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16-4-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課堂導入:

師:一支悅耳好聽的云南民歌《姑娘我生來愛唱歌》把我們帶進了云南,同學們,云南被稱為“彩云之南”。“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飛去,回憶悠長。玉龍雪山,閃耀著銀光。秀色麗江,人在路上。瀘沽湖畔,我心蕩漾。蝴蝶泉邊,歌聲在流淌。這里是歌聲的世界,這里是歌聲的海洋。(出示燈片1)

二、作者介紹:

師:請問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讀文讀人,走進沈從文,書上的注解1是這樣介紹沈從文的,我們讀一下這句話。

沈從文,湖南鳳凰人,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幻燈片2,學生讀注解1)

師:一個簡練而概括的介紹,一個偉大的作家,曾兩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著作有,請大家一起熟悉下。(出示燈片3,學生讀出相關作品集)

《湘行散記》、《邊城》、《水云》、《長河》、《龍朱﹒虎雛》。

師:從文先生寫湘西那水、云南那云,寫翠翠、龍珠、虎雛他們血液里流淌的生命活力…由文學而文物的轉身,先生讓布滿灰塵的歷史文物生動起來,他的著作有:《從文賞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龍鳳藝術》、《花花朵朵壇壇罐罐》。(燈片4)

師:先生成了中國古代章服文化事業的開山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云南的歌會》是沈從文作為歷史文物研究家對民俗文化的一種特殊的搶救性發掘,也是作為作家的他對云南民俗--云南歌會的一種行為采錄。

三、一讀:走近云南的歌會(整體感知)

師:文章開篇從文先生就這樣寫道--(出示燈片)

生齊讀:云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師:大家預習了課文,首先請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在云南的歌會看到了什么?“我的見聞”有哪些?同桌之間互相說說。

生1:有婦女在節日時她們的對唱,這個活動。然后,沈從文還看到了云南那邊的特色風景以及生態的各種環境。

師:不錯,還誰能補充。請你補充一下。

生2:還有他們參加了一個歌會,所有的人都在唱歌,沈從文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生3:他還看到了一群趕著馬的女孩子也在唱歌。聲音雖然是各有不同,但是都具有云南那邊的特色。

師:好,這幾個同學講的都不錯。大家說他的見聞,“聞”聽到的就是那些歌聲。見到的呢?

生4:有景。

師:對,有景,還有?

生5:人。

師:人,趕馬的女孩等等。說的不錯!這些都是作者的所見所聞。總結一下:聽到的歌、看到的人和景。預習的真不錯。這一回,指的是哪一回?文章原來的題目是什么?細心的同學會發現文章的注解1就有。

生:“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

師:對,“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作者本來參加跑馬節,他對賽馬興趣不大,但希望從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現一點秘密,他在研究馬具制作,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現把他引誘過去了,他認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因為跑馬節還有許多精彩活動,他被斜坡上一簇簇青年男女的歌聲吸引過去了,這一回,指的是跑馬節看的這場歌會。一個神奇的“這”字(幻燈片出示“這”字),在文章每段都有,且在顯目的位置,我們一起找一下。

(學生認真的動筆圈畫。)

師:第二段的“這”在第一句。第三段也是第一句。老師教你們,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會在每個段落的開頭或者是結尾。第四段呢?

生:最后一句。

師:第五段,翻過來。在最上面這一句。

師:在第四段靠上一點剛才有同學說,這里還有一個“這條路”有一個“這”字,到寫鳥的時候說“這種鳥”。好,都找到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幾句話。

生讀:(出示燈片)

第2段: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

第3段: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這種環境氣氛里(這條路……這種鳥……)

第5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

師:同學們,我們讀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們用這種方式:抓幾個關鍵句,抓一個關鍵字,就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來了解文章內容、來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盡量讀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獲也不錯!如果覺得這種方法不錯,還可以運用它去讀其他文章!同學們,研究一下這幾句話非常有意思,我們看作者行文,他是非常巧妙的:“這種場面”、“這個唱法”是對應著“見聞”中“聞”到的什么?

生6:歌聲。

師:對,聽到的歌。這種環境氣氛對應的是?

生:景。

師:對,這句呢?(師指: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生:人。

師:一個神奇的“這”字輻射全文,一字穿珠。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這個字--“這”,(教師板書:這)從“這”字出發!

