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教學案

發布時間:2017-11-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三只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過程與方法

1.劃分層次,分析三只貓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2.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文章的體悟,理解消除誤會、平等相處的意義。

重點

1.了解三只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在本文寫作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難點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

鄭振鐸的相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2課時

同學們,貓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很多人因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家里也曾養過三只小貓。今天,讓我們隨著大師鄭振鐸,走進這個愛貓的家庭,親自去體驗養貓的快樂與悲傷!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現代作家、學者、翻譯家。“五四”時期在北京參加學生運動,曾與瞿秋白等人合編《新社會》旬刊。著有小說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等。

1.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感知課文內容。

2.文章寫了幾只貓?重點寫哪一只?

文章共寫了四只貓,即自家喂養的三只貓和偷吃芙蓉鳥的黑貓。重點寫了第三只貓,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3.再次朗讀課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貓 第二只貓 第三只貓

來歷 隔壁要來的 舅舅家抱來的 張嬸撿來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 渾身黃色,很可愛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燒脫了幾塊,更覺難看。

性情 活潑 較第一只更活潑,更有趣,會捉鼠 天生憂郁,不活潑,懶惰

地位 寵物 寵物 若有若無,

不大喜歡

結局 死亡 丟失 死亡

1.作者從哪兩個時間段來寫第一只貓的形態?

作者從貓“剛要來的時候”和“后來”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主要寫了貓的兩種形態。一是自身的形態,剛來時是花白的毛,很活潑,白雪球似的;而后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毫無生氣,懶惰郁悶。二是逗著玩的形態,滾來滾去,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后來卻是不肯出來,不愿理會。

2.家里的人對第一只貓的態度怎樣?從哪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來?

家里人都很喜歡這只貓,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地拖搖著”,作者則是“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因為小貓活潑可愛,一家人都很喜歡它。

3.這只貓的結局怎么樣?家里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這只貓最終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就已經埋下伏筆。對于這只貓的“病死”,三妹“很難過”,“我”心里也有一縷的酸辛。

4.第二只貓的“更有趣、更活潑”,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的?

從性情和本領等方面來表現。“園中亂跑”“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墻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現它的性情;會爬樹、捉蝴蝶、會捉鼠,這是它的本領。

5.畫出文段中表現家里的人對它的態度的詞句,體會家里人對它的感情。

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只貓。主要詞句有“提心吊膽”“查問好幾次”“笑著罵”“飯后的娛樂,是看它在爬樹”等。

6.這只貓的結局怎么樣?大家持什么感情?

這只貓最終亡失了;對于這只貓的“亡失”,三妹“很不高興”,作者也是“悵然”“憤恨”“詛罵”。

7.家里人對周家的丫頭、不知名的捉去貓的人所持的態度,說明了什么?

家里人責怪周家的丫頭,詛罵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周家的丫頭”代表著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著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一類人。作者借第二只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的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

8.第三只貓的“可厭”,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的?

是從形態和性情等方面來寫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脫了好幾塊”“憂郁”“懶惰”。

9.對第三只貓的厭惡,作者寫了這樣幾句話:“大家都不喜歡它”“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無的動物”,這幾句話在表現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三句話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個別人的角度,足見第三只貓被人厭惡的程度。

10.文章生動地記敘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過。其中,前兩只貓活潑、有趣,找出相關句子作分析。

(1)“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

寫出了小貓玩耍時的動態和情態。

(2)“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

寫出小貓的調皮、機靈和好動。

(3)“有時由樹上躍到墻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曬太陽”“隱身在陽光隱約里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著要捕捉什么似的。”

小貓的淘氣、頑皮讓“我們”會心一笑!

11.這一組句子,從細小的方面寫盡了前兩只貓的活潑可愛、頑皮淘氣。這樣的描寫,叫做細節描寫。它可以使文章生動而富有情趣。

前兩只貓都遭遇了不幸,此時又有了第三只貓的到來。不同于以往的兩只貓,第三只貓的到來似乎并不受大家的歡迎。在大家眼中這只“可厭”的貓,將會有怎樣的命運呢?我們一起繼續走進課文。

1.第三只貓難看也罷、憂郁也罷,但這都不妨礙它成長。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不幸隨之而來,貓被冤的“罪名”是什么?

被主人誤認為偷吃了芙蓉鳥。

2.“我”根據什么判定芙蓉鳥是這只貓咬死的?

“那只花白貓對于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

3.“凝望”是何意?貓究竟為什么要“凝望”鳥籠呢?

