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弟文
[內容提要] 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關鍵是要抓好學生思維品質和思維方法的培養。因為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學生綜合運用語文基礎知識不斷創新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維表現出了最本質的思維特征――創新,即思維的求異性。而求異的實質在于創新,目前,學生作文中反映的問題很多都屬于思維方面的,如結構的模式化,語言的成品化,材料的通用化,可以說是因為學生的思路過于狹窄,思維混亂造成的。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不能不歸結到作文教學的失誤:不注重思維訓練,從而使寫作這一思維性很強的科學,脫離了思維的規律。所以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特別是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顯得特別重要。
[關鍵詞] 發散性思維 求異性 創新 發散機智 轉向機智 創優機智
“思維是無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維。”這句話精辟地揭示出文章是思維形態的一種外在的表現。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關鍵是要抓好學生思維品質和思維方法的培養。因為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學生綜合運用語文基礎知識不斷創新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維表現出了最本質的思維特征――創新,即思維的求異性。而求異的實質在于創新,目前,學生作文中反映的問題很多都屬于思維方面的,如結構的模式化,語言的成品化,材料的通用化,可以說是因為學生的思路過于狹窄,思維混亂造成的。寫人,則千人一面;狀物,則萬物一色;敘事說理,則往往拾人牙慧。況且學生手頭上“作文選”“范文集”比比皆是,作文抄襲成風,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不能不歸結到作文教學的失誤:不注重思維訓練,從而使寫作這一思維性很強的科學,脫離了思維的規律。所以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特別是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顯得特別重要。作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運用的培養呢?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探索和試驗。
一、加強“雙基”教學 優化思維環境
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過程的兩個重要特征。(間接性就是以其它事物為媒介來認識客觀事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或把握那些沒有直接感知過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預見和推知事物發展的進程;而思維的概括性就是把同一類的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質特征抽取出來加以概括。)由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重要特征,我們不難得知,人的思維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的,環境直接影響著人的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把握好每個教學環節所構成的這個特定的環境,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其它環境,切實注意多方面創設和優化思維環境,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能力。如班級可以自己創辦學生刊物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這樣一個平臺,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的成就感中強化作文的動機。某老師曾在所教班試辦了這樣一種學生刊物,每期刊出學生優秀作文十余篇,組稿、編輯由學生輪流擔任,篩選作文時適當照顧進步大的作文,同時定期選評出最佳作文。 刊物辦得有生有色,而同學們的寫作動機是日趨強烈,作文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而發散性思維的展開,必須建立在牢固掌握豐富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只有記憶系統中和知識越豐富,思維的發散點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廣泛地聯想和進行深入的邏輯推理;發散性思維的展開,還必須建立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能。實踐證明,學生寫作的基本技能越熟練,思維發散的起點就越高,作文在立意、遣詞、造句、結構上就越有新意,作文表現出的水平也就越高。
二、訓練發散思維機智 加強發散性思維能力的運用
1、 發散機智
什么是發散機智呢?即在一個問題面前盡可能提出多種設想,思維盡可能向多方面發散的一種思維能力。
如何訓練學生的發散機智呢?教師可以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很多方面去進行探索和實踐。例如:一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了“春風( )細柳,淡月( )梅花。”讓學生動腦筋想出一字填在兩組詞語中間的括號中,使之成為兩句意思清楚通順的句子,并看誰填的字所構成句子表達的意境最好。很多學生開始認為很容易,分別在“春風”、“細柳”兩詞中間填了“吹、刮、拂……”,在“淡月”“梅花”兩詞中間填出了“照、射、晃……”而有兩個同學,一個在春風細柳中間填了一個“扶”字,一個在淡月梅花中間填了一個“失”字,師生一起分析后都覺得“春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這句所表達出的意境最優美。常對學生進行類似的訓練,能夠增強學生思維發散的流暢性。
2、 轉向機智
何為轉向機智?即思維在某一方面受阻時馬上轉向另一方面的一種思維能力。例如:在一堂說話訓練課上,我出了“深山藏古寺”這一說話題目。讓學生用語言把這一題目的意思描述出來,要求在其描述中必須體現出“藏”字的意思。學生看著這個題目都很茫然。眾說紛紜起來:
“在一座大山中,在密林深處隱隱約約地露出了寺院黃屋檐的一角來。……”
“在起伏的山巒深處,有一座白色的佛塔在陽光下格外地醒目……”
……
“大家的描述都非常精彩,但與文題里的“藏”字都不很切題。佛塔、寺院這些都與古寺有關,但同學的精彩描述里都未能很好地解決題眼‘藏’字,要體現出古寺藏在深山中同學們就要開動腦子,不能把思路死放在寺院本身上要多方面來考慮,請同學們想想與古寺相關的除了寺廟本身外還會有什么與寺廟有關系呢?”
