這一能力的最好表現。而作文往往是學生最難的一關,因為他們的生活積累少,而且平時不善于觀察和思考,對生活沒有審視的能力,思考的角度不夠深廣不能發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來,寫出來的文章往往顯得膚淺而又程式化,感覺是千篇一律,沒有創意。這樣看來,教師平時在指導學生觀察事物時,若只局限于對外在客觀事物的觀察,而不強調同時關注與之相對應的內在心靈感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欠。如果說在寫作與生活之間,觀察是橋梁,那么感受與體驗則是這橋梁的基石。僅僅滿足于表層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觀察肯定不夠,如果在觀察外物特征時,又能體驗自己內心感受的特征,在挖掘生活的同時又能挖掘自我,那么這種觀察才是充滿了靈性的。有的教師曾經嘗試過的具體做法是進行作文的片段練習,讓學生逐步學會觀察在課堂上,請一位同學出來做模特,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努力去發掘這個同學與眾不同的地方,然后將它寫成一篇短文,最后還要來比比看誰寫的最有特色。結果,這些學生將他們熟悉的同學寫得各個不同,既活躍了氣氛,增加了樂趣,又激起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我們還有必要讓學生明確,觀察決不能停留在一種單純的形式上,它還應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還須融進作者自我內心體驗的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帶著鮮明的審美特征。因而引導學生感受現象世界時,非常重要的一點便是幫助他們弄清什么樣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樹葉是在“傾訴”?海洋是在“呼吸”?小鳥是在“歡鬧”?老牛是在“嘆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與生命同構的運動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飄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輝…不都有著生動的表現,不都能從中折射出人類的不同情感么?教師在和學生同聽一首樂曲,同讀一篇美文,同看一場電影后,先給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而不必千篇一律地都從什么作者生平啦,寫作特點啦開始,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示出的生命力的模式。不管是月亮在烏云間的穿梭運行,還是海燕在惡浪上的拍翅沖擊,它們不都像在展示著自身與命運的較量?這才是真正的審美感受。經過這樣無數次的觀察與感受,外物與內心之間無數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種種事物變化的運動模式與種種復雜的人類內在情感體驗之間的一一對應,便會在感知中變得穩定、持久和鞏固。到那時,“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喚起眼淚表達的那樣深的思想”。(華爾華茲語)而我們要培養學生獲得的正是這樣一種感受。                                                                除此之外,表演課也是在學生感知美、發現美、創造美之后,表現美的一種形式。課堂上,老師要求同學們把自己學過的課文編成課本劇,把生活中美的事件編成小品演繹出來,并請大家來參與審定、評議。如教小說《變色龍》時,可以把課文改編成一個獨幕短劇,和學生一起扮演劇中角色。學生都很有興趣去滿足一下他們的表演欲望,通過表演讓學生們充分顯露了他們的創造才華,并且品嘗到了創造的樂趣。學生不僅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完成了課程,還有了很好表現自己的機會,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毋庸置疑,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每位教師都能充分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發揮誘導者、組織者的作用。教師的責任在于義不容辭地挖掘課文中美的因素,尋找和精選美的范式,用美的方法重新組織教學內容,以藝術化的手段啟發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規律的學習活動中主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結構。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積累經驗,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因為“知多為師,身正為范”,也是美育素質的又一重要內容。對于教師來說,這一內容更為重要,要求也更高,這是因為教師是為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楷模,沒有廣博精深的科學文化知識是難以成就的!吧碚秊榉丁北砻骷纫詡,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成為學生效法的表率和學習的楷模。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真善美的熱愛,使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才可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①茹衛平,《試論作文教學中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中學語文教學,1997年第10期32頁。 ②劉祖焱,《美育-開啟素質教育之門的鑰匙中國教育報,2001年2月25日                                         ③王旭曉,《人才素質美育》,中國教育報,2001年2月25日                                                                ④王玉香,《運用電教媒體強化審美教育》,淮安教育網,2001年2月16日                                    ⑤童慶炳,《不要錯過歷史機遇》,北京文學1998年第7期。                                                                           ⑥江曉燕,《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中基網,2001年2月18日                                                                作者郵箱: xiaosafa@etang.com

[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2.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滲透論文

3.關于語文課堂中審美教育的探究論文

4.論中國山水畫閱讀答案

5.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論文

6.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7.

8.有關小學語文的教案

9.小學語文試題大全

10.小學語文造句38則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无线码 | 亚洲第一线路在线观看 |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另类小说 | 亚洲中国日韩久久综合网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动图 | 午夜成本人动漫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