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玉平
(康定師范學校,四川康定 626000)
【摘 要】剔除應試之風,認清語文學習目的,明確以“致用”為本的教、學目標;改革評課標準和考試制度,構建科學的評估體系和教學導向;改革語文教材,充實新鮮的應用范例;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拓展語文學習空間,努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
【關鍵詞】致用 改革 構建 培養 應用能力
早在23年前,呂叔湘先生就曾大聲疾呼的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如今改變了多少?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了多少呢?
青年科學家楊衛在《仰看中學語文》中說:“清華大學的學生是高考中的佼佼者,但語文水平卻不敢恭維。僅以我指導過的學生為例,在本科生畢業論文和研究生學位論文中,能流暢地用中文表達的人不足一半。我這個沒有受過正規語文教育的人卻經常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學生們批削論文,潤色文字。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在完成學位論文的同時,需要寫一篇‘哲學論文’,這又成了那些中學語文不好的同學的鬼門關。”[1]原華南師大教授曹礎基在《提高語文水平的關鍵在于多讀書》中也說:“60年代之前,拿起一本書,發現有錯別字就當怪事,今天,發現一本書沒有錯別字也當怪事;每天,翻開報紙,錯字病句,要找就有;最近看青年歌手比賽,連最流行的歌詞都讀不斷句;收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送來的畢業茶會的請帖,希望找到一份沒有錯誤的,很難。”[2]
大學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語文水平如此,更何況中小學生呢?
究其原因,可能有許多種,但最根本的原因卻是沒有解決好“學以致用”問題。盡管近些年來,語文教研教改成果不少,從語文學科性質討論到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從教材編寫到學法訓練,可謂“應有盡有”,但受限于“應試”教育和落后的教育評估制度,研究的多,推廣的少。放眼于語文教育,尤其是中學語文教育,滿目多是應試、應試、再應試。“中小學生忙著應試,沒完沒了地練習,哪有時間讀書?大學生呢?平時記筆記或者復印別人的筆記,考前背筆記,畢業摔筆記。”[3]學以致用無從談起,語文水平豈能提高?
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剔除應試之風,認清語文學習目的,明確以“致用”為本的教、學目標
教的目的在于不教,不在于考試;學的目的在于運用,也不在于考試。要做到教以致用為本,學以運用為上。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學生優秀的語文素質和應用能力。有的人背功極好,整天啃讀書本,考試時分數極高,近乎考試機器,卻不能正確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無從下手。
語文教學的應試目的,與“語文教育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寬容性”的特點顯然是不相容的。“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但不是簡單的容器。語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語文是這個民族世代創造的結晶,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全部歷史。漢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的創造。……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4]高分低能的現象,不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與21世紀的時代精神背道而馳!
新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都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精神。結束了近年來語文界關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爭論。我們應該在教學的致用問題上、在語文學習的運用上、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上、在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要的人才問題上多下下功夫了。
二、改革評課標準和考試制度,構建科學的教學評估體系和教學導向
語文課有其自身的客觀的規律性的特點。就中師語文課來說,這堂課是否體現了語文課的特點,而不是政治課、歷史課等其他課;這堂課是否是中師語文課(中師語文課特別強調要具有教與學的師范性),而不是中學語文課或大學語文課或其他語文課;這堂課是否體現了創新教育、學法訓練等新的教育思想;這堂課是否體現教者對教材的正確把握和恰當的教學藝術;這堂課是否展示了教者的教學基本功;這堂課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些都是評課中必須注意的規律性問題。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考試是長期以來人們評估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業績的最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應試的狂熱已經形成對教學改革的難以解脫的束縛。這是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的惡性競爭所造成的。改革考試與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已是當務之急。素質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造素質和創造能力為核心的,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個性心理、個人情感、創新思維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以人為中心的教育。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思想,大面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也必須徹底拋棄唯考試成績而論的教育教學評估制度。
什么樣的考試才是科學的?就標準化考試來說,在國外曾流行了相當一段時期,后來引入國內,又流行了這許多年(如今還在流行)。標準化考試是科學的考試嗎?不是。標準化考試除了能培養高分低能的準確“存儲器”以外,還有什么呢?沒有!“存儲器”可以當書本、可以當錄音機使用,但絕對是沒有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的。
很多事物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硬要用標準化的方式去考,豈不是要把人培養成考試機器嗎?去年的高考作文考題“請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就出得很好,今年的高考作文試題“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也出得很好。這兩個作文試題都是材料作文,除了在字數上都要求不低于800字以外,沒有其他的限制,給了學生很大的思想和寫作空間。考生中寫作水平高的有足夠的發揮余地,寫作水平低的也不會無話可寫或無從下筆。能考查出考生是否學得靈活、學得通脫,是否具有廣博的知識,是否具備學以致用、用中創新的語文素質、思想素質。對于那些只知讀死書、啃書本的考生來說,就很難寫好這樣的作文了。
這兩個作文考題的導向是很好的。可是其它的考題呢?這兩年的語文高考試題中,除了作文以外,都還有60分的純標準化試題。本來,適當采用一些有完全標準答案的試題,是無可厚非的。但對于閱讀分析類試題,也讓考生在眾多答案中去挑選那“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顯然違背了語文閱讀的模糊性特質。同樣的事物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問題也可以有相同的答案。用文學的觀點來看,“形象總是要大于思維的”,怎么能用一個標準答案去統一不同人的認識和理解呢?這不是鉗制人的思想嗎?也許,很多人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就是在這種“唯一的標準答案”中被迫丟失了。
