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武
怎么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的語文課?隨便請一個語文老師都可以說上五六七八條的。個人有個人的看法,領導有領導的觀點;去年有去年的潮流,今年有今年的時尚。教了這么多年的書,跟著比賽轉,跟著領導轉,跟著風向轉,回頭一看,其實自己心中從來都沒有一個成熟的觀點,心中甚是惶惑。
讓我回顧一下從教十多年來,語文課型的變化吧。
最早的課型是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記筆記,課后做作業,對上課教師的最高評價就是:講得透,講得深,有條理。
聰明的戰斗在第一線的教師很快就發現這種課型的弊病:教師講得太多了,學生訓練得太少。聽得多,如果不練,不能轉化成分數啊。于是,講練結合成為課堂的新模式,甚至有的學校規定:每節課教師講課不能超過十五分鐘。有的經驗介紹說:教師只上五分鐘,效果最好。那時對教師的最高評價就是:講得精,練得多,有實效。
后來,有識之士(尤其是社會各界人士)對這種沉緬于題海戰斗中的語文教學頗多否定。他們認為分數不是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這一代青年連起碼的人文精神都沒有,這一代青年人認的就是分數和方塊字,而方塊字當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他們毫無知覺,知之甚少。這可是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的大事。所以討論啊,爭辨啊,古今中外地找藥方啊,語文課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一時間眼花繚亂。這才有了品味語言法,美文閱讀法,再輔之以這兩年最時尚的多媒體,一時間課堂上聲色光影,音樂與讀書聲齊響,教師與學生討論共鳴,熱熱鬧鬧,歡歡喜喜,至少聽課的教師不寂寞。
在這場熱鬧中,教師們都患了一廂情愿的病。以為自己喜歡的,學生一定喜歡;自己明白的,學生也一定明白;而且扯住學生的頭發使勁地往上拉;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剝奪了文字存在的空間。尤其是閱讀課,美文閱讀課,別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是教師出了很多題目,牽著學生轉,連學生可以自由思想的最后一塊領地都占領了。從此,語文這一門功課就算是真正地死了。因為原來教師抓得緊的是課堂,課外閱讀還是自由的,是很多學生精神上的樂園,是緊張生活里的慰安,現在好了,連這一塊地方教師也打著學習品讀的牌子管理起來了,只怕以后的學生對祖國語文僅存的一點點好感也泯滅不見了。多年以后,只要一見到那些經典名著,他想起來的也許是被教師的馬蹄踐踏過的七零八碎的爛泥吧。當然也許過了考試,他這一輩子也不會去看這些名著。
在所有的這些課程當中,教師犯了一個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把學生當作有獨立思想的個體來看,我們自以為是教師,就以為自己有了主宰別人思想的權利。甚至在美育這片天地里,在這片俗語都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的天地里,我們也要來一個標準答案。
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茅塞頓開,終于明白了:什么才是語文課的根本。
一節好的語文課最重要的一項評價指標就是: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活動為第一要旨,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本。
作者郵箱: wusong92524@sina.com
[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畢業論文的評價
3.語文課堂教學隨筆范本
10.語文課堂教學課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