“廟子里的和尚。”一學生答道。
“對了,大家想想深山藏得往古寺,但能不能藏得往和尚呢?你們不妨把思路反其道而行之,在和尚身上打打主意呢。”
這一點撥,學生們茅塞頓開,個個作出了精彩的描述來。
3、 創優機智
創優機智,就是從發散機智所提出的多種設想與假設中尋求最佳的組合來構思和行文的思維過程。是在大量發散思維收集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判斷,選擇最有價值的設想,好比一個人面臨四通八達的交叉路口,要設法找到一條通向目的地的最佳路線一樣。作文運思的過程,可以說是發散-集中-再發散-再集中……多次循環反復的過程。 因而,我們說:人的思維活動是寫作的核心。在作文教學時,教師要善于自覺地把思維規律運用于作文教學,幫助學生自覺的運用規律,使文章的格調、意境升華到一個新高度。
那么,怎樣才能在作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運用呢?
(一)、激發興趣,敢于質疑,鼓勵思維求新。
興趣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產生快感和興致的激發劑和推動器。強烈的興趣是靠學生在求異質疑中產生的。只有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達到一種樂而忘返、如癡如迷的地步。同時,興趣還可以培養人的主動性和頑強性,能強烈地吸引人去創造和探索,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巴爾扎克也說:“興趣比一切人為的阻力都強。”在作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發散性思維運用的興趣,關鍵的是要激發學生的“求異心理”,讓他們敢于質疑求異,善于提出問題。也就是說要培養學生用新的眼光、新的概念來審視一切、分析一切。對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和間接進行反思,多問幾個為什么,反其意而為之。如“這山望著那山高”,本來含有貶義,是指責那些見異思遷、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學生卻敢于從新的角度進行質疑:難道“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對嗎?人類不就是在不滿足后不斷攀登而進步的嗎?因而,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為題寫了一篇議論文,文中對此話賦予了新意,贊揚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并以魯迅棄醫從文、馮驥才棄球求文為例,論證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使文章有了時代性和新意。所以,我們平時要注意培養學生質疑求異心理,來激發學生敢于不囿于傳統思維模式,不斷寫出富有時代感、有新意的作文來。
(二)、打破定勢,解放思想,培養思維方法。
據報載:美國的大學生平時看上去學習不大用功,但寫畢業論文時卻常有獨特的創新見解;而我國留美學生平時學習很刻苦,學習成績也很不錯,但寫畢業論文時卻四平八穩,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和突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們的教育思維習慣和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所致。長期以來,我國作文教學多運用定向思維的思維方式,使學生思想僵化,不敢創新,不敢越雷池半步。我們應該培養學生運用思維,從多角度、多元化、多維式去考慮問題,敢于標新立異,打破常規。
總之,在思維過程中以上三種思維機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常常交織在一起的,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既要注意訓練學生的多種思維機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要注意學生能聚斂思維力的培養和在作文中的運用,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應變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加強重視對作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運用。
參考書目:
1、盧家楣主編,《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其教育應用》,上海人民出版社
2、汪安圣主編,《思維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葉奕乾主編,《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論發散性思維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
7.厚積方有薄發散文
10.我的頭發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