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年級 語文 學科導學案
課題: 蠟燭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1、分析品味重點語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動作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3、體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學生 珍視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衛世界和平、
目標達成:
1、通 過分析人物外貌、 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學習流程 :
【課前展示】
1、預習課文,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拂曉 瓦礫 地窖 鞠躬 顫巍巍
2、讀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蠟燭》是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它贊美了----------------,謳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并說說令你感動的原因。
提示: 炮火連天,環境危 險
年老體弱,掩埋艱難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額)
燃起蠟燭,意義特殊(珍藏45年的結婚喜燭)
徹夜守墳,陪伴烈士
【創境激趣】
背景資料 圖片展示 作者介紹
【自學導航】
1、 認字讀音
2、 文學常識
3、這篇戰地通訊,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4 、再讀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并說說令你感動的原因。
5、目 的尋讀:為 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理解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對老婦人動作的描寫
1、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里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
2 、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
3、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東西來,揣在懷里,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寫“跪”
1、 老婦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 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3、 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識遷移
找出文中對炮火描寫(環境描寫)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強化訓練】
1.“做好了墳堆后,老婦人就從她那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么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2.“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最后一段的含義?
【歸納總結 】
1、環境描寫--烘托氣氛、襯托人物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刻畫--動作描寫
3、細節的描寫--蠟燭、炮火、黑圍巾
4、感情的基調--“敬愛”與“哀痛”
5、主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 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板書設計】
蠟 燭
西蒙諾夫
一、戰士偷襲犧牲
二、老婦人掩埋戰士 ①發現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護戰士
精心選材 三、老婦人英雄行為感動戰士
四、再現并贊美火焰。
環境描寫: 渲染氣氛 烘托人物心情
動作描寫 整理 清理 吻別 掩埋 守護- -母對子:敬意與哀痛
特定語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親對烈士 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教學反思】
封志莉
[《蠟燭》 導學案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10.導學案培訓心得體會