四、再讀:走進云南的歌會(研讀探究)

師:首先來看這句話,一起讀:(出示燈片)

生齊讀:“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

師:這位男生起立,請你就這句話提一個問題。

生7:“別開生面的場所”是指的哪一個場所?

師:非常有質量的一個問題。你自己回答還是請同學回答?

生7:我想請同學回答:李家云。

師:家云,這是朋友對你的信任。 (大家笑)

生8:他所指的“這種場所”是指在云南他們對唱的這種情景,和…以及…

師:那是誰在唱歌呢?

生8:是云南當地的那些人民。

師:家云,咱們具體說說文中描寫的對唱環節是誰在唱歌?

生8:對唱的環節是年輕的婦女。

師:年輕的婦女,在哪里唱?

生8:在…在…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

師: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那我們簡單的說就是在“山野”好嗎?

生:是的。

師:年輕的女人在山野對歌。還有沒有其它別開生面的場所?那個趕馬女孩在哪唱?他們唱歌的場所跟我們平常見到的這個演播廳、這個歌舞廳是不是一樣的?

生:不一樣。

師:剛才年輕婦女在山野。趕馬女孩在哪?

生9:趕馬女孩在......

師:在路上,是吧。她們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9:對唱。

師:三個女孩也在對唱嗎?

生9:一個女孩和三個對手在對唱。

師:我們來看這句話:“三三五五的趕馬女孩”你把這句話讀一下。

生9: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師:她們是不是一定在對唱呢?

生9:也可能是自己在勞動的時候,自己想要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可能是。

師:對。她們在勞動或其他時候想唱就唱。

生9:呃,是的。

師:隨心所欲地唱。

生9:是的。

師:一種很曼妙的感覺。漫歌,好不好,這個字行不行?

生9:行。

師:漫歌,好,你同意了。好,謝謝你的批準(眾生笑)。你剛才說她勞動的時候,可以歌唱她們豐收的喜悅;也可以歌唱節日的快樂;還可以歌唱愛情的美好等等,這里充滿著激情和歡樂。同學們想一想,還有其它別開生面的場所沒有?

生10:還有就是那個田邊,有的鳥也會跟著那些趕馬的女孩一起,像是跟趕馬女孩一起在唱歌一樣。

師:就是還有鳥跟著她一起唱。那個最熱鬧的場所是什么?

生11:最熱鬧的場所是大伙一起在那個…在那個…在她們長長的屋廊下一起在唱那個“金滿斗會”。

師:哎,就是盛大的“金滿斗會”。是誰在唱?

生12:是當地的一些村民。

師:村民。恩,他們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12:嗯,他們的唱法是唱和相續的。

師:嗯,唱和相續,你方唱罷我登場。這種方式叫什么?

生13:傳唱(生點另外的同學,眾生笑)

師:對,這就是傳唱。(大家笑)不錯。請你把剛才這段話按照老師提出的問題完整地說一遍好嗎?分別是誰、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唱歌?

生13:是有一些......

師:先是年輕婦女。

生13:對,年輕婦女在那個山間對唱。

師:第二個場景?

生13:是趕馬的女孩子在趕馬的路上自由自在唱自己想唱的歌。

師:非常好。

生13:還有就是村里的一些村民在自家的長廊下重唱。

師:重唱?還是輪著唱更合適。

生13:輪唱。

師:完整的說:就是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寨子里輪著唱。是不是這樣?

師:你的概括能力非常強。你沒有辜負朋友的重托。好,我們一起看一下,(出示燈片)年輕婦女在山野對歌,趕馬女孩在山路漫歌,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山寨傳歌。我們看看,山野、山路、山寨,別開生面的場所,三個場面,搖曳多姿,生面別開,淳樸自然。云南人民人人愛唱歌,是有群眾基礎的,云南人人會唱歌,也是有原因的。這樣安排文章內容,它講究了原因與結果、講究了表象與內涵,我們在寫作時也可學習這種方法。同學們,關于唱歌還有一句話,一起讀。

生: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齊讀)

師:好,順著這個思路你提個問題。

生14:這個極有意思的唱法是怎樣的一個唱法?

師:非常聰明的孩子。你自己回答還是叫同學?