素質教育并不反對所有考試,但必須反對一切唯考試而論的評估觀念、評估制度、評估行為。有些地方的小學,在評價小學生的學業與操行時,也不再用百分制,而采用了富有情感的描述性和綜合性的評估方式。事實上這種方式更能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的個性品質、創造素質和應用能力。但愿這樣的方式能得到推廣。
只有徹底解決了教學評估和教學導向問題,才可能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用中創新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改革語文教材,提供富有時代特色、充滿新知和活力的應用范例
教材是進行教學活動最基本的依據,更是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的范本。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敗和學生能否健康成長。
我們的教材有全國版、地方版,有高中版、中專版……版本不可謂不多,也有些版本教材作了些新的探索。可是,在眾多的文選式語文教材中,所選范文都大同小異。全國眾多的教師、教參編寫者,都在全國統一的考試指揮棒下,按照統一的“模板”闡釋課文,讓幾億孩子學著全國統一的教材文章,不是試圖在用統一的言語方式、統一的審美視點、統一的“精神”、統一標準的考試去“統一”全國幾億孩子的大腦嗎?如此“統一”能培養出多少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呢?這樣的教材顯然是不符合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教育思想的要求的。
教材是用于教學的最基本的材料,選文必須具有典型性、模范性、時代性,足以讓人學習、理解和模仿。現有語文教材的問題,一是“厚古薄今”,反映當代文化科技的課文少之又少。這顯然不適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要求。二是由于狹隘的“思想性”、“教育性”觀念作怪,思想不夠解放,以至不少名家入選的并非他們的第一流作品。例如,魯迅《文學與出汗》、《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早可以更換成《熱風》或《準風月談》中其他一些文章了。冰心的作品,為什么老是一篇《小橘燈》呢?她的《寄小讀者》、《繁星》、《春水》中的許多作品,寫得不是更好嗎!《紅樓夢》節選,如果選《戴玉葬花》,也絕不會比《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差。為什么不把思想觀念再解放一些呢?三是有的選文因年代久遠而難為學生所理解。如屈原《離騷》,盡管其思想性、文學藝術性都堪稱典范,但其語言文字較為艱深,難為現代中學生所理解,是否可用更易閱讀理解的古詩文來替換呢?
在我國目前條件下,現有經濟、文化、教育條件還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和貧困地區學生課外學習活動的需要(在不少地方,教材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材料),因此不斷更新教材,提供富有時代特色、充滿新知和活力的應用范例,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四、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努力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傳統的語文教育是19世紀以來形成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智育教育、學科中心的教育,是以博取功名為目的、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
現代教育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育,是提倡和造就一種民主的面向大多數人的教育。這種教育要求按照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組織教學,與中國傳統教育存在極大的差別,我們必須要有清楚的認識。
現代社會由于分工的越來越細致和突飛猛進的知識更新,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現代教學“強調師生在交互過程中共同建構課程內容,完成學習內容的選擇、組織和編排;課程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理解前人發現的知識,而是讓學生進入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強調在學習活動展開的過程中,必須創設一種有助于探索研究的開放的情景和途徑,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主動地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的實踐,特別是社會性實踐,在課程實施中具有重要地位。”[5]
現代課堂教學要多用自學輔導、問題教學、以“探索-發現”為主的研究性教學、合作教學、開放式課堂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良好合作精神的、具有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現代化人才。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并進入家庭,為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可能。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技術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增進教學效率、擴大教學規模的重要意義。
五、用“大語文”觀點,建立好課內外結合的語文教學體制,不斷鞏固學生的語文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語文學習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課內學習課外用,這是基本的教學觀點之一,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關鍵環節之一。大量的課外語文學習活動的存在,是語文學習區別于其他課程學習的重要特征。校內課外語文學習活動、家庭語文學習活動、社會語文學習活動不僅是課堂語文學習的延伸和補充,更是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所謂“得法于課內,增益于課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將課內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去,才能使學生的應用技能得到不斷的鞏固、熟練和提高。
參考文獻
[1]楊衛,《仰看中學語文》[J]:《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第13-14期。
[2][3]曹礎基,《提高語文水平的關鍵在于多讀書》[J]:《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第18期。
[4]顧明遠,《語文教學與中華文化》[J]:《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第15-16期。
[5]尹后慶,《上海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認識》[J]:《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一期。(轉自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
[語文教學中的致用問題(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4.學以致用周記范本
10.四風問題自查報告(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