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9-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水榭撫琴 

 

    走進二十一世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科技日益發達的知識經濟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大到國力競爭,小到企業發展,無不取決于人才的培養。許多有識之士早已意識到,只有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才是教育的出路和關鍵。二十世紀末,世界教育界就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那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1990年國家教委修訂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讓他們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在學習語文的實踐中,自覺提高認識,獲得知識,增強能力,發展智力。我國的面向21世紀振興教育的行動計劃更是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是從幼兒教育到大學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務。”可見,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迫切要求。

    創造性是指思維活動或者體力活動具有的創造活動的特點或傾向,或者這些活動的產品帶有的一定的獨創性。它是以解決科學或藝術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難問題為前提,用獨特新穎的思維方法,創造出有社會價值的新觀點、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等的心理過程。它的特點就在于“創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語文知識教育。語文知識是創造性思維的產物,是智慧的結晶,本身就具有智力與創造性的價值。而且語文知識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與智能的基礎。有了語文這個基礎工具,才能真正將學生學習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語言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以聽讀說寫教學為例,學生聽話需獨立思考,進行心理交流,方能很好感知說者的思想觀點,并由此迸發出創造性的思考。閱讀與寫作則需借助聯想與想象,同作者與寫作的對象進行“心理位置互換”,才能更好再現生活圖景與表達真情實感,觸發新的聯想與創造性構思。

    漢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語言現象紛繁復雜,千變萬化。學習語言,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其中一條規律就是語言訓練必須和思維訓練相結合。如對語言的理解,在理解中有變通,在變通中有發散,在發散中又有變通,只有這樣,思路才會暢通,才會進行創造性思考。同時,語言同心理過程中的感知、想像、思維、記憶,與心理意向過程中的興趣、動機、感情、意志都有密切聯系。無論對語言的理解與攝取,或運用與表達,都要從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心理出發,發掘其潛在的智能,才能在學習語文中有新的發現與創造。

    以教學《大鐵椎傳》為例,文中有“時雞鳴月落,星光照曠野”一句,學生一般都把“雞鳴”譯為“雞叫”、“雞啼”。有學生說:“大鐵椎和賊人的野外決斗,能聽得見鳴叫嗎?”課后師生共查參考資料,弄清了“雞鳴”是古代時辰名稱。漢武帝時,有人將時辰分12段: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雞鳴”指凌晨1時至3時。《李愬雪夜入蔡州》中“雞鳴”,雪止一句,前有“夜半”,后有“晡時”,亦指時辰。師生討論明確:兩課“雞鳴”均指時辰。這就從求異思維的角度,否認了教材與教參中將“雞鳴”譯為“雞叫”的翻譯。此例說明知識乃是創造的基礎,有了扎扎實實的基礎知識才有利于開啟思維的閘門,去探索求異去糾正謬誤,去發現新知。

2.有利于開發智力。語文教學應重視智力開發,智力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所表現出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綜合。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其他心理現象一樣,必然通過外觀的具體活動來展現。學生表現出的智力活動,必然與一定階段的語文學習有關,必然體現為一定生理狀況與心理狀態下的活動。學生個人的創造心理意識的外觀與具體活動中創造性思維心理及能力的顯露,便是智力發展的結果。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開發學生的智力,那就必須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使構成智力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得到發展,與此同時,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當然智力的外露與發展,并非單純的智力行為,它同智力以外的非智力等諸多因素相關。創造性思維心理環境的優化,不僅有心理認識過程中質的飛躍,還包括心理意向過程和個性心理的展示,使心理認識過程與心理個性很好組合,才能提高智力水平。所以,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環境,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煥發學習心理的動力,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去發現,去創造。如《陌上桑》中寫羅敷的美貌,調動了多種藝術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襯,有美麗服飾的直接描寫,有為她美貌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側面描繪。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美學體驗,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樣,每個學生心中創造的羅敷形象一定是各式各樣的:或豐盈秀美,或苗條俊秀;或杏核眼,或丹鳳眼;或柳葉眉,或臥蠶眉......學生的認識心理與個性心理在創造想象中得到了優化組合;聰明才智在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中,得到了良好的顯現。

3.有利于培養能力。能力是人作為個體的一種本領,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總和。語文能力是進行聽、讀、說、寫的基本能力,也是從事語文專業活動的特殊能力,是人們順利完成一定的語文活動所具備的必要條件和心理特征的總和。語文能力是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也是從事語文專業活動的特殊能力,是人們順利完成一定的語文活動和以語文為工具的相關學科活動所具備的必要條件和心理特征的總和。按照信息學原理,聽和讀屬于輸入的信息、說和寫屬于輸出的信息。就輸入的信息來說,當學生接受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之后,他們不可能全盤吸收,他們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對這些信息進行辨別、甄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當學生需要向外界傳遞信息時,他們會根據相關的對象、內容,選擇恰當的語句、色彩、感情,甚至邏輯、修辭加以表現,以最簡潔的語言傳達最豐富的信息,表達自己思想感情。不論輸入或輸出信息,都需要他們運用學過的知識,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在輸入(學習知識)--思考--輸出(表達思想感情)的過程中得到鍛煉與提高。