生14:請同學。

師:好。

生14:張卓越

師:卓越。我們班同學總是把機會讓給別人。(眾笑)

生15:恩,如果不是在云南的話,我們唱歌是一個人唱,但是在云南比較多的是對唱、或者是大家聚在一起唱,這種唱法是作者從來沒有見過的,所以會覺得很有趣。

師:那這種唱法究竟是什么唱法?你剛才已經說出了不同。

生15:是唱和相續的。

師:非常好。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生齊讀: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出示燈片)

師: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么宏偉的場景啊:“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時間之長,場面之壯觀。找找具體地寫聲音的句子?

生16:“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師:大家看到這句話沒有。“聲音雖極其輕柔”,一二讀。

生齊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出示燈片)

師:“龍吟鳳噦”是什么意思?你說說。

生17:“龍吟鳳噦”的意思是龍在吟嘯,鳳在鳴叫,形容非常美妙、抑揚頓挫的聲音。

師:好,這個注解書上有。“噦”就是鳥鳴聲。龍在呼嘯、鳥在鳴叫,抑揚頓挫的聲音。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大家體會一下聲音輕柔清亮,然后又低沉婉轉,我們讀出這種高低起伏的感覺。“聲音雖極其輕柔,一二讀”。

生齊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師:不錯,但是抑揚頓挫的感覺還不是特別到位。這樣,老師給你們一個朗讀建議好嗎?女生讀第一句“輕柔”。男生呢,“合起來”這一句,“微風蕩動中”男生女生加起來一起讀,好不好?試一下。

生讀:聲音雖極其輕柔(女生),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男生),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齊讀)

師:哎,這次就有“龍吟鳳噦”的意味了(眾笑)。好,我們把“金滿斗會”這個場面一起讀一下。“大伙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讀--

生齊讀: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有一次,由村子里人發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曲子。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蕩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師:很好,把這種氣勢宏大的場面讀出來了。如果說傳歌的特點是唱和相續、龍吟鳳噦,那“見景生情和引經據典”是哪個歌唱形式的特點?

生:第一個。(眾生答)

師:對,第一個,對歌的特點。淳樸本色(幻燈片)

那漫歌的特點呢?請用文中的詞語概括。

生18:出口自然、淳樸本色。

師:你這個也可以。老師也選了一個:美妙有情,還有悅耳好聽等等。我們來看,文章中有很多這種詞,從結構看,這是什么詞?

生:四字詞。(眾生答)

師:四字詞有什么妙處?

生:朗朗上口。(眾生答)

師:既然“朗朗上口”,那請你們讀一下。(眾生笑)

生:見景生情、引經據典、美妙有情、淳樸本色、唱和相續、龍吟鳳噦。(出示燈片,有感情齊讀)

師:朗朗上口,的確如此。這個“引經據典”是什么意思?

生18:意思是引用古典的名句。

師:或者是什么?

生18:故事。

師:對,故事,指引用經典著作中的語句或故事。解釋的很好。你們剛才說的朗朗上口、有節奏感,我們把它放在句子里再讀讀,體會一下,“不論”開始--

生齊讀:(出示燈片)

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我們看這句:“早晚都可以聽到”,說明時間之長。“各種”說明歌唱的種類非常多。同學們,其實副詞、形容詞是極富表情達意的張力的。我們把這個句子再讀一次,這次注意強調“早晚”、“都”、“各種”這幾個詞。“一年四季”讀--

生齊讀: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師:很好,那現在我們總結一下,云南的歌會的特色有什么?

生:云南歌會充滿淳樸本色、悅耳好聽并且美妙有情。(眾生答)

師:真是很聰明的孩子!(眾笑)還有場面宏大等等,這些都是云南歌會的特色。沈從文這樣說,請大家讀這句話--

生齊讀:“產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特殊環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么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出示燈片)

師:素樸、真摯、美妙感人的歌聲是因為有一種特殊的環境。接下來,我們就研究第四段的這個“這”字,先一起讀這句話。

生齊讀: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出示燈片) 

師: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講“這是什么樣的環境?”同學們,沈從文的文學風格被稱為田園牧歌式,他的文字是詩亦是歌,這段最能體現這種牧歌式的詩意。老師將這段文字分行方便大家看,并沒做太多改動。老師和一位同學合作朗讀這段,其他同學可以閉上眼睛想象,請給這支美妙有情的牧歌加上名字,并結合文章內容說說為什么。來,我們推薦一個同學,好嗎?