目不轉睛地看。想當初,那只貓就像一個孩子,被人拋棄,無家可歸,在冬天的早晨,幾乎為冬寒與饑餓所殺。它常常對鳥籠凝望著,也許是在羨慕鳥兒的美麗,也許是悲嘆自己的悲慘經歷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4.“我”的判斷是否準確?是誰咬死了芙蓉鳥?根據是什么?

不準確。一只兇惡的黑貓把鳥咬死。根據是:“一只黑貓飛快地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

5.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亡比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因為第三只貓的死,責任在“我”。“我”主觀臆斷鳥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無處辯訴,最后死在鄰家屋檐上。“我”認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

6.在寫第三只貓的結局時,用了哪些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細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比之對于以前兩只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要強烈得多。因為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只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7.體會“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也是全文的結尾,它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我”目睹了前兩只貓的不幸后,又親手制造了第三只貓的悲劇,深感愧疚,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在結構上形成了首尾呼應。

8.請將“芙蓉鳥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發展的過程,給每一情節擬一個小標題,并說明為什么這樣安排情節。

有六個情節,小標題可依次擬為“買鳥”“凝望”“被疑”“蒙冤”“受罰”“真相”。這當中前五個情節是細述第三只貓的不幸遭遇,把讀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個情節,才用寥寥數語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頓開。這樣安排,不僅使情節顯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讀者對第三只貓的同情與憐憫。

9.文章圍繞中心寫了三個故事,思考:作者是怎樣將這三個故事串聯起來的?

每個故事都以貓的亡失為線索,都具有相對的完整性。三個故事又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組成一串,構成一段家庭養貓的悲劇史:得貓→養貓→亡失→再得貓→再養貓→再亡失→復得貓→復養貓→復亡失:永不養貓。情節三起三落,層層推進。

10.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采用這種敘述方式有什么好處?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只貓,厭惡第三只貓;他就是前兩只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只貓的悲劇制造者。這樣,作者可以極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課文寫了三次養貓的故事,據此,文章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第一只貓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寫活潑可愛的第二只貓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自然段):寫第三只貓的故事,且其死亡讓“我”難過自責。

1.抓住細節,描寫逼真。

本文作者用生花妙筆,通過對點滴小事生動具體的描寫,使筆下的三只小貓呼之欲出,各有特點。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這樣的細節描寫,讀來生動有趣,小貓淘氣、頑皮的情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2.對比手法的運用。

“我”對第三只貓的感情遠超過了前兩只。“我”對前兩只貓十分喜愛,對第三只貓不喜歡,卻對它難以忘記。這種對比手法的運用是精湛的,使作者所欲彰顯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

鄭振鐸

第一次養貓:難過、酸辛

第二次養貓:悵然、憤恨

第三次養貓:受傷、愧疚

1.語感教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于文本解讀之中。具體包括如何通過品味語言解讀文本,挖掘語言背后的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在《貓》的教學過程中,我抓住關于三只貓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對它們不同的態度,作為感知主題的兩條線索緩緩推進,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題。

2.設計替“我”說出幾句話的環節(可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展開),這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的訓練,這是語感教學中除了品味語言外的另一種形式。這些中間環節的設計,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創造都是來自本體的,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脫離文本的內容。任何課堂形式的創造都要體現有效教學的原則。

3.讀--要成為語感教學的手段,不要為讀而讀,或是隨性所為,想到了就讓學生讀一下。朗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語言、理解語言。在課堂中,如果因學生無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通過“我們來讀讀這些句子”化解。當學生品味了一些精妙語句后,可以通過朗讀讓其感知其中的妙處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讀促解,以解帶讀。

4.除了朗讀訓練外,更需要注重精讀、細讀。例如,抓住三只貓“是怎么來的”這一線索。前兩只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動要來的,而第三只貓是在門口撿到的,從而得知花貓的不受重視的起因。又比如“曬太陽”的細節也各有不同,花貓是“蜷伏”,感覺很凄清,可能“我”平時對它并不好。又比如引出“若有若無”后,可以追問:“還有哪些類似語句?”總之,應該多找出一些這樣的細節。又如,在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冤枉,是因為不喜歡嗎”這個問題時,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現這種偏見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李杰

[《貓》教學案]相關文章:

1.木蘭詩的學案

2.《談中國詩》導學案

3.貓言貓語人生哲理

4.《貓虎歌》課件

5.《貓》優秀教案

6.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7.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8.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9.對教案的教后反思

10.音樂劇貓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自拍a人片 | 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午夜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