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華
開放性思維是指從一個信息源引發多層次、多向思維的思維模式。《回答未來的挑戰》一書提出:要從維持性學習走向創新性學習。維持性學習是面對歷史的學習,創新性學習是面對未來的學習。未來的社會,未來的世界,需要的是富有創造性思維的開拓型的人才。長期以來,“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思維模式在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這種思維定勢更加明顯。所以,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創新性學習,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在教學中,我注重下列幾個方面的訓練。
運用“一分為二”的辨證方法,評價人物。對于教科書中提到的人物,我要求學生不受已有的定論的束縛,而是動腦子想一想,怎樣用辯證的觀點去看他們。例如對孔子的評價,既看到他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對祖國文化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又要看到他思想中一些落后的東西;既要看到他博學多才的一面,又要看到他知識的缺陷。又如魯莊公這個人物,既有政治上的目光短淺,軍事上的急躁冒進的缺點;又有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長處。對于人物的思想觀點,同樣需要一分為二。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的“寄情山水,與民同樂”、柳宗元的“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等,既要看到它的進步性,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引導學生作深層次的思考,言人所未言。例如教學《孔乙己》,在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的時候,我除了教參上提到的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周圍群眾的麻木外,還讓學生聯系“孔乙己……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找找孔乙己自身性格的缺點,就能更加準確地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更加全面地認識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我引導學生暢談對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的看法,在肯定了世外桃源的“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自由、自食其力”之后,問學生:“世外桃源真的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嗎?有沒有不足之處呢?”學生經過思考后紛紛談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世外桃源與外界隔絕,缺少交流,是“閉關鎖國”;有的認為世外桃源中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說不定會一直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地步。對于學生的正確的看法,我做了充分的肯定,并且指出,對于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其一面,要多換幾個角度去思考,這樣看問題才全面。
以今論古,借古諷今。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用今天的眼光去看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常常會有一些新的發現,例如在教《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愚公,除了移山外,還有那些方法可以解決‘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呢?”學生們紛紛回答:“搬家。”“挖隧道。”“建空中纜車。”“修公路。”“買直升飛機。”……在教《論雷峰塔的倒掉》時,我問:“七十多年前,魯迅先生為雷峰塔的倒掉而欣喜,因為先生認為雷峰塔是一座鎮壓的塔。七十多年后,有人提出要重修雷峰塔,你認為該不該修呢?”對此,全班同學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分成了“該修”與“不該修”兩派,“該修”派認為:“象征封建勢力的雷峰塔早已倒掉,重修雷峰塔可以完成‘西湖十景’,開發旅游資源。重修雷峰塔還可以警示人民,防止封建勢力卷土重來。”“不該修”派認為:“雷峰塔為鎮壓之塔,這已成定論。保留雷峰塔的遺址,就像保留圓明園的廢墟一樣,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殘缺也是一種美,古羅馬的斗獸場遺址是殘缺的,一樣也有旅游價值。”對于這兩派的意見,我沒有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讓他們互相聽取對方的意見,在把自己的意見和理由寫成文章。那次的課堂作文相當成功。
古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語文學習中,適當聯系現實,可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韓愈的《馬說》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了這篇課文后,你認為‘千里馬’被埋沒,除了‘食馬者’不知馬,還有其他原因嗎?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樣做呢?”學生回答:“和封建制度有關,封建統治者疾賢妒能、任人唯親。”“‘千里馬’本身也有問題,他只是被動等待‘伯樂’,不能主動推銷自己。”“如果我是‘千里馬’,我要主動出擊,推銷自己。”“如果我做了領導,要廣泛地招攬人才,并給他們以優厚的待遇。”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我們都在努力探討的課題。我覺得語文教學中的開放性思維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多極思維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作者郵箱: jh-1963@163.com
[開放性思維訓練示例(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思維訓練教學計劃
2.自我鑒定示例
3.軍訓日記示例
4.經典畢業語錄示例
5.高中自我鑒定示例
6.教學計劃示例
7.學生開學日記示例
8.學生思想匯報示例
9.經典傷感語錄示例
10.勵志口號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