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扎賚特旗一中 李殿林
一日,讀《孟子》,偶然讀到“梁惠王”中一段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原文如下: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 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蹊我后,后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這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一次君臣對話。主要內容是說齊國占領了燕國,其他諸侯國卻想聯合起來向齊開戰,齊宣王很撓頭,于是向孟子問計。真是巧合,這番對話竟是當今中東地區美伊之戰的預言。
“春秋無義戰”,戰國時代更是戰亂頻仍。戰國者,以“戰”立國者也。但戰爭還是受“禮”的約束的。一個國家攻打另一個國家首先要想一想為什么要攻打。孟子首先肯定了齊對燕的戰爭是正義的,因為“燕虐其民”。齊宣王攻打燕國是為了把燕國的百姓從水火之中拯救出來。而且他還想象,當齊國的大軍浩浩蕩蕩開進燕國境內的時候,燕國的百姓一定會拿著一籃子一籃子的雞蛋、一盤子一盤子的餃子、一束一束的鮮花、一壺一壺的米酒列隊迎接齊國的大軍。
同樣,美國出兵伊拉克,其目的明眼人都知道,單就伊內部而言,薩達姆的統治確是“暴政”,他坐了二十三年總統的寶座,其家族已在伊拉克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勢力。其獨裁政治的色彩非常明顯。也有人認為,在伊地區特有的復雜環境下,必須有像薩達姆這樣的鐵腕人物統治才行,那是另一說。薩達姆又和鄰近的伊郎斗了十年,弄得兩敗俱損,元氣大傷。還趁機侵占了一把科威特,無功而返。處在一個富得從地底冒油的地區,人民生活卻異常貧困,達到了以石油換食品的窘境,這可算是“虐其民”了吧。
因此,在3月20日美伊戰爭打響之后的一個多小時,美國總統布什在講話中說,這次軍事行動是“解放伊拉克人民”,“幫助伊拉克建立一個團結、穩定、自由的國家。”他還信心十足的宣稱伊拉克人民將“目睹美國軍隊光榮和良好的精神。”據說,他相信伊人民也會像燕國百姓迎接齊國軍隊那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來迎接美國大兵。
可是后來呢,一個是齊國攻打燕國,一個是美國攻打伊拉克,1500年前古中國的一個帝王和當今的大國總統在戰爭中卻走了同樣一條不該走的路。齊宣王攻打燕國,嚇得小商小販不敢做生意,關了店鋪;農民不敢種田了,躲在家里。美國攻占巴格達,上演了同樣的一幕。在美伊大戰前夕,巴格達市民就瘋狂的購買食品藥品,準備幾個月躲在家中不出門。齊國攻打燕國,“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美國攻打伊拉克,無辜平民的傷亡俯拾皆是。齊之攻燕,還“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想把燕國百姓的祖墳掘了,把好東西搬到自己家里來,以擴張自己的地盤。美之攻伊,不也把巴格達夷為平地了嗎?更包括清真寺之類的穆斯林建筑。至于“遷其重器”,首都巴格達的文物之大量被盜、被搶、流失自是美攻伊的一大罪狀。其更大的目的是想“遷其石油”于美國。要知道,伊拉克的石油儲量可是中東第二啊,而美國所需石油的百分之二十五來自伊拉克。伊拉克老百姓盼著美國的到來使伊的生活狀況、社會治安、無政府狀態得到改觀,可事實正好相反。
諸侯謀而伐齊,是因為“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美國攻打伊拉克,始終未得到聯合國的授權,開戰之際也僅有35個國家表示支持。美國已成為地球老大了,它又要奪取伊拉克,占領其石油資源,進而控制整個中東地區,乃至改造整個伊斯蘭世界,在全球推行單邊主義,這就是“倍地”;美攻伊之后,那位美國人布雷默又時時不能穩定伊內局勢,不能安定老百姓的生活,致使駐伊美軍頻繁受到襲擊,這就是“不行仁政”。也許是不想行“仁政”、沒工夫行“仁政”或不打算行“仁政”。國際社會當然是不會答應的,但還未達到“動天下之兵”的地步。
齊宣王感到事態嚴重了,向孟子問該怎么辦?孟子提出了三點措施:一、釋放俘虜(戰俘);二、退還國寶;三、實行自治。這三條同樣也適用于美國。
可見,1500年前中國的亞圣孟子就預言了今天的美伊之戰如果美國處理不當,將后患無窮。
作者郵箱: lidianlin_1969@163.com
[《孟子》趣讀(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論趣閱讀題答案
2.《童趣》閱讀答案
5.童趣沈復閱讀答案
9.孟子答梁惠王閱讀答案
10.孟子文言文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