基于以上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創造性思維的特點,結合可內教學,拓展課外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

    所謂求異,就是關注現象之間的差異,暴露已知與未知之間的矛盾,揭示現象與本質之間的差別的一種思維,即從多方向、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多原則、多結果等方面思考問題,并在多種思路的比較之中,選擇富有創造性的異乎尋常的新思路。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寫有《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在香如故。

    1961年12月毛澤東同志“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也作《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的詠梅詞昂揚奔放,樂觀堅毅,一反陸游詞的低沉抑郁、消極頹喪,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博大襟懷。教師引導學生將不同內容、不同形式與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訓練,能增強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

(二)敏銳洞察的思維能力

    洞察是知覺和思維相互滲透的復雜的認識活動。在洞察的過程中,不斷地將觀察到的事物與已有的知識或假設聯系起來思考,把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異性、重復現象進行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獲得新的發現和發明,這也是創造性思維所具有的特征之一。

凡是創造力高的人,必然對客觀世界具有高度的敏感,心理經常處于高度積極的覺醒狀態,經常發現和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新問題,并著手去解決問題。因此洞察的敏銳性是創造思維得以形成的重要心理特征,有了洞察的敏銳性,在語文學習中就能進行積極、周密的思考,對問題正確判斷、迅速作出結論。

(三)豐富想像的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始終伴隨著創造性想像。創造性的想像,能不斷履行舊表象,創造新表象,賦予思維以獨特的形式。想像有時難免帶上種種主觀臆測、虛假和錯誤成分,但它卻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可缺少的環節。

    想像猶如三棱鏡,它能夠創造出七彩人生。學生一旦有了豐富的想象力,也就有了創造性。反之,沒有豐富的想象,就沒有創造。例如,柳永詞《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是作者離開北宋都汴京(今開封),與情人話別所寫。全詞充滿創造性想像。上闕想像臨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借寒蟬、長亭、煙波、暮靄構成氣氛,可以使人想像到離別時哀傷的心情。下闕進一步想像別后傷離的場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全詞正體現了文學創造想象的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想象。

(四)知識結構的獨特性

    舉凡科學文化教育的創新,皆建筑于既有知識結構之基礎上。而創造思維的新成果,又是對已有知識的突破與創新。故創新性思維與已經掌握的知識密不可分。然而知識與創造思維能力又各有其內涵。思為創造性思維能力,包容著諸多因素,不僅需知識提供必要的內容,還需知識上升為思想因素與智力因素。否則知識就會成為死板的、凝固的、束縛創造力的桎梏。一般說來,良好的知識結構包括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廣泛的鄰近科學知識,以及有關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的知,要培養學生好奇、好學的特點,建立起獨特的知識結構,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基礎。。

(五)靈感的活躍性

    從創造性思維的角度講,靈感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突發的心理現象,是人腦以最優越的功能,加工處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狀態的體現。靈感往往能突破關鍵性的問題,使興奮的選擇性泛化得到加強,造成神經聯系的突發性接通,使思維空前活躍。語文教學的實踐證明,那些創造性思維發展較好的學生,靈感思維也較活躍。如《“28”之謎》的報導:國外禮儀鳴放禮炮21響,而毛澤東主席在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卻鳴放禮炮28響,為什么?美國人說:“共”字由“廿”與“八”組成,毛澤東把共產黨寫上天;蘇聯人說:毛澤東得天下有28功臣;英國人說:毛澤東與楊開慧結婚是28歲;日本人說:28是指八卦八門中兩個門,有吉慶的意思;尼克松訪華時說:毛澤東三個字用繁體寫是28畫;幾個外國人匯集在一起談此事,不禁驚呼:毛澤東真神人,他能預測自己壽命為84,84是由三個28組成--毛澤東28歲時中共誕生,過了28年中共誕生,再過28年逝世了;最后是周恩來對尼克松的回答:曾聽主席講過,中國共產黨到開國時已28歲了。以上七種說法,從個人功績,家庭私事,古代學說,數字巧合,黨的歷程等方面出發,來猜測“28響”的含義。有老師讓學生就這些觀點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思維發散,提出了各種觀點,可謂“百花齊放”!這是對舊思維的突破,是靈感活躍起來對新思維的接通體現了靈感創造的活躍性。

    知識經濟呼喚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呼喚創造性的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擯棄陳舊的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努力創造條件,采用靈活的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努力培養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⑴ R.J.斯騰伯格,斯皮爾-史渥林著.思維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7月

⑵倪文錦,歐陽汝穎主編.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本文收入《南平師專學報》2002年9月第21卷第3期)

[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造句訓練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論文

2.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論文

3.關于創造性思維的名言

4.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論文

5.探究初中數學教育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優秀論文

6.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畢業論文

7.教師的語文教學計劃

8.小學教師語文教學計劃

9.超級演說家演講稿:打破思維的墻

10.教師初中語文教學計劃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 色98视频都是亚洲国产精品 | 亚州十八禁免费不卡在线视颖 | 久久给综合久久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你懂得 | 亚洲午夜高清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