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3.了解各則語錄的內容。
【學習重難點】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預習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
明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教師范讀,強化解讀文義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
“單”變“雙”。如:學--學習、樂--快樂、溫--溫習、師--老師、思--思考、知--知道、擇--選擇。
(二)再讀課文,疏通文義
1.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1)通假字
①不亦說乎(“說”同“悅”,喜悅)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2)詞類活用
①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為“舊的知識”、“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⑤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①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②三人行(古義:表示概數,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
(4)一詞多義
樂不亦樂乎(高興)
回也不改其樂(樂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趣)
2.重點句子的翻譯。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明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明確: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倦而無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確: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不好的地方就對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明確:孔子在河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確: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里面了。
(三)整體感知
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內容。
明確: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三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
第四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
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后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對照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說明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前兩句將正確的學習態度。即使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輕易改變。
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三、板書設計
重要字詞
重點句子
每章要點理解內容--掌握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積累文中出現的成語。
3.聯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學習重難點】
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點)
2.聯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從《〈論語〉十二章》中學到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后,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本課。
二、教學新課
1.文章分別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請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分別講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三方面的內容。
(1)學習態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習方法: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傳不習乎?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品德修養: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④子曰:“賢哉回也……”
⑤飯疏食,飲水……
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疲倦而無所得。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三、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 勤于復習
學思結合
學習態度以學為樂
誠實謙虛
珍惜時間
修身做人寬厚仁義
堅貞守節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你是怎么看待“簞食瓢飲”的?
生甲:顏回的這種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真是不容易,所以說,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生乙:我從顏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種高潔的學者風范。他不會因為物質條件的簡陋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不會轉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終也不會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贊同以上二位的意見。我覺得沒有必要完全摒棄優厚的物質條件,利用它為我們的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不也很好嗎?
[《論語》十二章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論語十二章教案
4.論語選讀教案
5.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6.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8.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10.七年級《論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