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坻一中 張守民
目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已成為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國內關于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正呈方興未艾之勢,并引起全社會的熱切關注。“要革新,先革心”,教育發展史上,任何教育改革,無不以教育觀念的變革為先導,教育改革每前進一步,無不有賴于教育觀念上的萌動與突破。魏書生說得好:“改革的關鍵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若此項不變,單學怎么上一節課,怎么講一課書,怎樣留作業,怎樣批作文,這樣即使能奏效一時,也絕不會持久。”單以教學方法的改革來看,如果教學思想觀念不轉變,特別是“應試教育”的“教學觀”和“學生觀”不轉變,單從操作方法上做文章,就很容易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出現把“滿堂灌”變成“滿堂問”,把教師單純講授變為學生“放任自學”等走過場或花架子的形式主義毛病。盡管這些年,批判語文教學“滿堂灌”確實改變了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但語文教學好像又成了“滿堂練”,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變成了一個個“知識點”的載體,被肢解得皮是皮、骨是骨,學生只追求標準答案、追求分數,完全成了教師操縱下的機器人。因此,運用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重視學生主體性發揮,必須引起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
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陳鐘梁先生在素質教育研討會上曾幽默地說:“酒杯在于晃動,朋友在于走動,語文教學在于活動。”一句話揭示了語文教學的真諦--在于學生自己活動。素質教育作為一種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與“選擇性”“淘汰性”的教學模式是相對立的,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是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被加工塑造的過程。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如果離開了它,素質教育就會六神無主、魂不附體,只剩一個空殼。以往的“應試教育”用分數一把尺子量學生,以能否升學論成敗,結果導致中學教育成了培養失敗者的教育。經過層層選拔淘汰,只有少數人成功,大多數人成了失敗者,進而帶著失敗的心態走向社會,這不僅影響其今后發展,也不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而素質教育的功能則體現為“不求人人升學,但愿個個成功”,實行揚長分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成功者,在校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將來事業有成。素質教育所主張的主體性,從根本上說,就是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廣泛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思考、積極實踐,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不斷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其主體性的進一步發展。主體性原則是語文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受教者,更應是語文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這樣才有利于形成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即把學習不作為任務,而當成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感覺到學習不是外在強加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一個體操運動員的最大快樂,一定是在他做出一個個完美的高難度動作而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而絕不是在垂手肅立,看著教練員滿頭大汗地一遍又一遍地為自己作示范動作的時候。當然,強調學生為主體,并不是要貶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但是要看到教師的教育行為以及學校的一切教育要求,都只是外在的東西,對學生教育發展而言都是外因,只有讓學生內化了,才能成為主題內部的穩定特征使學生終生受益。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尊重、關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學生,做到一切為學生、為一切學生、為學生的一切。放手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渠道,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是“總導演”,起“引路子,搭梯子”的作用。素質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角色應該從“獨唱”變為“伴唱”,從傳播知識信息變為幫助學生選擇信息,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而不是改造學生。同時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成為教師倡導下的學習主體,課堂教學的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打通教與學的認識渠道,是追求知識的理解和分享,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
實施素質教育,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是時代的需要,歷史的必然,大勢所趨。順之則昌,逆之則毀。我們不能再等待觀望,而應堅定不移,立即行動。
單位:天津寶坻一中
電話:02229241679
郵編:301800
作者郵箱: zhangshoumin@eyou.com
[遵循素質教育原則 重視學生主體性發揮(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大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4.重視教育校園標語
5.素質教育論文
8.小學英語教學要重視造句
10.我國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