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進一步了解《史記》紀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3.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品質;體會侯贏等人以死報恩的思想感情。
一、時代背景
戰國時代,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即“士”的階層,即知識分子階層。這些人走公室,跑私門,不狩不獵,不農不商,靠知識糊口于四方。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或有高強的武藝,或能文能武,又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為各國統治者效勞。他們在戰國時代起著異乎尋常的作用。他們可以左右各國的政策,處理各國的外交,指揮各國的軍隊,如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張儀,兩人幾乎操縱著戰國時代各國的外交關系。
這些人投奔到權貴的門下,以謀生活,故稱為門客或食客。各國貴族都大量收養門客。其中收養門客名聲最大的就是所謂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收養了幾千門客,對內維護自己的勢力以對付政敵,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斗爭。
2、戰國四公子
戰國四公子為:魏國的信陵君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他們都以“好士”聞名。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他們都立了傳,而對信陵君特別推重。明朝人茅坤說:“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傳亦太史公得意文。”
3、信陵君(?一前243),戰國時魏公子無忌,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寧陵縣西北),故稱信陵君,與楚國春申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一起合稱戰國四公子。
第一課時(1-3段)
二、檢查預習
(一)注音
1、魏昭王少子(shào) 2、安釐(xī) 3、昭王薨(hōng) 4、不肖(xiào) 5、厚遺(wèi) 6、執轡(pèi) 7、俾倪(pì nì)
(二)通假字
1、直上載公子上坐(坐同“座”) 2、俾倪故久立(俾倪同“睥睨”)
(三)詞語釋義
1、致食客三千人 (招來)
2、諸侯以公子賢 (因為)
3、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贈送一份厚禮)
4、微察公子 (暗中觀察)
5、公子顏色愈和 (臉色)
6、從騎皆竊罵侯生 (私下里)
7、乃謝客就車 (辭別)
8、遍贊賓客 (介紹,引見)
9、今公子故過之 (特意)
10、過客以觀公子 (拜訪朋友)
(四)詞類活用
1、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名詞作動詞,謙遜對待)
2、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名詞作狀語,按禮節)
3、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形容詞作動詞,傲慢地對待)
4、公子從車騎 (使動,使……跟從)
5、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 (使動,使……久久停留)
6、公子怪之 (意動,認為……奇怪)
(五)特殊句式
1、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判斷句)
2、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判斷句)
3、為壽侯生前。 (省略句,狀語后置句)
三、、誦讀課文
四、文本探究
1、前三段寫了什么內容?體現了公子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答:前三段寫了信陵君的身份地位,以及和侯嬴的交往過程,體現了信陵君為人仁慈謙恭,禮賢下士的品質。
2、文章是如何表現公子“仁而下士”的性格特征的呢?
明確:通過語言、行動描寫,以及運用對比烘托的手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業
預習課文4-6段,完成預習練習
第二課時(4-6段)
一、檢查預習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數遺魏王乃公子書(shuò wèi) 2、冠蓋相屬(zhǔ)
3、侯生曾無一言半辭(zēng) 4、餒虎(něi)
5、屏人間語(bǐng jiàn) 6、嚄唶(huò zè)
(二)通假字
1、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具同“俱”) 2、北鄉自剄(鄉同“向”)
(三)詞語釋義
1、冠蓋相屬(形容請救的使臣連續不斷地到來)
2、讓魏公子曰(責備)
3、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解急救患)
4、且公子縱輕勝(即使)
5、約車騎百余乘(湊集,備辦)
6、欲以客往赴秦軍(帶領)
7、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用來……的)
8、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遺憾)
9、而公子親數存之(問候)
10、公子過謝侯生(辭別)
(四)詞類活用
1、留軍壁鄴(名詞作動詞,駐扎) 2、屏人間語(使動,使退避)
3、北救趙而西卻秦(名詞作狀語,向北、向西;使動,使退卻)
(五)特殊句式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謂倒裝,賓語前置)
2、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 (狀語后置)
3、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省略句)
4、何功之有哉? (賓語前置)
5、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被動句)
二、誦讀課文
三、本文探究
1、文章四、五、六三段是事情的發展部分,主要寫了什么內容?體現了侯嬴與公子的什么特點?
明確:這一部分主要寫公子救趙無策,侯蠃獻計。體現了侯蠃過人的智慧與公子的“急人之困”。
2、公子出發而侯生沒有送行,這是為什么?
明確:侯生本欲為公子出謀劃策,擔心他不聽從,故于其復還而言之,想堅定他的心志。
四、布置作業: 預習課文7-8段,完成預習練習
第三課時(7-8段)
一、檢查預習
(一)通假字
1、公子與侯生決。(決同“訣”) 2、侯生果北鄉自剄。(鄉同“向”)
(二)詞語釋義
1、矯魏王令代晉鄙。(假傳,假托) 2、屯于境上。(駐扎)
3、勒兵下令軍中。(約束,整頓)
4、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感激)
5、趙王掃除自迎。(臺階) 6、口不忍獻五城。(不好開口)
(三)詞類活用
1、朱亥袖四十斤鐵椎。(名詞作動詞,用袖子藏)
2、椎殺晉鄙。(名詞作狀語,用椎子)
3、已卻秦存趙。(使動;使……退即,使……保存)
(四)特殊句式
1、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狀語后置)
2、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狀語后置)
3、使將將其軍歸魏。(省略句)
二、誦讀課文
三、本文探究
1、本篇在著力刻畫信陵君形象時,也以點睛之筆,描繪了侯生、朱亥、如姬、晉鄙等生動形象。說說這些形象對集中刻畫傳主形象的作用。
明確:從不同側面體現了傳主禮賢下士、知人善任、信守諾言、急人之困、仁慈惜才等美好的品質。
2、研讀本文有關侯嬴的記述,探討“侯生北鄉自剄”的原因。
明確:侯嬴是一個頭腦冷靜卻又熱血滿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辭行赴軍提出將自剄送公子,不是毫無意義的一時“狹義”沖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抉擇。這主要是激勵朱亥,同時也為了堅定信陵君奪晉鄙軍以抗秦救趙的決心。
顯然,他的這一決定,是對奪晉鄙軍的危險性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來,他已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礎,可以死而無憾。另外,陳懿《讀書漫筆》認為魏王怨恨,“勢必收而誅之,故寧自殺以為名”;徐中行《史記評林》認為“侯生之死,世謂報公子,余謂謝晉鄙也”;朱東潤認為,他以“北鄉自剄”來報答信陵君,以減輕或轉移信陵君負魏的過錯,更表現了他一諾千金的品格和以死相報的義氣。
四、總結全文:1、信陵君的性格特點
2、塑造傳主時運用的手法
五、作業:掌握本文知識點,完成《金榜》P44
郭蘇勛
[《魏公子列傳》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0.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