生:我們推薦還是李家明。

師:還是李家明!家明,你是愿意珍惜這個機會呢,還是愿意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

生19:我愿意珍惜這個機會。

師:好、好(笑),我也愿意珍惜跟你一起合作的機會(眾笑)。那我們誰先來?

生19:老師你先。

師:好,我先。(出示幻燈)

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在這條路上

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開滿雜花的小山坡

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

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

山鳥呼朋喚侶

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

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師)

花茸茸的戴勝鳥

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

撲著翅膀掠地飛去

這種鳥,晨光熹微中,坐在屋脊上

“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生)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

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

伏在草叢中的云雀群

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

忽然又像個小流星,下墜到草叢

另外幾只云雀又接著起飛(師)

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

嗓子通常并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

在這種環境里,出口自然

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生)

師:好,謝謝家明。家明的聲音美妙有情而且悅耳好聽(眾生笑),以后可以當播音主持!讀得不錯,只是在前面一段有一個字讀音不準,家明,你覺得在哪?(生19撓撓頭)

師:頭頂花--。

生:冠。

師:冠。這次讀對了,第一聲。冠,表示帽子的意思。好。給它起個什么樣的名字呢?請拿著話筒說。

生20:天人合一。文章寫了人和自然。

師:天人合一。從你的題目我們看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你很了解沈從文,因為這也正是沈從文一步一叩首“把生命諧合于自然中”,倡揚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以心接物,心與物游,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觀點。好,還有哪位同學說說。

生21:山鳥呼朋喚侶、女孩自由歌唱。

師:提到山鳥。請你把寫山鳥的這句話讀一讀。

生:“一面就聽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師:這個“一面……一面……”是寫看到的和聽到的,大家說說看到的是什么?

生:山花。

師:聽到的呢?

生:山鳥。

師:咱們能不能把名字取得浪漫一點:“看,山花爛漫;聽,山鳥齊鳴。”好不好?(眾生笑著點頭說好),請大家把這個句子讀一下。

生齊讀:“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的各種本地悅耳好聽山歌。” 

師: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花有鳥的描寫,還可不可以取其它題目?你說說。

生22:還有一些趕馬女孩和鳥,她們所唱的一些歌曲。

師:那你怎樣子給它取個名字呢?我們知道文章題目的作用或是行文的線索,或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或吸引讀者的關注等等。想想你還可以取什么名字呢?

生22:我會取“聆聽天籟”。

師:聆聽天籟。多有詩意的名字。為什么?結合文章說一說。

生22:恩。(思考良久)

師:你說是“天籟”,也就是說除了趕馬女孩,有誰發出的聲音?

生22:鳥。

師:準確的說有戴勝鳥和--?

生:云雀。

師:對,還有云雀。如果你是這種鳥,你會唱什么歌?

生23:如果是我,我就會唱一些聽起來歡快輕松的那種歌。老師,如果是你,你會唱什么歌?(大家哄笑)

師:我呀,如果我在云南我會唱:“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長長上天,哪樣長海中間,什么長長街前賣嘛,哪樣長長妹跟前……”或許會唱“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我陪阿詩瑪回家鄉”(掌聲)。我來無錫時,一上飛機,撲面而來的就是一首“茉莉花”,我還會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示意同學們一起唱,全班同學跟著老師一起唱)又香又白人人夸,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全場掌聲)多美的民歌!同學們,熱愛它,歌唱它,唱響中國,唱響世界,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場掌聲)

師:同學們取的題目都很好!還可以取:“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彩云之南游賞罷,踏花歸來馬蹄香”、“歌聲振林樾”等等。同學們,這段大量寫景的作用是什么?會不會沖淡歌會的主題?

生24:不會。這里運用烘托,用環境的美烘托出歌聲的美。

師:烘云托月,天人合一!如果說前面對歌的描寫是工筆描繪,傳歌部分是大筆勾畫,那這邊漫歌便是襯筆烘托,這樣行文跌宕起伏錯落有致。我們要學習這種寫作手法。山路這邊的歌手不只是趕馬女孩,有戴勝鳥、云雀、花草樹木,萬物都在踩著節拍唱歌,他們都是歌手,共同奏響一部田園交響曲,不但沒有沖淡主題,歌中有景,景中有歌,反而構成云南歌會的一個樂章!

板書:景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下面我們來看看在這種環境里、這些被歌聲喂養長大的人們,來看看“這種女人”是哪樣的女人?

請同學們完成這個填空:“這種         女人 ”,并結合課文說說為什么?

生25: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這種開朗活潑的女人。

師:說得好。請大家齊讀這一段。

生齊讀:(出示燈片)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師:這段文字采用工筆描繪,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看出這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女人。文中還有描寫她的神韻氣度的句子,請大家再找找。(老師走動,隨機點到一個不舉手的同學)請你說說。

生26:嗯,(思考),嗯

師:你看,對歌的時候她是什么神態?

生26:心情比較歡快。

師:為什么歡快呢?

生26:因為唱歌唱贏了。

師:對,唱歌唱贏了三個對手。請你把這段話讀一讀。

生26:“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師:老師看出你的潛質,剛才表現得非常好,“這種自信的男孩”(眾笑)記住以后保持這種自信面對學習和生活!注意“同行女伴”的“行”的讀音。(師巡視請另外沒舉手的同學)你從這句話中看出來,這種女人是什么樣的女人?

生27:比較豪放。

師:豪放,還有呢?

生27:她們很快樂。

師:評價女孩子很到位。(眾笑)我們看一下這個標點,“意思像是說”說的后面用的是什么?

生27:逗號。

師:為什么不用冒號?

生28:她沒有說,是“像是說”。

師:她唱贏了三個對手都沒有說,說明她什么?

生28:謙虛,低調。

師:低調樸實有內涵!(眾笑)同學們看看這幾個疊音詞:“輕輕”、“理理”、“拍拍”和“笑笑”,她的唱歌的目的并不是求勝敗而是但求輕松、快樂。一個華麗的轉身,她喝酒、打秋千去了,請同學們讀一下這句話:“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里去打秋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注意重音強調句中的“就”和“還”。

生:齊讀。

師:“就”和“還”表現出她什么特點?

生29:膽子很大!

師:這兩個字巧妙地表現出年輕婦女勇敢大膽,自然率真,活力四射的生命形態。高端大氣上檔次啊!(眾笑)是這種能歌善唱、樸素自然、活潑可愛、好勝但不張狂,無拘無束的女人。文章除了描寫女人中還有描寫老人的,“這種           老人”(出示燈片)請同學們看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老人。

生30:“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以過七十,牙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師:這是什么樣的老人?

生30:雖然說年紀比較大,但是身體健康,而且對生活非常熱愛。

師:我們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下。

生齊讀:“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以過七十,牙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師:這個老人老了沒有?

生:老了(有同學說)。沒老(也有同學說)。

師:年齡老,但不老的是他的歌聲,不老的是他的熱情,這個火一樣的老人,燃燒的是激情,傳遞的是智慧和熱情,傳遞的是更是厚重的民族文化,這種智慧和熱情不會老去,它永遠具有生命的活力。正是因為有這樣責任感、有使命感的老人,才會出現在前面可以一連唱敗三個對手的年輕婦女,還有那些隨心所欲想唱就唱的趕馬女孩,才有人人會唱歌的這樣一個民族。這篇文章寫了女人,如歌的女人;寫了老人,似火的老人。請大家想象一下這個少數民族的男人是什么樣的?

生31:勇敢。

師:勇敢,強壯。的確!請大家一起讀一下這段話。“族長兒子--”讀。(出示燈片)

生齊讀:“族長兒子龍朱年十七歲,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這個人,美麗強壯像獅子。是人中模型。是權威。是力。是光。種種比譬全是為了他的美。”

師:這派神氣是權威。是力。是光。像獅子。沈從文小說中常用動物來形容人的體魄和性情。作家在這些原始的自然之子身上,是充分肯定這種雄強、自由舒展的原始的生命力!飽含著他對這種雄強和原始生命力的深深贊美。所以說這篇文章看似普通,其實隱含著作家的一個“夢”,女批評家蘇雪林獨具慧眼地說了下面這段話,請大家讀一下。(出示燈片)

生齊讀: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 的血液注射到老態龍鐘,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們興奮起來,年輕起來,好在20世紀舞臺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的權利。

師:這樣來理解作者,我們會顯得更為深刻!

 

五、三讀:走出云南的歌會(開掘提升)

師:請同學們回到文章第一段,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句話。(出示燈片)

生齊讀:“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師:“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我們細讀、流連、徜徉在“云南的歌會”,現在我們走出云南的歌會,深邃地思考:“沈從文究竟在呼喚什么?” (出示燈片)請用兩三句話寫寫你的看法。

師:這個女生寫好了,請你說說。

生32:沈從文在呼喚民族的靈魂,他希望民族精神能在每個人心中流淌。

師:民族的精神、靈魂很有深度。好,請你說。

生33:沈從文在呼喚人們的生命力和進取心。他希望中國能在世界成為強者。

師:你說的是生命力,不錯,老師認同!(板書:生命力)請你說。

生34:沈從文呼喚的是人們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朝氣蓬勃的活力,他希望每個人以及整個民族都能夠有很陽光的態度。

師:這位同學再次強調了“生命力”以及一種陽剛之氣(板書:陽剛氣),非常好!我們仿佛聽到沈從文那深情而熱切呼喚:生命力、陽剛氣。同學們的認識很有深度,請你說說。

生35:沈從文還呼喚了對于人民之間這種不滅的熱情和云南人民這種有朝氣蓬勃氣質的贊美,還有期望把這樣的熱情可以發展到各個民族之中,使這個國家強大起來。

師:非常好,文章的字里行間讓我們怦然心動的就是少數民族的那派鮮活的、蓬蓬勃勃的神氣、風骨。

生36:我認為他是在用一種奮發飽滿的熱情呼喚著民族魂中的生氣和青春,希望因此讓整個中華民族振奮起來。

師:你講得比老師還好,還深刻!沈從文在文字世界中構筑了一個自然純樸、文明強悍的民族夢。他想將這份蠻勇氣質當作火炬,引燃整個民族青春之焰。

生37:我認為沈從文他希望我們中華民族能夠自強不息的生命站在世界的舞臺上,閃耀出自己的光芒。

師:非常好,要站到世界舞臺上去,非常有骨氣!像剛才這個同學一樣,站到更高的角度。越是優秀的民族文化,才越是世界文化,越是具有世界的優秀文化,我們這個民族才能更強大。

生38:應該是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發揚與承傳的一種呼喚。

師:發揚和傳承我們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生39:我認為沈從文在呼喚一種民族的張力與,一種民族的力量與熱情,他在呼喚充滿光明激情的事業中尚未騰飛的中華巨龍,讓中國在世界之林盡情騰飛。

師:有思想!他在呼喚民族的騰飛。我們聆聽沈從文的足音,聆聽沈從文的心跳,他告訴我們如果一個民族沒有健康強壯的生命力,坦誠陽光的生活態度 … 我們拿什么去跟世界抗衡呢?我們班的同學都是一個個小哲學家。還有哪位同學想說。

生40:我認為沈從文在呼喚積極、年輕、充滿活力的民族氣息,更是一種樂觀、坦誠的生活態度,他希望通過這些來喚醒我們民族的夢想,并為之奮力拼搏。

師: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實現我們的中國夢,民族夢!希望就在你們身上!同學們對沈從文以及這篇的文章理解非常深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方水土就養這方人,這方人就唱這方歌,這方歌方顯著這方風俗。這就是獨特的云南的歌會。(指板書)我們似乎能聽見沈從文的熱切的呼喚!同學們,請站起來,請飽含深情朗讀這段話:(出示燈片)

云南的歌會,歌美,景美,人更美!

旺盛的生命,奔放的靈魂,純凈的生活,自然的人生!

我們似乎能聽見沈從文的熱切呼喚:怒放生命活力!激揚民族夢想!美哉,云南歌會,悅耳嘹亮;壯哉,蓬勃生命,日月齊光!        (下課鈴響)

 

耿娟

[《云南的歌會》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1.云南的歌會課件

2.云南歌會的閱讀練習題

3.《云南的歌會》讀后感

4. 云南的歌會教案設計

5.云南的歌會教學課件

6.八年級下冊《云南的歌會》教案

7.《云南的歌會》的讀后感

8.日記教學實錄

9.紅歌會主持詞范文

10.幼兒園教案《超級歌會》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欧美性爱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高清αv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观 |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 | 日韩国产欧美二区手机在线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